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大豆油成北京學校食堂主力
學生家長們堅持要“換油”。
盡管國家主管部門允許市場銷售、使用轉基因大豆油,但質疑、反對聲一直不絕。
“家長花了錢,怎么沒有選擇我們孩子吃什么油的權利?!”
當對轉基因產品還心存疑慮的時候,理論上講,你可以繞行。然而,對于北京絕大多數大中小學生而言,“繞行”并不是件簡單的事。
取材自轉基因大豆的豆油成為北京諸多學校食堂的主力,這一幕不知起自何時,但2010年11月董建第一次發現的時候,事實就已經是這樣了。
2011年年初,董建等學生家長組成的“換油聯盟”開始呼吁將北京學校食堂里的轉基因大豆油換成非轉基因油,是為“換油”。
“換油聯盟”是這個群體的俗稱,在與官方接洽時,他們是“北京部分家長代表”或者“北京市中小學食品安全監督聯盟(籌)”。
然而,近十八個月的呼吁下來,他們發現,“換油”殊非易事。
“家長團”呼吁換油
最新的動靜也已經是一百多天之前的事了。
2012年3月12日,要求“換油”的學生家長代表應邀來到教育部,向主管高校后勤管理的發展規劃司領導陳情,要求教育部采取措施推動大中小學食堂使用非轉基因食用油,然而卻被告知“有困難”。
“困難”藏在一份2011年9月28日由農業部發給教育部的文件之中。
曾看過這份文件的家長代表楊曉陸稱,農業部發此文件是針對烏魯木齊和山東安丘市教委,此前這兩個城市的教委分別于2010年和2011年下令禁止中小學食堂使用轉基因油。“農業部給教育部發這個文件是讓教育部糾正這兩個城市教委的錯誤,目的當然也是為了懲前毖后,阻止北京等其他城市效法。”楊曉陸說。
這是北京家長們所得到的來自官方的最后答復。
一切源自2010年11月北京某小學的一次家長會。彼時,女兒正就讀于該校三年級的家長董建向校長發問:食堂用的是什么油?
校方出示了“蘭清”牌大豆油。這個宣稱“像蘭花一樣高貴,像清水一樣純潔”的品牌,包裝上寫著:加工原料為轉基因大豆,原料原產國巴西。
盡管國家主管部門允許市場銷售、使用轉基因大豆油,但質疑、反對聲一直不絕。
董建與其他對轉基因食品同樣心存疑慮的家長對此進行網絡跟蹤,發現“蘭清”系北京京育學生營養餐飲管理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京育中心”)提供,該中心隸屬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三十余萬份學生營養餐的主要原料均出于此。
這意味著,北京市所有中小學都在使用這種轉基因大豆油。2011年1月9日,一些學生家長召開了一個“北京中小學午餐安全研討會”,并于當日發表致北京市教委的公開信。
“立即停止配送‘蘭清’牌巴西轉基因大豆油,換成安全可靠的非轉基因食用油。”這成為家長們的核心訴求。
此前,媒體曾報道農業部機關幼兒園食用油采用非轉基因油,這也成為家長們提出此訴求的依據之一。
目前,我國已經發放了5個轉基因大豆品種的進口安全證書,主要用以加工成食用油。農業部曾表示,批準應用及進口的轉基因生物都是經過嚴格的環境安全和食用安全方面的評價,且安全評價表明這些獲準應用和進口的轉基因生物和非轉基因生物都具有同樣的安全性,大家可以放心食用。
但家長們仍然擔心轉基因大豆含有危害人類健康的有毒草甘膦除草劑殘留與有毒“化學浸出”溶劑正己烷殘留等,對正在發育成長的中小學生的健康有危害。
公開信發出四個多月后,北京市教委表示,“蘭清”油已更換,此前生產“蘭清”的初衷是為了通過統一的渠道供應可以“保安全”,但“在了解到社會上的反映后已于3月份停用”。
這“勝利”曾令家長們欣喜不已,有人甚至就此發文,稱“各地應向北京市教委更換‘蘭清’牌轉基因大豆油學習”。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簡單。家長們隨后發現,“蘭清”的后繼者——“大烹”牌大豆油同樣是轉基因。
高校也別無選擇?
