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火通明的夜晚,芍藥居北里的幾千套閑置房源卻是黑乎乎一片,這里成為人們眼中神秘的“空置樓盤”。
作為北京東北四環內的成熟社區,芍藥居北里一直是很多購房者關注的焦點。
不過,在這個早在2000年前后就陸續建成入住的大型社區中,卻仍有幾棟樓看上去有些“不太一樣”,從外面看來,大部分住宅還沒有裝修,空調架上也沒有空調,由于風雨侵蝕,空調架上銹跡斑斑。在燈火通明的夜晚,這里卻是黑乎乎一片,芍藥居北里的幾千套閑置房源就這樣成為人們眼中神秘的“空置樓盤”。
在北京樓市供應日益緊張的背景下,大量房屋空置,無疑顯得“很奢侈”。
閑置四年
“這幾棟樓2008年的時候就蓋好了,已經放了4年,一直都空著,也不知道是誰在管理。”芍藥居北里小區附近的居民一提到小區里的這幾棟“閑著的住宅樓”,都覺得難以理解。
《華夏時報》記者在芍藥居北里采訪時發現,該小區內315號至320號樓共6棟樓,很多戶住宅都無人居住,尤其是318號到320號這3棟樓。芍藥居北里的鏈接地產分店置業顧問對記者表示,“315號到317號這3棟樓大部分入住,并且有業主掛出二手房和出租房源,而其余幾棟樓只有寥寥幾戶居住。”
此外,據芍藥居北里小區附近的另一個二手房中介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據他們統計,這幾棟樓每棟都有750戶左右,目前有大約2000套房無人居住。
上述鏈家置業顧問對記者表示,目前315與316號樓有委托出售和出租的房源,但是并不多,粗略統計,該鏈家分店總計出租和出售的二手房有400至 500套,“在售房源均價在每平米33000元,出租房源一居整租基本每月要4500元/月到5000元/月左右。”鏈家置業顧問告訴記者,“這里尋租和購買二手房的客戶很多,即使到年底我們也很少降價。”
與近2000套房源閑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6棟樓的地下室卻已全部出租出去了。據記者了解,這里的地下室由個人整體承租,與物業公司簽訂了長期租賃協議。出租的地下室位于地下二層或三層,每間房間最大不超過10平米。記者從“房東”口中得知,由于這里地段好,地下室也不愁租。
一邊是地上住宅無人居住,一邊卻是地下室中擠滿了租客,這樣的對比無疑讓希望在芍藥居北里買房的人感到“十分費解”。
“2008年的時候我買這里的房子價格接近13000元/平米,現在小區里好一點的二手房報價都超過了38000元/平米。”一位小區業主告訴記者,“不知道為什么這些的房子一直沒有人住進來,我看著都覺得著急。”
稀缺的經適房
在關于芍藥居北里小區的公開信息中,關于這幾棟空置房的信息卻少之又少。
“315號樓至320號樓主管單位為東城區住宅發展中心,是作為原東城區拆遷居民的回遷房使用的,屬于經濟適用房性質。”芍藥居小區的物業公司東嶼物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副總表示,“物業公司負責對這幾棟樓辦理相關入住手續,空房的具體安排情況由東城區住宅發展中心負責。”
隨后,記者致電東城區住宅發展中心,該中心確認上述房源屬于東城區經濟適用房,“不過這些經濟適用房的使用要由東城區政府決定,哪塊片區可以購買這里的房源,安置進度等等都由東城區政府管理。”
根據東嶼物業的說法,目前對入住該部分房源的戶數并沒有專門統計,最近一批入住該部分房源的有200戶左右。東嶼物業表示,東嶼物業只是在給這部分房源辦理入住手續時與東城區住宅發展中心對接。而對于該部分房源何時安排完畢,東嶼物業以及東城區發展中心均未正面回答。
附近中介機構以及居民猜測,這幾棟經適房遲遲不能入住的原因,可能與拆遷分配房屋不能滿足拆遷戶意愿有關。
一位熟悉內情的人士表示,2008年,原東城區居民疏散到芍藥居時是按照“1平米房換2平米安置房”的標準,而西城區疏散到昌平區執行的卻是“1平米房換4.6平米安置房”的政策。
此外,據記者了解,芍藥居是北京央產房集中的區域,中煤、中石化、交通部等都有央產房在此。
“一般情況下,大量經適房被空置,主要原因應該在政府方面,”業內分析人士陳劍波對記者表示,“像這樣的位置優越、配套成熟的優質房源都是稀缺資源,政府在分配上還是會有傾向性。”
幾十萬套空置房?
北京的空置房更多位于昌平、大興等郊區,市區里的高端住宅也有不少空置。2010年,北京出租車司機曾一度大曬小區的“黑燈照”,讓購房者空置房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今年6月,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總隊核對出北京的空置房屋381.2萬戶。消息一出,“381.2萬戶”這一數據迅速在互聯網上發酵。盡管北京市公安局此后表示這并非最后數據,但是高空置率,讓購房者對高企的房價找到了抱怨的依據。
事實上,北京樓市的空置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且該數據仍在上升。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報告顯示,早在2008年,北京商品房空置率就高居全國首位,為16.64%。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曾公開表示,近幾年,北京市場上常年沒人住的空置房數量有增無減。
“北京的空置房主要來源于投資性二手房和投資性商品房,投資業主無意經營,進而空置。”鏈家地產置業顧問告訴記者,“這兩個情況既是空置房的主要來源,也是當前北京剩余租賃房源中比較難以盤活的一類。”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近些年隨著經濟適用房轉商品房性質的五年期限漸漸滿足,很多經轉商的政策性住房也進入二手房銷售市場,這其中甚至有五年內都沒人住過的房子。
上述業內人士對媒體表示,北京市場中存在大量的空置房,這不僅是資源的浪費,同時也可能造成泡沫,政府應該出臺一些政策,對二手房市場、經濟適用房安置以及投資性商品房的利用上進行有效控制。
但是,政府似乎對空置房顯得“有心無力”。
2010年,北京市住建委要求全面調查統計2000年后交付使用且由物業服務企業管理的商品住宅小區內每套住宅入住情況。按照住建委的要求,統計由各小區的物業公司入戶執行,閑置住房的判斷標準則是該套住房辦理入住手續后一直無人居住,或最近連續半年無人居住。盡管這一統計方案當時就已經表明“數據只限內部使用,不得對外公開”,但據記者了解,這項工作最終還是不了了之。
“實際上,政府主管部門也了解空置房對市場的影響,”北京市房協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但對于空置的概念,目前沒有統一標準,這影響了調查和統計,所以一直沒有確切的數據,也沒有官方的說法。”
胡景暉估算,北京市場上常年無人居住的空置房約有三四十萬套。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