2012年11月30日,一個以“兩院資深院士聯誼會”名義組織的轉基因作物論壇在中國工程院召開。與會者有50人之多,且級別極高,這個論壇“雖未得出一個結論”,但卻放出聲音,稱“加速我國轉基因作物研究成果的推廣與應用”,“但是,在我國正彌漫著一股非理性的反對轉基因的聲音”。
會后,根據會議內容所形成的一份備忘錄呈交至國家農業部。不久,這份備忘錄卻在私下到達孟山都與杜邦先鋒等在華種子巨頭手中。
這個事件背后的一個事實是,在華外國種子公司已經超過35家,它們或通過布局銷售渠道、建立研發中心,或參股本土市場的優勢種子企業,正加緊滲透中國種業市場,他們“已經滲透了玉米與蔬菜種子市場,但最終的目標始終是中國的主糧領域,轉基因就是他們的核武器”。
在過去的幾年間,以孟山都與杜邦先鋒為首的國際種子巨頭,他們在中國做了什么,改變了什么,將要做什么?
孟山都廣西打頭陣
以現有的公開資料能查到的是,孟山都最高層最近一次到廣西是在2008年6月25日。這一天,孟山都全球副總裁麥克凡與廣西一領導在南寧會面,并簽訂《諒解備忘錄》。備忘錄稱,孟山都將與廣西在農業領域進一步加強合作。
而孟山都最早出現在廣西的時間是1998年。
1998年,通過中國種子集團與廣西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孟山都開始在廣西區域性試驗種植迪卡007號玉米,一種專為中國南方打造的熱帶雜交玉米品種。
廣西農科院玉米研究所程偉東說:“在與當地玉米的對比試驗中,迪卡007抗旱耐瘠,抗倒伏,產量高,一下子便打敗了所有對手。”
因而,當2000年中國頒布《種子法》時,迪卡007順利通過了廣西的品種認定。
2001年3月,孟山都與中國種子集團公司合資成立“中種迪卡種子有限公司”(孟山都占49%股權),在中國開發培育迪卡007玉米種子。
而推銷種子,孟山都選擇的是當地最大的國營種子企業,廣西種子公司。
由此,孟山都開始將迪卡007在廣西全區推廣。每開拓一個新的縣域市場,孟山都都會先在當地進行與本土玉米品種的對照試驗,并在玉米生長與收獲時,讓附近的農民現場觀摩。他們不僅賣種子給農民,還教會農民對于玉米的種植與管理技術。
程偉東說:“當時,迪卡007的推廣得到了廣西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他們把大面積推廣‘迪卡007’作為旱糧經濟作物支柱產業來抓,并在各鎮、各鄉政府成立推廣站,在中種迪卡公司的贊助下,各縣、鄉有經驗的農業技術人員深入各村,大力推廣示范種植。”
孟山都憑借著迪卡007,很快在廣西站穩了腳跟。2008年,孟山都在廣西推出迪卡007的升級版本,迪卡008號。
據孟山都公司公開數據顯示,2011年,迪卡007/008的種植面積分別占廣西全區玉米種植總面積764萬畝的14.3%、3.8%。而從2001-2011年間,迪卡007/008在廣西累計種植面積超過1200萬畝。
以廣西為開端,孟山都通過中種迪卡公司陸續研發出針對全國各地不同區域的玉米種子,2004年在河北、河南推出迪卡1號,在云南推出迪卡2號,2005年在山西推出迪卡M9,而為了爭奪中國玉米重鎮,東北的玉米市場,孟山都在2010年推出迪卡656。
外國種子公司在東北
與孟山都不同,杜邦先鋒一開始便選擇了東北。
2001年,在孟山都工作了8年的職業經理人劉石跳槽至杜邦先鋒公司,成為杜邦先鋒的中國區總裁。這位長著一張典型的國際性職業經理人面孔的中國人,在東北黑土地上成就了“先玉335”的“神話”。
先玉335為美國杜邦先鋒公司選育的一種玉米雜交種,母本為PH6WC,父本為PH4CV,適合于溫帶地區生長。
2002年,杜邦先鋒與國內上市公司山東登海種業[25.25 2.10% 資金 研報]合資成立登海先鋒公司;2003年,在遼寧設立鐵嶺先鋒育種站;2006年,先鋒公司又與甘肅敦煌種業[7.34 1.94% 資金 研報]合資成立敦煌先鋒。兩家合資公司中,先鋒公司均占49%股權。
先玉335便由先鋒公司交給登海先鋒與敦煌先鋒進行制種與銷售。登海先鋒負責東北、內蒙古等地春玉米帶,而登海先鋒負責黃淮海地區的夏玉米帶。
先玉335的推廣模式與孟山都迪卡007大同小異。
劉石說:“當時,我們直接在當地招聘與培訓技術員,他們面向每一位村民做推廣工作,讓農民直接看到先玉335的實際性表現,并和當地正在使用的品種進行對照。我們不光賣種子,教農民種地,還有售后服務。”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陶承光則說:“先玉335的品質很好,抗旱也抗澇,產量高,米質好,同時秋后脫水快,既受農戶喜歡,也很受收購商的喜歡。”
