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的蒙牛、伊利兩個廠子沒有任何的毛病,問題出在源頭”,這是一個內蒙代表的回答。雖然讓人笑話,但的確揭示了一個大問題:食品安全的源頭治理不能忽視。如何建立激勵機制解決“農民一家兩制”問題值得重視。
據新華網北京11月12日報道,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書記廷·巴特爾在被問及如何看待現在目前中國乳業安全的問題,回答道“內蒙古的蒙牛、伊利兩個廠子沒有任何的毛病,問題出在源頭”。
蒙牛、伊利沒任何毛病這個結論要讓天下人笑話,但他的確講了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食品安全源頭污染很嚴重,一定要重視源頭污染的的治理。如果食品安全的源頭生產食物已遭受污染,后來即使再加工處理,也難以保證質量。我國兩起大的食品安全事件,三聚氰胺、瘦肉精案,都是源頭亂添加造成的。這是我國目前半截子式的農業產業化造成的。遺憾的是,目前我國食品安全源頭污染治理還基本上停留在放任其流狀態,主要表現在:
其一是農民的一家兩制現象。
少調查或者報道揭示,我國農民在蔬菜、養殖生產中存在所謂的“一家兩制”現象,也即是農民自家吃的與外賣的,是分開生產的。自家生產的,少打或者不打農藥,少施或者不施各種激素與化肥。隨著食品安全知識的普及,可能連農民自已也意識到農作物生產中亂施各種化肥農藥生產出來的東西是不安全的,自己不敢吃,專門拿來賣錢。
其二是土壤污染不容忽視。
近年來多次暴出我國部分地區土壤重金屬污染但卻還一直在進行著種植,這種土壤中生產出來的東西應該不宜食用,但消費者不知。我們究竟有多少這樣的土地?據相關報道稱我國目前重金屬污染土壤達2000萬公頃,農藥污染1300萬-1600萬公頃。如何對這種污染的土地進行污染治理,目前還是一筆湖涂帳。還有一些水體污染,都應該進行詳細的調查。土壤污染到了不能忽視地步,土壤污染最終會要植物鏈進入人體,從而危害人畜健康。如何防控土壤污染是個大問題。
其三表現是過量的化肥施用。
中國每畝化肥施用量目前在全球也屬前列了。過量的化肥施用,一方面未被吸收的化肥殘留在土壤中,污染地下水,另外一個方面,過量的化肥催起來的作物品質也難以保證。我國用全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22%的人口,但實際上我們用掉了世界上35%的化肥和20%農藥。我國耕地總量占世界的9%,但所耗用的化肥和農藥的消費總量卻分別占世界的35%。全國每年的化肥使用量為4637萬噸,按播種面積計算達每平方公里40噸,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為防止化肥對土壤和水體造成危害而設置的22.5噸的安全上限。自1981年至2008年,中國糧食年產量從3.25億噸增長至5.29億噸,增長約六成;氮肥消費量卻從1118萬噸增加到3292萬噸,增長了近2倍。從農戶角度來看,我國農民缺乏科學的營養配方施肥知識與習慣,單純靠追施化肥獲得產量的思想誤區嚴重。過量施肥污染嚴重,浪費也很嚴重。
其四是過密化養殖帶來的問題。
養殖場“過密化”飼養引發禽流感傳播的重大安全隱患。低廉的價格導致許多養殖戶只能通過數量取勝,許多養殖場普遍存在飼養密集度過高的現狀,畜和禽類像囚犯般生活,成百上千的動物被關在狹小擁擠的圍欄內,缺乏消毒清潔,惡劣的生長環境使許多家禽疫病抵抗力越來越差。容易暴發傳染性疾病。20世紀幾次世界性的大流感均起源于中國。隨著文明的發展,病毒變異的速度越來越快,作為禽業大國和候鳥的主要集散地,中國的家禽養殖方式潛藏著巨大的風險,禽流感的爆發對中國的養殖方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其五物添加劑濫用日趨嚴重。
各種速長劑、生長劑等植物生長素被冠之以“高效農業”濫用, 為了防病治病又使用大量的抗生素,這些抗生素最終又通過食物鏈團殘留到人體內,對人類的健康造成侵害。美國70%的抗菌藥物并非用于人類,而用在了動物身上,我國究竟有多少應該是一個天大的秘密 。
如何才能加強源頭污染治理、避免農民的“一家兩制”現象,讓農民少施化肥與農藥,少用各種添加劑?目前的市場機制其實是難以解決該問題,會出現逆淘汰現象。農民分散經營,自己少施化肥農藥,但從農產品的外表是看不出來的,甚至是剛好相反。不施或者少施化肥農藥的農作物長相難堪,反倒被消費者看不起,賣不出價錢來。食品安全的這一屬性,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最后會讓那些老實的農民吃虧。比如大家賣西紅柿,有青的可能賣不出去,于是乎,你可以到農貿市場看一看,西紅柿基本上都是純紅,這顯然不是正常的顏色,是用摧熟擠摧熟的結果。但遺憾的是大部分的消費者是不知道這些知識的,出現了無知者無畏。集體誤選的結果,導致大家都利益受損。
如何才能解決農民生產的“一家兩制”現象?這個問題雖然很難解決,但必須要解決,否則中國的食品安全源頭如果不安全,其他的環節再安全也基本上沒有用了。農產品的源頭污染如何治理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首先必須要工作轉移過來,從單純的食物安全過去的食品安全,在安全的基礎上再追求產量。目前的考核指標基本上都是量的概念,導致不少地方只重視數量而忽視了質量。
國家應該把源頭污染治理列為重要的工作,對于 目前片面施用化肥等增產技術進行調節。
其二必須讓農民聯合起來,通過做實做強行業協會與農協,允許鼓勵農協直接進城開農貿市場與超市,改變目前的農超對接為農農對接,也就是讓產地的農民專業協會與銷地的農貿市場對接,減少中間環節,實行透明農業,讓居民吃上環節少、透明度高、可追蹤、便宜的水果蔬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