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商業化的幕后黑手
http://blog.163.com/china_potato/blog/static/9428784620103781839810/
http://news.163.com/10/0406/18/63JU3VGT00012Q9L.html
2009年8月17日 ,農業部批準了兩種水稻、一種玉米的轉基因生產應用安全證書。雖然頒布安全證書并不等于商業化,但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種植卻實質上在湖北等地已經悄悄進行,轉基因抗蟲水稻早已形成規模種植(詳細)。期間,公眾對此毫不知情,人們只是從年初的中央一號文件才發現,轉基因作物商業化已經成為了不可逆轉的國家戰略。那么,是什么促使著這一進程在中國的驟然提速?
此前轉基因作物商業化審批謹慎。
轉基因作物在80年代就已列入了“863”計劃,但除棉花之外,國家對于水稻、玉米等轉基因作物是很謹慎的。1999年,中國進行了轉基因棉花的商業化種植,但自從以后,沒有批準任何一種轉基因作物商業化。
2004年12月1日 ,農業部舉行了一次會議,該會議內容沒有對外公布內容,與會者三緘其口。到第二天,才有官員出面證實:已經接受了轉基因水稻的安全評價申請,正在進行環境和食用等方面的安全評價。到了2006年,轉基因技術在國家“十一五”規劃中,被列為16個重大專項之一。
事實上的轉基因商業化進程卻突然提速,轉基因商業化的突然提速,發生在不到一年內的時間中。
2008年7月9日 ,中央投入200多億元資金,啟動“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但直到此時,“轉基因作物產業化”也未被官方的《政府工作報告》或中央一號文件所提及。半年后事情起了變化,年底,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際聯席會議初步認可了為三項產品發放安全證書,到了2009年,安全證書正式發出并公布,而在201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及并支持轉基因作物產業化。
這種火箭速度讓很多業內人士也感到詫異。究竟是哪些人或事助推了我國轉基因主糧產業化的超常提速,知情者甚少。
與商業化相關的專家:為了增加產量。
面對質疑,與轉基因商業化有關聯的專家們,不斷強調“糧食安全”問題。
在回應關于轉基因玉米的質疑時,農業部農業研究中心研究員習銀生說:“出于糧食安全等方面的考慮,國家需要加快發展玉米生產,我認為這是放行轉基因玉米安全認證的主要背景?!绷曘y生同時引用數據說:“到2020年,我國玉米需求量將超過2億噸,但產量只有1.7億——1.8億噸,供需缺口在2000萬噸以上?!?
農業部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也有類似說法:“如果沒有科學技術上的新突破,農業生產很難獲得大幅度增長,很難再上一個新臺階。轉基因等生物技術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所在。”
轉基因作物只是間接增產,實際上并無幫助
國際農業知識與科技促進發展評估機構主席認為轉基因大豆增產的效用只是暫時的,雖然它的基因削弱了雜草和害蟲的侵害,但多年后害蟲就會產生抗體,之前的紅利將被抵消?!吨袊侣勚芸酚浾咴诘叵罗D基因作物已成規模的湖北省調查時也發現:其實轉基因大米并不多么高產。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轉基因技術能夠直接提高產量,一般只是通過抗蟲、抗病間接增產。而江蘇省鹽城大豐市的轉基因棉花在種植進入第5個年頭后,甚至出現產量下降的情況。
并且,事實上糧食的增長速度一直都高于人口的增長速度。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世界人口增加了一半,種糧的人減少了三分之二,但糧價相對于其它商品價格卻降了近一半。所以糧食危機本身也是一個偽命題。
盡管上述觀點仍然存在爭議,但至少說明轉基因作物與糧食安全之間的關系并沒有取得共識,在這種情況下以糧食安全的名義推廣轉基因作物,動機何在?