先玉335迅速打開了市場,并開始了延續長達8年暢銷。而因為先玉335所帶來的利潤,登海種業和敦煌種業先后于2004、2005年成功上市。
先鋒成功的背后,是國內玉米種子公司的失落。但對于國內種業來說,不幸的不僅于此,其時,其它一些外國種子企業也紛紛進入東北。
2008年,瑞士先正達公司收購了河北三北種業有限公司49%的股權,于2010年推出玉米品種先正達408;2009年,德國KWS公司與黑龍江墾豐農業合作,在吉林南部推廣其德美亞1號、德美亞2號;2010年,法國利馬格蘭集團則與安徽隆平高科[21.60 1.84% 資金 研報]種業公司合作,推出其選育的利合16。
對此,國內種子公司的對策是模仿與套牌。
2009年之后,除了逐漸出現一些性能優于先玉335的玉米國產品種外,先玉335套牌種子也大量出現,套牌種子的推廣面積增速甚至遠遠大于正牌種子面積增速。
2012年,登海先鋒和敦煌先鋒的先玉335的制種面積約為20萬畝,種子量8000萬公斤,對應播種面積6400萬畝,已遠遠過剩。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佟屏亞說:“外國玉米種子迪卡系列曾經占了廣西玉米播種面積的15%,先玉335則一度在東北達到近30%,但它們并沒有處于絕對強勢的地位,并且隨著政府對國內研發的支持,國內已逐漸研發出優于它們的玉米種子,如將鄭單958改進后的武科2號、吉祥1號。雜交育種上我們不怕,我們應該提防的是外國種子巨頭的轉基因技術。”
2011年6月30日,在農業部召開的一次轉基因主糧商業化座談會上,佟屏亞曾面對眾多轉基因專家詢問中國農業部科學教育司負責人:“先玉335是不是轉基因玉米?”
科教司的負責人回答:“不是。”
其時,有媒體報導先玉335為轉基因玉米,而因為種植先玉335,吉林省榆林市當地出現大老鼠絕跡,牲畜不產崽等動物異常的現象。這些報道在國內引起了強烈恐慌。
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員蔣高明說:“農業部也承認在先玉335的父本PH4CV中檢測到‘來源于花椰菜花葉病毒的35S啟動子’,發現35S啟動子,一般說明了先玉335為轉基因或曾做過轉基因修飾。”
但是,2011年9月,中國農業部科教司在其官網上發表文章稱,發現35S啟動子,并不證明先玉335就是轉基因玉米,這需要最終的證據去證明,農業部科教司和其他國家轉基因產品檢測監測中心,以及歐盟認證認可的專業檢測公司,分別對先玉335玉米種子樣品進行檢測,均未發現轉基因成分。同時,科教司在文后也引用了杜邦先鋒公司的聲明。
2011年前后,孟山都迪卡系列玉米種子也一度陷入“轉基因漩渦”。
力推主糧轉基因商業化
自1996年進入中國種業市場多年后,孟山都發現它獲得的進展并未達到預期。
早在1996年,在收購美國岱字棉公司后,孟山都便接管了其在中國成立的合資公司河北冀岱棉種技術有限公司和安徽安岱棉種技術有限公司。而岱字棉曾經占據了中國轉基因棉花90%以上的份額。但是,幾年后,這兩家公司先后沒落。
孟山都發現,在中國,他們遭遇的是一個與阿根廷、墨西哥、印度完全不同的國家。
佟屏亞說:“中國政府對種業市場是非常警惕的,除開沒有批準任何主糧轉基因商業化外,至今,尚未對外資發放水稻、小麥的種子生產許可證。但是,他們已經在做科研儲備。2009年,孟山都、先鋒、先正達、拜爾等在中國密集開展水稻研究合作,分別與華中農業大學、湖南大學、國家雜交水稻工程中心、安徽省農科院水稻所、中國水稻研究所達成合作協議。現在,他們所進入的是玉米種子市場,但最終的目標,始終是水稻與小麥。并且,孟山都一直在公關中國政府,以實現主糧轉基因的商業化。”
這些年,孟山都高層馬不停蹄地拜訪中國農業部、商務部。其中部分見于媒體報道:2009年10月,孟山都副總裁伯格曼拜訪中國農業部,與農業部牛盾副部長會談;2011年9月20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翟虎渠院長與孟山都公司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休·格蘭特一行會見。而更多的,不見于媒體報導。
同時,在技術領域,孟山都也開始改變策略,開始啟動與中國一些頂級實驗室的技術合作。
其中最耐人尋味的,無疑是與華中農業大學的關系。
2009年10月,據路透社報道,孟山都公司與華中農業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稱將推動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教授研究小組開發基因組學與生物技術。張啟發接受采訪說:“孟山都的技術與經驗能夠幫助我們的研究,使它從實驗研究到市場化的飛越。”