換湯未換藥,爭取選擇權的呼告仍在繼續,參與署名的家長由最初的二十幾人滾雪球般擴大至逾三千人。
2011年7月和9月,家長們又接連給北京市教委寄出了兩封信。此間,家長代表與北京市教委曾經有過兩次正面接觸。
一份會議紀要顯示,2011年7月5日,北京市教委后勤處負責人曾在會談時表示要將此事作為大事來做,第一步已經停用“蘭清”油,第二步將在各種會議上宣傳使用非轉基因油。但“用下命令的方式,由于北京的影響大不宜這樣做”。
2011年9月2日,新學期伊始,“換油”仍不見動靜。是日,家長代表們三度上書,一位北京市教委的處長告知需聽農業部專家意見,“農業部專家說轉基因食品安全,就可以給孩子吃轉基因油”。
“(究竟是否安全)家長也不是很清楚,但應該可以選擇讓孩子不吃。”一位不便透露姓名的家長認為,自己有讓孩子選擇吃什么油的權利。
事實上,轉基因大豆油唱主角,不僅是在中小學食堂。
第三封信發出后不久,一位不便透露姓名的北京高校負責人給家長們提供了一份2011年10月10日由北京市教委發給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的回函。
針對教育部函件中曾提及的“高校食堂使用轉基因油”,北京市教委的回復稱,“社會帖子所列的表,是北京高校食堂聯合采購中心(以下簡稱“北京聯采”)內部統計用表,正常情況下社會人員在網上是看不到的,懷疑有人用高校用戶名和密碼進入北京高校伙食聯合采購中心網站獲取的信息。”
所謂“社會帖子所列的表”系一份彼時在網上瘋轉的“2011年4月29日北京高校伙食聯合招標學校與企業簽約情況(大豆油)”。據此帖,包括北大、清華在內的京城數十所高校采購的大豆油均系轉基因大豆油。北京市教育局并未對其內容的真實性表示否認。
對此,北京市教委的回復是,“目前國家主管部門允許市場銷售、使用轉基因大豆油,學校和企業依法選擇,市教委不是食品主管部門,無權禁止學校和營養餐生產企業使用轉基因大豆油。”
“只要是國家允許的都在采購范圍之內。”清華大學餐飲中心主任樊春起說,而是否轉基因并不是采購時的考慮。
事實上,在高校中,亦不乏有人曾試圖維護自己的選擇權。2011年,北京林業大學大一新生蕭燕曾在該校食堂展開調查,發現食堂使用的大豆油原料是進口自美國的轉基因大豆。隨后,蕭燕和其他同學一起征集到1064位師生簽名,送至北京市教委信訪辦,但迄今沒有下文。
僅貴了5%
現實是,轉基因油可不可以吃的問題在京城校園中已然變成了不得不吃的問題。
據此前媒體報道,在北京中小學系統,供餐企業所用的食用油必須經由隸屬于教委的京育中心統一采購。如果京育中心只供應轉基因油,全市所有中小學的食堂也就不得不提供用轉基因油烹制的營養餐。
而北京各高校的米、面、油等主要原材料皆通過北京聯采統一招標采購。
北京聯采辦公室主任吳嵐稱,北京聯采只是給各高校提供一個平臺,選擇哪家企業的產品最終決定權仍在高校。
然而,可供高校選擇的企業并不多。中國人民大學后勤集團采購供應中心主任張坤保稱,北京聯采有一個合格供應商名錄,如果企業進不了中標名錄,則很難成為被選擇的對象。
“他們(北京聯采)說決定權在高校,但供應商名錄里的企業都是供應轉基因的。”楊曉陸說。
此言非虛,按照北京聯采提供的大豆油的合格供應商名錄逐一核實便不難發現,大多數企業只供應轉基因大豆油,即便有非轉基因油,其需求量也微乎其微。
非轉基因油之所以相形見絀,首先是因為價格。目前的市場行情是,非轉基因大豆油比轉基因的要貴5%以上。
這“5%”令非轉基因大豆油擋在了北京聯采門外。“所謂的招標主要就是看價格。”一位經營某知名品牌非轉基因大豆油的公司運營總監說,正是這一價差令該品牌無緣進入北京聯采的名錄。
該總監稱,曾有某高校欲與其達成協議購買非轉基因大豆油,并在媒體上廣為宣傳,但最終的購買量“不如一個炸油條的點供應得多”,“不過是想借我們的名頭做做宣傳罷了”。
事實上,即便對稍貴一些的非轉基因大豆油放行,留給學校的選擇余地也小得可憐。
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會長王瑞元分析,中國現在每年進口的五千多萬噸大豆都是轉基因的,本土的非轉基因大豆只有一千多萬噸的產量,除去七八成食用,可供榨油的微乎其微,“可以說,目前幾乎100%的大豆油都是取自轉基因大豆。”
而上述運營總監亦坦承,目前中國市場上非轉基因大豆油的占有量不會超過一成。
“家長花了錢,怎么沒有選擇我們孩子吃什么油的權利?!”家長們在體制與市場現狀面前只能徒喚奈何。
而家長呂霙別無他途。在過去的兩年里,每月一百多元的營養餐費,他沒有交,而是堅持讓孩子自帶午餐。這是他唯一剩下的選擇權。
(為保護采訪對象隱私,蕭燕為化名)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