農業專家:入股轉基因公司成為受益者
作為轉基因作物生產安全證書發放前的最終環節,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起到了主要作用。但是該安全委員會的主要成員,基本自轉基因研究領域的專家。
2004年湖北大量非法種植轉基因稻米,其種子的流出就與華中農業大學有關聯。官方調查亦承認:武漢科尼植物基因有限公司、武漢禾盛種衣劑有限責任公司和華中農大新技術研發公司在承擔轉基因水稻生產性實驗過程中,“擅自擴大制種”。調查顯示: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啟發亦曾擔任過科尼公司首席執行官。而今年,張啟發的團隊獲得了農業部的安全證書。
此外,據媒體報道深圳創世紀轉基因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民營股份制企業,手中擁有中國轉基因棉花的專利。而專利持有人郭三堆是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他以專利入股,使生物技術研究所和他本人擁有這個注冊資金8000萬元公司股份的33%。郭三堆本人的股份占6.6%,在轉讓了部分股權后,仍掌握著5%的股份,加之大概400萬。
有趣的是,郭三堆本人一直在批評綠色和平組織不顧農民的利益。除此之外,一直在媒體上大力呼吁轉基因商業化的黃季焜的夫人,也曾在該公司任職,數據顯示,中國市場上有7成轉基因棉花種子由該公司供應。
研究所:為爭奪科研經費大干快上
實際上,除了這次被認證的三個項目以外,中國還有上百個研究所正在進行轉基因作物的開發。其中有7個項目正在申請安全認證。隨著國家近200億戰略資金的投入,轉基因項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薛達元說:“200多億的資金,擱在哪個部門,哪個部門至少解決了未來十年的吃飯問題。而且,轉基因是‘金種子’,一旦市場化落地生根,對生物公司來說,簡直就是滾滾財源。”
一直站在反對轉基因商業化前線的蔣高明認為:“中國搞轉基因是匆忙上馬的,現在與轉基因沾點邊的就能拿到項目,連市一級的農科所和種子公司都能拿到項目,全國的專家都被刺激起來搞轉基因。”
而官方科研機構與企業聯手獲利早在2006年之前就已經開始了,2004年12月2日,農業部宣布啟動安全證書審批當天,一支叫“豐樂種業”股票飛速漲停,據公報顯示,這個公司當年與中國科學院遺傳所、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共同組建成立了中科豐樂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開發抗蟲轉基因雜交水稻新品種。
種子公司:財源滾滾的轉基因“金種子”
此次三種轉基因作物獲批,輿論關注焦點主要集中在稻米,而轉基因植酸酶玉米卻很少被人關注,但實際上該品種的安全性爭議更大。在玉米品種開花散粉之前,必須要在“負壓溫室,負壓實驗室”進行,但多位業內人士確認,研發該產品的中國農科院根本沒有這樣的實驗室。然而農科院該項目負責人范云六否認了質疑。
另據報道,農科院在產品獲得安全認證前,就以每年數十萬的價格將專利權賣給了奧瑞金公司,后者是中國首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種子企業。該企業負責人亦否認了學界對于該產品的質疑,并聲稱公司擁有完備的負壓實驗室。
《經濟觀察報》報道該事件時引述多位業內專家的話稱:轉基因植酸酶玉米安全證書的獲批,范云六等一些轉基因科學家和奧瑞金公司,是本次轉基因政策提速的“推手”。
可以佐證的是,08年底,奧瑞金公司董事長韓庚辰向中共中央統戰部提交了“發展我國生物技術,建立國家轉基因工程規劃”的建議。此后還有媒體報道,在農業部批準該產品安全證書前,的確召集了農科院相關專家以及奧瑞金公司的負責人進行座談,韓庚辰出席了該次會議,并在會上力陳玉米產業化的好處和前景。不過,韓庚辰對于這一報道始終予以否認,并聲稱自己沒有參加批準前的座談會。
在完善的商業社會中,利益游說是正常的,只要公開進行,并將其規范到合理的制度下即可。但由于本應獨立的專家與研究所往往與政府或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利益關聯,使得游說行動不足以被公眾信任?! ?/p>
另外,在轉基因本身的安全性仍存爭議的情況下,政策在利益集團的游說下悄然轉向,這或許才是公眾恐懼的真正原因。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