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崗職工的“瓦上霜”與知識分子的“門前雪”
庫爽生
近期,關于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試點的消息,如同一根捅了馬蜂窩的棍子,使知識分子成堆的事業單位炸開了鍋。知識分子們對此的強烈反彈,與他們多年來對下崗失業職工悲慘遭遇的裝聾作啞,使我一再想起“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古訓。
自然,企業也有知識分子,但主體是工人;事業單位也有工人,但主體是知識分子。而且,關鍵是事業單位占據著話語權,如新聞單位、研究機構、大學等。因此,事業單位聚集著強勢群體,而下崗失業職工屬于公認的弱勢群體。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試點而在媒體上火冒三丈的就是知識分子,同樣單位的電工、勤雜工等工人似乎還不見站出來說話。
此次改革如果實施的話,會給知識分子們帶來多大經濟利益上的損害呢?據網友辛華的文章透露,中國社科院的鄭秉文教授表示:事業單位和公務員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官方都沒有時間表,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克忠在《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不能劫富濟貧》一文中指出:“事業單位養老金水平真的要‘大幅度降低’?”“我看未必”。他們是局內人,大約并非信口開河。何況,目前連試點都還未正式啟動,知識分子們就心急火燎地連連發問:“誰動了我的奶酪?”
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延續多年的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有化改制,豈止是養老金改革,而是遭到了天下最大的不公平,連自己賴以安身立命的家園都被一鍋端了,被無端地趕出了自己奉獻了多年甚至半輩子的工廠。可是,工人們有了淚水往肚里吞,他們想說話,也沒有說話的地方,也沒有人愿意聽,于是就一個個成了沉默的羔羊,任人宰割,幾聲“咩咩”自然無絲毫反應。這些物質財富的直接創造者們,本來是指望拿著電視臺的話筒或站在大學講壇的知識分子們為他們說幾句公道話的,可是,在主流媒體聽到的卻是一片叫好聲,一片幸災樂禍的笑聲。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報道:當不慎落水者在深水中奮力掙扎、呼喊救命時,岸邊的看客卻少有人伸出援手,觀看、拍照、尋樂子的人倒不少。多數知識分子在面對下崗失業職工慘遭宰割的時候,就扮演了這種尋樂子的看客角色。
其實,此次事業單位改革即便實施,也動不了知識分子們多少奶酪。企業職工們也是人啊,他們的養老金一般就是幾百元錢,可退休領取養老金之時,就是他們獲得“解放”之日,高高興興地請朋友們“撮一頓”以示慶祝。因為,他們下崗失業之后的生活陷入了赤貧的極度困境,養老金雖少,但是有了活下去的基本保障。而事業單位的知識分子們呢?平時的工資收入與下崗失業職工相比,應該是有天壤之別吧?他們一般來說都會有不菲的積蓄吧?何以為將來的養老金如此動怒上火?看來,強勢群體就是不一樣,“沉默的羔羊”們可以被宰殺,“兇猛的老虎”們是不允許被拔一根毛的。假如真的像對待下崗失業職工那樣對待知識分子,他們會是沉默的羔羊嗎?比方說,把張維迎所在的北京大學進行私有化改制,賣給私人老板,然后也一年工齡500元(取下崗失業職工工齡費的中間值)買斷張維迎的工齡,試想他會怎樣跳腳?也會說國有大學是“冰棍”,越早賣越好嗎?我看未必。因為,張維迎一旦下崗失業了,別看他是赫赫有名的教授,他這教授的美譽度卻不怎么樣,想找工作也難。因為既然連北京大學都賣了,其他大學又豈能獨善其身、幸免于難,還會給張維迎留一個崗位?再說,這些人習慣于養尊處優,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未必真能養活自己,成為流落街頭的乞丐也難說沒可能。
說知識分子們“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并不貼切。事實上,下崗失業職工瓦上的寒霜長期累積得太多,已經壓垮了他們的生活;而知識分子們此次門前飄舞的雪花,不過是“仿佛柳絮因風起”呀,兩者哪里可以相提并論、等量齊觀呢?
我得說明,盡管這次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試點受到不少底層老百姓開心的喝彩,但我個人也是和更多人的意見并無二致,就是希望養老金并軌改革讓低水平向高水平看齊。問題是,這樣的想法似乎只是一廂情愿,不切實際,因為改革的動因之一就是緩解財政困難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