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舉行的第九屆北京論壇(2012)教育分論壇上,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幾位專家聯合發布了《首都高等教育質量和學生發展調查報告》。報告指出,20%的大一新生會在學業和融入大學生活方面遇到挑戰,并且“211工程”高校等知名院校的學生中來自高收入家庭的比例要明顯高于普通院校。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楊釙告訴記者,她們的調查在北京的70多所高校展開。被調查學生中家庭收入最高的20%家庭被定義為高收入家庭。調查發現,“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中高收入家庭子女的學生要多于普通院校以及高職高專、獨立學院等。而在高職高專院校中有70%左右的生源來自農村家庭。根據國家的資助政策,所有學校都是20%左右的比例為貧困生,“從這點看,好的高校能獲得更多的貧困生資助資金。”
不過該課題組的老師也表示,這種看起來的教育不公并非是高校的選擇,而是社會現象。因為不同收入家庭從小獲得的教育資源不同,所以在最為公正的高考面前,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表現更有優勢。事實上,在去年,“寒門學子上名校難”的現象已經受到社會的關注。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也提出“中國出現了社會階層的凝固化以及職業世襲制”的現象,并認為“這是造成我國城鄉差別的原因。”
調查還發現,大一學生中20%的學生在學業以及適應大學生活中遇到了挑戰,“對于中學時高壓下學習轉向大學時自主學習的不適應或許是遇到學業挑戰的原因。”課題組專家表示,工科院校的學生還有課程壓力太大的因素。
此外,在調查中專家們發現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高水平大學學生的出勤率反而不及相對水平較差的院校。課題組解釋,這是因為高水平大學學生的自學能力很強,傳統的以教師講課為主的課堂并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更喜歡討論多的課堂環境,“這對我們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挑戰。”
中國從家長到學生都有斬不斷的名校情結,恨不得讓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一路名校直到名牌大學。家長不惜花巨資給孩子擇校,說起來都是為了讓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擇校的原因似乎是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各校師資力量、硬件設施、管理水平等存在較大差異。家長都覺得,“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虧不能虧孩子”,智力投資成為當下父母的首要選擇。
11月2日上午,由北京大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聯合主辦的第九屆北京論壇在釣魚臺國賓館開幕。
今年論壇的主題是“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 新格局•新挑戰•新思維•新機遇”,涵蓋經濟、教育、城市、企業家等方面的8個分論壇,共邀請了300多名海內外知名學者和嘉賓與會,會議為期3天。
據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朱善璐介紹,本屆論壇希望匯聚全球學者的共同智慧,探討并尋求如何應對世界變化所帶來的不確定的風險,為各國的改革發展、為社會的和諧進步、為人類的共同繁榮貢獻智慧和力量。
30多位國外教育專家和80余所國內高校的專家學者以“教育質量、公平與效率”為主題,共同探討我國教育發展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人數超過3100萬。專家建議我國應該加大對中等教育的投入,促進教育機會分配均等化,同時對教師薪酬體系進行改革。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