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 /文
改革應該越改越好,而不是相反。但是,綜觀這些年來的一些改革,卻越來越令人費解,改革不僅沒有能夠給大多數人帶來利益,甚至還嚴重損害了一些人的利益。一些領導干部在動員人們改革的時候也毫不諱言:“改革實際上就是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和分配”、“改革總要損害一些人的利益”。
問題是,在“總要損害一部分人利益”的改革中,受損害的又總是老百姓和弱勢群體。這也就難怪為什么這些年改革的阻力越來越大,因為不能給大多數人帶來好處的改革不得人心。于是,改革就變成了掌控話語權和決策權的權貴和精英階層的自說自話,而在這樣的境況下的改革也只能成為自上而下強行推進、而底層民眾毫無興趣甚至強烈抵觸的改革。
最近,因為參與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接觸了一些基層單位的同志,談起文化體制改革他們無不一肚子苦水。其中,反映最為強烈的就是“事改企”工作。文化系統事業單位改轉企業,從市場環境下加快事業發展的層面講也許是必要的,但是這個涉及數千萬人切身利益的改革的具體政策卻是讓許多人難于接受的,人們最為抵觸和反感的就是退休后的養老金問題。
目前,我國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是參照公務員標準制訂的。而如果事業單位改企之后,他們的養老金就將減少2/3甚至更多,試想這樣“損害利益”的改革誰能心甘情愿地擁護呢?據《中國經濟時報》報道,“2008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推行的5省市事業單位養老金試點改革已經無果而終”。這個引起廣泛爭議的“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遇到了巨大阻力,而且鬧的“人心惶惶”。
這樣的結果,其實也早在筆者的預料之中。目前,我國的退休養老金情況與中國官本位的現實一樣,分為三六九等。制訂改革政策的政府機關的公務員養老金最高,事業單位次之,而創造社會財富的企業人員最低。還有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工農勞動者階層根本就沒有任何養老保障。我就納悶,養老金改革,為什么公務員的養老金越改越高?其他階層人員的養老金為什么就只能往低里改?雖然一些地方施行了“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改革,以其減少阻力,但這樣的改革顯然是以損害新就業人員利益為前提的。
養老金改革應遵循相對公平和統一的原則。在當今中國,收入分配本來就有這巨大的差距,養老金改革再也不能繼續擴大這種差距了。政府官員、公職人員在崗位上時,已經享受到了高工資、高福利的職務待遇,退休之后就是普通公民,不應該再搞養老特殊化。在同一片藍天下,在同一個國度里,官員與百姓都是一個腦袋一張嘴,憑什么官員就能拿到比一般職工多數倍的養老金?這種同命不同價的制度設計,無疑是權力性掠奪,與官員是“人民公仆”的自稱名不副實。誰家的“仆人”能夠超過主人的待遇?
事業單位養老金試點改革難以推進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改革有失公平。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最終是要縮小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三者之間的待遇差距,實行三者聯動。所有享受養老保險制度的人,都應該用一個尺度來衡量和分配養老金。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改革為了人民、改革成果人民共享”的莊嚴承諾。而越改革差距越大,收入越少,這樣的改革受到群眾抵制就毫不奇怪了。
養老金改革中,還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財政不堪重負。這樣的說法難于令人相信,這些年來的一些改革其實最終都成為了政府“減負”的改革,醫療、教育、住房等等都拱手推給了市場,而這些年政府的財政收入卻是高歌猛進。據《新世紀》報道:我國財政收入以高出GDP近2倍的增速飆漲,前所未有。十一五GDP年均增長將達。同期,中國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將超20%,年均增加9500億元左右,接近1998年的全國財政收入。目前中國政府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30%。
如此獨一無二的龐大的政府財政,應該為老百姓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而不要成了官員們揮霍享樂的財源和滋生腐敗的溫床。養老金改革應該首先加大社會覆蓋面,讓那些至今仍沒有任何養老保障的階層和人群參與享受養老保險,其次是逐步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保險水平,逐步實現全國養老保險的基本公平和統一,消除職業差別和階層歧視,這樣改革才能實現社會的真正和諧,這樣的改革恐怕你不想讓百姓擁護都難!