僅僅一個月后,華中農業大學研制的兩種轉基因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獲得農業部頒發的安全證書。
2010年1月6日,張啟發高調宣布:轉基因水稻最遲5年內走上中國人的餐桌。
這在國內引起一片反對聲。
有120多位學者將《要求立即停止轉基因水稻和玉米商業化生產問題》的簽名信送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全體代表;有律師起訴農業部長,請求法院撤銷農業部對華中農業大學發放的兩張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有大批人到農業部大門前抗議。
最后,農業部沒有批準這兩種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種植。
2010年,孟山都公司北亞區總裁艾博文曾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說,對于獲得中國政府頒發了安全證書的兩種轉基因水稻,核心專利全部是由中國獨立研發的,孟山都并沒有參與其中。
但是,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曾在一套電視節目上說:“……艾博文說謊……孟山都將會非常開心看到中國種植轉基因水稻。因為如今轉基因技術中90%以上的專利都是孟山都公司的。是的,孟山都會非常無私地讓渡一些技術給你搞研發,甚至,在初步商業化時,它也不收取專利費。但是等你形成規模之后,它就要跟你算賬了。到最后,我們吃的每一粒米,都要付錢給孟山都,那時,整個國家的糧食安全就控制在美國手上。”
佟屏亞說:“蔣高明教授曾要求農業部公開批準這兩種轉基因水稻的聽證會人員的名單,但被農業部有關部門拒絕了。為什么呢?這難道算國家機密?恐怕這個名單上的人都是轉基因領域內的人。正如農業部科教司所謂的‘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員會’,里面的人大多是新世紀[9.97 0.50% 資金 研報]前后,赴美進修生物技術或訪問學者回國的,而這些人,多數曾受到跨國公司或受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
官學共推轉基因
洛克菲勒基金會是一個總部位于美國紐約的公益性基金會。但普遍認為,它并非是一個純粹的慈善基金會,而往往隱藏著深刻的政治性目的。
近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在世界范圍內推行一項名為“綠色和平計劃”的項目,而轉基因技術是這個項目的核心。這項計劃的成果之一是控制了印度的棉花種植業。同時,洛克菲勒基金會創辦與資助了多個推廣轉基因的機構與組織,其中包括:國際農業生物技術組織,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以及中國水稻研究所。
每年,國際農業生物技術組織都會出臺一份《生物技術商業化及轉基因作物的全球化態勢》。有評論稱,這份報告成為各國推廣轉基因的重要依據,而我國農業部與轉基因的專家也引以為權威。郎咸平說:“近兩年,國際農業生物技術組織都將年度報告會選擇在北京舉辦,為什么呢?是不是借此在公關中國政府?”
而在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中,其中一些成員確實有“洛克菲勒基金會背景”。
這一點至今備受公眾質疑。
2012年11月30日的“兩院資深院士聯誼會”并不是這年由農業部主持的唯一的一次“轉基因會談”。早在這年1月14日,便由國家重大專項辦組織在三亞組織了一場“轉基因主糧商業化進程”研討,參加者有農業部、科技部高層,也有上述相關專家。
佟屏亞說:“政府當然知道民間的反對主糧轉基因商業化的呼聲,并且政府也可能在利用這一點,打壓孟山都等種業巨頭在中國的野心。我知道,我們肯定不能放棄轉基因技術,但它屬于將來。“十二五”期間,我國政府對轉基因品種研發投入為300億元,這是對的,我們國家在轉基因研究上要跟上孟山都這樣的跨國種業巨頭還需要很長時間,還需要很多投入。但現在,衛生與糧食安全是國家戰略性的,必須慎之又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