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
中印比較一直是國內外熱門話題,據稱由于印度擁有民主政體,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內需驅動,經濟結構中服務業(yè)比重較大,人口結構比中國更加年輕化,印度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遠超中國。諸如此類的邏輯在西方輿論和國內某些人中贏得了相當廣泛的認同和宣揚。《環(huán)球時報》6月12日刊載的《印度靠改善民生擴內需》一文就體現了對印度的這類褒揚。然而,只要認真深入探究,我們不難發(fā)現,印度民生決非中國榜樣。
改善民生歸根結底要靠經濟增長來實現,經濟無增長情況下的“改善民生”,要么是寅吃卯糧不可持續(xù),要么是引起激烈社會矛盾的財富再分配。盡管印度2007—2011年經濟年均增長8%,但中國2007—2011年經濟年均增長9.6%。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印度已陷入一場經濟危機:經濟增長率急轉直下,盧比匯率連創(chuàng)新低,僅從今年3月末至5月末對美元就貶值10%以上,資本外逃大潮涌起,通貨膨脹居高不下,以至于標準普爾對印度的信用評級處于非常低的水平。
中國在醫(yī)療方面比印度還是做得好一些。印度政府公共醫(yī)療投入占GDP1.3%,而2011年中國財政中醫(yī)療衛(wèi)生支出6367.5億元,占當年GDP的1.35%。印度的所謂免費醫(yī)療有點苦于無米之炊的境地,比較一下預期壽命可知全貌:2006年,世界預期壽命平均水平為68.2歲,中國為72歲,而印度只有64.5歲。在主要人口和經濟大國及主要新興國家中,印度之所以65歲以上人口所占比重最低,這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印度人口結構優(yōu)化的表現,而是印度社會醫(yī)療保健水平較低、人民健康程度較差的結果。
在教育方面,印度更不能作為中國的榜樣。因為印度基礎教育極為落后,據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2007/2008年度《人文發(fā)展報告》,1995—2005年間印度成人識字率為61%,尚未達到中國1964年的水平。而且,印度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入學率僅為63.8%。盡管有數據表明印度政府教育支出已占GDP6%以上,但基礎教育極端落后而少數精英高等教育發(fā)達,只能進一步固定這個社會的兩極分化和階層鴻溝。而且,印度政府的教育支出中浪費極端嚴重,表現之一就是該國教師的普遍曠工之風,據統(tǒng)計2000年印度各地公立小學平均每天24.5%的教師曠工。
在居民收入方面,印度收入分配不均甚于中國。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08年中國的GDP是印度的3.55倍,但中國億萬富豪人數2009年才超過印度,且億萬富豪群體資產總值少于印度,中國首富資產只有印度首富的1/5。2006年,印度全部人口營養(yǎng)不良發(fā)生率為20%,嬰兒死亡率高達57.4‰,這些數據充分暴露了印度在收入分配、社會公正和維護國民基本生活方面的嚴重缺陷。
筆者主張對各國、各民族積極博采眾長,補己之短,也無意敵視印度,相反主張維護中印關系穩(wěn)定,積極推進中印經貿發(fā)展。但國際比較和學習必須實事求是,必須建立在了解而不是誤解的基礎之上。如果在西方話語霸權的灌輸之下盲目追捧一個比自己差得多的虛幻榜樣,那就太可悲了!▲(作者是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