改革應該越改越好,而不是相反。但是,綜觀這些年來的一些改革,卻越來越令人費解,改革不僅沒有能夠給大多數人帶來利益,甚至還嚴重損害了一些人的利益。一些領導干部在動員人們改革的時候也毫不諱言:“改革實際上就是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和分配”、“改革總要損害一些人的利益”。
問題是,在“總要損害一部分人利益”的改革中,受損害的又總是老百姓和弱勢群體。這也就難怪為什么這些年改革的阻力越來越大,因為不能給大多數人帶來好處的改革不得人心。于是,改革就變成了掌控話語權和決策權的權貴和精英階層的自說自話,而在這樣的境況下的改革也只能成為自上而下強行推進、而底層民眾毫無興趣甚至強烈抵觸的改革。
最近,因為參與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接觸了一些基層單位的同志,談起文化體制改革他們無不一肚子苦水。其中,反映最為強烈的就是“事改企”工作。文化系統事業單位改轉企業,從市場環境下加快事業發展的層面講也許是必要的,但是這個涉及數千萬人切身利益的改革的具體政策卻是讓許多人難于接受的,人們最為抵觸和反感的就是退休后的養老金問題。
目前,我國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是參照公務員標準制訂的。而如果事業單位改企之后,他們的養老金就將減少2/3甚至更多,試想這樣“損害利益”的改革誰能心甘情愿地擁護呢?據《中國經濟時報》報道,“2008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推行的5省市事業單位養老金試點改革已經無果而終”。這個引起廣泛爭議的“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遇到了巨大阻力,而且鬧的“人心惶惶”。
這樣的結果,其實也早在筆者的預料之中。目前,我國的退休養老金情況與中國官本位的現實一樣,分為三六九等。制訂改革政策的政府機關的公務員養老金最高,事業單位次之,而創造社會財富的企業人員最低。還有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工農勞動者階層根本就沒有任何養老保障。我就納悶,養老金改革,為什么公務員的養老金越改越高?其他階層人員的養老金為什么就只能往低里改?雖然一些地方施行了“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改革,以其減少阻力,但這樣的改革顯然是以損害新就業人員利益為前提的。
養老金改革應遵循相對公平和統一的原則。在當今中國,收入分配本來就有這巨大的差距,養老金改革再也不能繼續擴大這種差距了。政府官員、公職人員在崗位上時,已經享受到了高工資、高福利的職務待遇,退休之后就是普通公民,不應該再搞養老特殊化。在同一片藍天下,在同一個國度里,官員與百姓都是一個腦袋一張嘴,憑什么官員就能拿到比一般職工多數倍的養老金?這種同命不同價的制度設計,無疑是權力性掠奪,與官員是“人民公仆”的自稱名不副實。誰家的“仆人”能夠超過主人的待遇?
事業單位養老金試點改革難以推進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改革有失公平。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最終是要縮小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三者之間的待遇差距,實行三者聯動。所有享受養老保險制度的人,都應該用一個尺度來衡量和分配養老金。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改革為了人民、改革成果人民共享”的莊嚴承諾。而越改革差距越大,收入越少,這樣的改革受到群眾抵制就毫不奇怪了。
養老金改革中,還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財政不堪重負。這樣的說法難于令人相信,這些年來的一些改革其實最終都成為了政府“減負”的改革,醫療、教育、住房等等都拱手推給了市場,而這些年政府的財政收入卻是高歌猛進。據《新世紀》報道:我國財政收入以高出GDP近2倍的增速飆漲,前所未有。十一五GDP年均增長將達。同期,中國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將超20%,年均增加9500億元左右,接近1998年的全國財政收入。目前中國政府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30%。
如此獨一無二的龐大的政府財政,應該為老百姓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而不要成了官員們揮霍享樂的財源和滋生腐敗的溫床。養老金改革應該首先加大社會覆蓋面,讓那些至今仍沒有任何養老保障的階層和人群參與享受養老保險,其次是逐步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保險水平,逐步實現全國養老保險的基本公平和統一,消除職業差別和階層歧視,這樣改革才能實現社會的真正和諧,這樣的改革恐怕你不想讓百姓擁護都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