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波企業私有化的后遺癥--------三座大山????
一、第一波改革中被私有化的國有和集體企業
1、國有企業
國際金融公司的報告稱,1996年,中國有11.4萬家國有企業,2005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2.7萬。超過70%的公司部分或者全部私有化。不過26%的這類公司已經合并或者破產清盤。
2、鄉鎮集體企業
1984-1994年鄉鎮企業以年均37.9%的速度增長。1996年鄉鎮企業的工業總產值占當年全國工業總產值的近1/3,同時它也解決了全國1/4的勞動人口就業問題。
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在近5萬鄉政府和80萬村委會的組織和扶植下,農民建立了200萬個具有工業性質的鄉辦和村辦企業,為全國2.3億農戶提供了7000萬個就業機會。
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的“私有化”思潮傳入中國,“要把社會主義經濟改造成市場經濟,中國必須實行根本性變革,即私有化”。[1](P36)90年代中期,鄉鎮企業出現效益下滑。國內外一些學者運用“預算軟約束理論”和“模糊產權理論”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認為解決鄉鎮企業效益下滑的唯一途徑就是對鄉鎮企業進行改制——私有化。中國鄉鎮企業改制是一個由政府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過程,未顧及廣大農民的意愿。最早的一個文件是 1994年3月31日 由農業部發布的《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意見》。中央政府未考慮各地鄉鎮企業的實際情況,用統一的模式——私有化對其進行改造。截止2000年底,鄉鎮企業“改制”已基本結束,95%的鄉鎮集體企業已消失殆盡。鄉鎮企業私有化帶來的一個嚴重后果是企業職工大幅減少。據統計,1990年鄉鎮企業職工共有9614萬人,占當年農村勞動力的30%;而私有化結束后的2001年,鄉鎮企業職工共有1.31億人,僅占當年農村勞動力的26.7%?! ?/p>
二、第一波國有和集體企業私有化的后遺癥----------三座大山?! ?/p>
1、國有和集體企業私有化之前
國有和集體企業的稅費和利潤都是國庫的主要收入來源,它是讀書、醫療和住房等社會福利的主要資金來源?! ?/p>
2、國有和集體企業私有化的后遺癥------------國庫收入大減
因國庫只能收到私企的稅費,而私有企業利潤(也叫做剩余價值)則被資本家占有,也就是資本家占有原國有和集體企業的利潤,國庫沒有原國有和集體企業的利潤收入之后,造成國庫收入大減?! ?/p>
3、國庫收入大減的后遺癥----------三座大山出現
巧婦難為無米之飲!-----------國庫收入大減之后,精英們以改革之名取消了讀書、醫療和土地居住福利。于是出現了三座大山。
(1)讀書
國庫無錢對學校進行投資,誰讀書讀交錢。-------------學校被迫對學生取高額的學費、建校費和住宿費等。---------于是讀不起書的現象出現了?! ?/p>
(2)治病
國庫無錢對醫院進行投資,誰治病誰出錢。--------------醫院被迫對病人收取巨額的檢查費、藥費和服務費等。---------于是治不起病的現象出現了。
(3)居住
國庫無錢,單靠私企的稅費不夠用,各地政府只能用土地財政來彌補國庫虧空。------------從此居住用地和墳地也要用天價從政府手中租來住了,對居住者和死者都收取你的高額的土地出讓租金和收取高額的房地產交易稅旨。--------于是房奴和墳奴出現了?! ?/p>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