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河南濟源調查時,我遇到長期在鄭州工作卻在退休后立即返鄉居住的老聶。問他為什么會返回農村住而不是在鄭州住時,他說,人活著每天干點事才有意思。在農村種點菜,每天往菜地跑,看著蔬菜長大,鄰居相互送菜,就有人情味。城市里,各開各的車,各回各的家,人與人之間沒有聯系,哪里會有農村鄰里之間禮尚往來好玩。農村還有廣闊空間,沒什么事情到山上轉一天,既鍛煉了身體,又接觸了自然,還打發了時間,比在城里等死有趣多了。
老聶1970年參軍,1980年進入鄭州煤建公司工作,2006年從煤建公司退休后即回到老家濟源村莊生活。老聶妻子的戶口本來已于1983年遷到鄭州,2008年老聶又托關系將妻子戶口遷回到村里,在村里原來宅基地上蓋了一棟二層樓房,又弄了幾分菜地,回到村里生活。老聶現在每月有3000多元退休金,在鄭州還有兩套房子,一套是1983年分的61平方米老房,一套是2015年單位集資建的104平方米新房。鄭州的房子留給在鄭州做生意的兒子住,夫妻則回到村里生活。老聶說,城市生活節奏快,年輕人不喜歡與老年人一起住,都是分開住的,他們退休后也幾乎沒有回鄭州住過。
老聶進煤建公司時是工人,退休時也是工人。1980年省煤建公司從全省招聘了上百名農村退伍轉業軍人,這批招聘人員大部分退休后都回老家生活了,只有少數人因為農村老家條件太差,回不去。
即使老聶在鄭州工作了26年,他退休后仍然首選回到農村老家,不止他如此選擇,與他同期應聘進廠工作的大部分人也都在退休后回到了農村生活。這就說明,在農村的退養生活確實有比城市更好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點。第一,農村與自然親近,生活可以與土地結合起來,勞動不僅可以獲得收入,而且可以獲得意義。農業(包括種蔬菜)的季節性和農村生活的節奏,讓生活本身有了起伏。第二,年輕人喜歡熱鬧,退休的老年人則喜歡寧靜。而農村的生活不喧囂,農村就是自然的組成部分,春風拂面,月明星稀,這樣的日子就是好日子。第三,農村是熟人社會,一幫人天天見面聊天,一起抽抽煙、打打撲克,說說家長里短,討論國際大事,這樣的日子自由、閑適。雖然與兒子不住在一起多少有點遺憾,不過現在交通、通信都很方便,不在一起相互牽掛,天天在一起反而容易生氣鬧矛盾。
二
老聶在城市有房子,還有退休工資,卻仍然不愿住在城里,寧可回到鄉下居住,他更不愿與兒子媳婦住在一起,因為容易鬧矛盾且十分不自由。
一般中老年農民,他們子女在城市買了房,除非子女需要他們去幫忙帶孫子,否則他們也不愿進城。即使在子女家居住,農村老年人也有寄人籬下之感。何況進城的年輕人在城市打拼很艱難,與子女住在一起的父母就必然感到度日如年。
反過來,住在村莊,也就是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可以與土地結合起來,在耕地里種糧食,在庭院里種菜,農業收入足以自給。農業生產本身證明自己是有用的,不必寄人籬下靠自己就可以養活自己,當然不用看人臉色,更不用看子女臉色。因此,除非不得已,農村老年人一般不會隨子女進城,而更愿意留守農村。
當前中國農村普遍形成"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家計模式",最大的一個弊病就是造成了農民家庭的分離,農民家庭的年輕人進城去了,老年父母留守農村。留守老年人因此成為一個時期普遍認為的社會問題,甚至有人將留守老年人的問題歸結到體制上來。不過,反過來也許可以說,正因為有農村這個退路,農村老年人就不必與子女一起擠在城市狹窄的空間,他們就可以與土地結合起來,在春種秋收中找到自己的時間節奏,在與村莊熟人社會無心防的碎語中找到生活的意義。因此,在很多時間,留守是農村老年人的自愿選擇。我們應當保留農村老年人這個選擇的權利。千萬不要以節約土地為名,將農民宅基地復墾種糧食,導致農村老年人無處可去。
三
第一代進城農民已經或正在返鄉,第二代進城農民正試圖在城市安居下來,他們現在才40歲左右,還年輕,還要繼續留在城市為家庭打拼,再過十年二十年,當他們年老時,若是有一個可以退得回去居住的村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可能選擇退回村莊居住。現在這部分進城農民雖一門心思要在城市安居,但對自己能否在城市體面安居心中無底,他們因此愿意保留進城萬一失敗的農村退路。問題是,即使他們進城成功了,他們年老之后仍然可能愿意選擇返鄉養老。與自然結合起來,與土地結合起來,生活在熟人社會中,落葉歸根,這對于已經從城市生產中退出的老年人是具有吸引力的。四季分明、寧靜恬然,自由自在,與城市四季不分、喧囂、不自由構成了鮮明對比。年輕時進城了尿都不朝家鄉方向撒,年老了只有家鄉是自己永恒的牽掛。
四
人是從自然中孕育出來的,天生喜歡自然,天生喜歡土地。年輕時在城市快節奏工作,老年時在鄉村慢節奏生活。等到2050年中國實現了鄉村振興,"強富美"的農村理應為現在正在城市打拼的農民保留位置。當前階段農民正在進城,他們之所以不放棄農村是希望有農村作為他們托底的退路。未來時期,就算農民已經在城市體面安居,他們也可以有屬于自己看星星看月亮的農村的家,他們也可以在年老時回到家鄉自己家中養老。
村莊是中國人的鄉愁,是中國人的宗教、歸宿,當然,也是中國農民的基本保障與最后退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