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現在的說法,退休職工拿的不是工資而是養老金,但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都習慣性地沿用“退休工資”的說法。報紙上總是中規中矩地寫成“增加養老金”,老百姓卻習慣說成“加工資”。可見習慣的力量有多大。
備受批評的退休雙軌制,其主要表現是國有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太低,與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相比,企業退休職工的養老金相當于人家退休金的三分之一。公允地說,這種現象主要體現在退休較早的職工身上。1992年以前退休的,養老金太低;2000年以前退休的,養老金很低;2005年以前退休的,養老金比較低。到了這兩年,企業退休職工的養老金已經有所提高了。據我所知,重慶市2010年退休的國有企業職工,養老金在2500元至3000元之間,有些可能更高。退休差距已經有所縮小。如果政府要“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應該針對退休較早的國有企業職工下功夫。這些人年齡都大了,拖不了多久了。政府如果有誠意,就應該拿出“只爭朝夕”的精神來。此中道理不需多說。
目前還有一個情況,遠比退休雙軌制嚴重得多,卻沒能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那就是上班職工比退休職工工資低。以2010年的情況為例,重慶市上班的普通職工,70后,80后,90后,他們的工資普遍低于2000元。特別是商場、餐飲、服務業的年輕職工,工資在1500元左右的相當普遍。其中很多人甚至沒有醫療和養老方面的保障。兩相對照,反差太大了。退休職工的養老金2500元至3000元,天天上班的職工,工資卻只有1500元至2000元。這顯然不合理。社會的分配結構是這個樣子,社會不可能穩定,也不可能和諧。不和諧的社會就難以持久。
這種情況是怎么造成的?盡管30年來鼓吹并堅持“不爭論”,但本文認為如果繼續“不爭論”,此中原因就沒辦法搞清楚。只有徹底搞清楚了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所有的疑云和迷霧才會迎刃而解。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國有企業老職工的養老金高于目前正在上班的年輕職工的工資,是因為過去國有企業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即使現在改為養老金統籌,也仍然帶有濃厚的社會主義烙印,幾十年社會主義的積累不可能一風吹掉,有人即使想吹也吹不掉,一是因為廣大百姓通不過,二是因為想賴帳的人也沒有那么大的膽氣。所以國企老職工的養老金必須保證一定的水平。而目前正在上班的職工,不管是商場、餐飲、服務業,還是加工業、建筑業,他們被人家實行的是市場化原則,而且是資本主義市場化的原則。資本主義市場化給目前的年輕職工開出的工資就是1500元至2000元。這就是答案。
本文認為上班職工比退休職工的工資低,這種現象比退休雙軌制要嚴重得多。理由有二。第一,退休雙軌制只是局部現象,就好比微軟windows的“漏洞”,可以通過打“補丁”給予解決。比如國務院辦公廳曾于2004年下發的《關于妥善解決國有企業中小學退休教師待遇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4]9號)。今年5月份,國資委、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部聯合下發的《關于妥善解決國有企業職教幼教退休教師待遇問題的通知》(國資發分配【2011】63號),就是在做“補丁”的工作,以后還可以逐步地發布更多的“補丁”,比如“妥善解決國有企業軍轉干部的退休待遇”,“妥善解決國有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的退休待遇”,“妥善解決國有企業技術工人和重體力勞動以及有毒有害工種職工的退休待遇”,“妥善解決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退休待遇”,等等,等等。而上班職工比退休職工工資低,則是全局性的問題,根本性的問題,不可能通過打“補丁”的方式來解決。
第二,退休雙軌制是政府有權力也有能力解決的事,是黨和政府鞭長“能及”的事,只要政府愿意解決,只要黨中央決定解決,發幾個《通知》就可以搞定。可是上班職工比退休職工工資低這件事卻是政府管不了的事,也是黨中央管不了的事。市場化搞到了今天,資本家已經可以不買政府的賬了,也敢于不聽共產黨的話了。即使命令他們給上班職工增加工資,對老板們也完全無效。因為市場是可以不理會的,老板們更不會放在眼里。所謂的“工資倍增計劃”根本就是廢紙一張。說到底,老板們的毛病都是政府給慣出來的,當老板們一個個坐大以后,現在政府的指揮棒對他們已經失靈了。—— 這已經不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嚴重的政治問題了。共產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權威性,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挑釁。
所以,姓社還是姓資,還能繼續“不爭論”嗎?我認為我們已經沒有退路了。現在的70后,80后,90 后,目前他們的工資低于企業老職工的退休金,今后當他們進入老年時,他們的退休金又將怎樣?前景不堪設想。對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官員采用飲鴆止渴的辦法,官員們為了不讓退休養老金的增長幅度高于在職職工的工資增長幅度,就拼命壓低企業老職工的養老金。結果等于是割卵子敬神,傷了自己又把神得罪了。而真正要害的問題是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是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他們卻故意回避不談了。如此避重就輕,豈有好結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