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的權利要用生命來換取嗎?
儒夫
·
2011-11-24
·
來源:烏有之鄉
甘肅正寧縣榆林子街道“小博士”幼兒園是一家在當地教育部門備案、具有辦學資質的民辦幼兒園,有700多名學生,20多名教師,如今因校車發生21人死亡、43人不同程度受傷的重大交通事故而被取締,并由當地政府在原址重新組建了公辦幼兒園——正寧縣榆林子幼兒園。發生校車交通事故的全國已有多起,造成如此多的交通事故的根源在哪里?責任在哪里呢?究其原因:
一、教育產業化為事故種下了禍根。“教育產業化”讓人類的陽光事業變成了最骯臟的交易,因為這是史無前例,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的產業。民辦教育是政府甩包袱和推行教育產業化的產物。教育屬于上層建筑,本是政府的責任,隨著財政體制的改革,教育成了“賠本的買賣”,把教育推向市場,把責任推向社會,事實是在“教育產業化”的過程,教育成為了斂財的工具。民辦學校也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如雨后春筍般地誕生了。因此,校車事故,從教育產業化之日起,就為其種下了禍根。
二、生存壓力為事故埋下隱患。民辦幼兒園能存在就要生存,因為是政府甩下的包袱,資金自然只能靠自己。有介紹說,該幼兒園至關閉時還欠著貸款呢,而教師員工的收入只有幾百元。對于家長來說,這兒的收費標準要比公辦的低。也許,對于不少人來講那些節約下來的錢算不了什么,可對于一個民工家庭來講,那就是生機。安全是需要投入的,也是計入成本的,師生之比之低必然給教育在管理上帶來漏洞,也是一種安全隱患。同樣的幼兒園,不同的生存方式,同樣的工作,不同的收入,同樣的孩子,不同的待遇,這不只是幼兒園的差別,而是整個社會的貧富差別造成的。
三、政府“懶政”為事故失去監管。甩包袱就是甩責任,把幼兒園推向社會,在崇尚市場的社會中無疑就是讓幼兒教育市場化。政府沒了責任,就缺少了對幼兒園的監管。有多少的事故,非要到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才會重視,這足以證明當前一些政府部門的“懶政”程度。為什么不能早些解決這些民辦幼兒園孩子的入學問題?是因為有困難嗎?為什么造成重大傷亡后卻能解決了?說明政府只要肯擔責任了,問題也就能解決了。缺錢嗎?但政府如果也能多流些道德的血,少支出一些招待費,節約一點辦公經費,少用幾次高檔小車,甚至在煙灑飯局的牙縫中也許就能擠出經費來。
四、教育規模化為事故創造了機會。規模化辦學,一是為了實現土地流轉而進行的學校撤并,二是為了追求政績工程而擴大辦學規模,當然也有為了整合教育資源的。一撤一拼作個決定很容易,但有很多的孩子須走很長的路去上學、會存在多少安全問題有多少官員考慮過,也許他們就是用坐車來度量學生上學的路的。在追求規模化辦學的過程中,有沒有考慮中國的現實情況,這個用金錢壘起的教育讓多少家庭為之踮起腳根,對于那些在農村留守的兒童,卻是艱難的旅程。安全的校車固然人人都向往,但高貴的車費卻不是每個家庭的孩子都能高攀得起,而事故就在這樣的差距找到了機會。現實證明,發生這種交通事故所造成的傷亡,大多是農村的孩子。
校車安全問題是許多學校、幼兒園存在的安全隱患,在甘肅榆林子街道“小博士”幼兒園的集中體現。教育作為一項社會公共事業,其責任在政府,其未來的命運也在政府。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