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當前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們在中小學調研時,通過對學校教師、家長的訪談,能夠感受到他們對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并看到他們所做的努力。通過與學生的交談,我們也了解到青少年的成長環境與內心的隱秘壓力。
青少年的壓力來源
青少年為誰而學?從主體性的角度來講,青少年是為自己而學,通過努力完成自我價值的實現。但是從實踐來看,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背負了家人的太多期望,青少年在學業上的成績和社會上的成就不僅是自我滿足的基礎,也是家人社會期望實現的表達。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著來自家庭的高期望和來自社會的高競爭壓力。這構成了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壓力來源。隨著家庭子女數的減少和"80后""90后"家長的教育意識增強,家庭對于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大大提升。表現在教育過程中,包括為了子女教育進城買房進城陪讀、從務工地返鄉陪讀、母親從職場回歸家庭做一段時間的全職媽媽等。除了上述經濟投入和勞動力分工外,家長還會投入大量時間學習和摸索教育規律,爭取做到科學養育和精細化養育相結合。
我們2023年在安徽某鎮調研時,訪談過很多陪讀家長,這些陪讀家長不論受教育水平高低,都在盡自己所能地學習教育知識。一些縣城的中產階層家長,因為自身的受教育水平較高,自學能力強,會購買很多專業教育類圖書進行學習。一些從事白領職業的家長,具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和信息搜索能力,會購買一些市面上暢銷的教育類圖書進行學習,同時在抖音、微信等平臺搜索與教育相關的賬號,從這些賬號發布的視頻或者文章里學習青少年心理知識和親子互動知識。在調研時我們訪談到一位白領陪讀媽媽,她自孩子高二起就離開職場,回家做全職媽媽,在照顧孩子衣食起居的同時學習育兒知識,她的抖音關注列表里,除了教育專家的賬號,還有鎮里托管機構的賬號。不少托管機構為了擴大影響和招生,經常開設直播,向家長傳播教育知識、如何應對中學階段青少年的心理變化以及家長應該采取何種教育方式。這些托管機構的直播內容,因為鏡頭和案例對準的都是中學生,對準的是正在發生的事情,在講解遇到問題的同時,也教家長怎么去應對出現的問題,因此深得這位白領陪讀媽媽的喜愛。
家庭對于教育的投入,已經從普遍的經濟投入,轉向了普遍的勞動力投入、時間和精力投入。家長對于子女的教育投入越多,對于子女成長的期待就越高。這里的期待不僅包括了好成績,還包括了健康的心理。當班級里的家長普遍在子女身上增加投入時,學生的整體能力會有所提升,但是班級排名不一定上升。家長們賴以比較的參照之一即學生的班級排名,這就導致很多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效果,由此會產生對子女的失望情緒,并將自己的情緒傳達給子女。青少年能夠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高期望與壓力。
除了家庭的壓力之外,來自社會的競爭壓力也被青少年感知到。社會的競爭壓力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來自學校的學習壓力,一類是來自社會的彌散性壓力。很多學生感受到學習壓力是在初中和高中階段。初中階段學習科目增加,學習難度加大,沒有跟上節奏的青少年會出現學習困難的情況。高中階段學習難度提升,高考競爭壓力增加,一些初中知識基礎不扎實的青少年會出現學習吃力、學不懂甚至放棄的情況。來自社會的彌散性壓力則是以周圍人信息交流的方式傳導到青少年的意識中,在這種耳濡目染的環境中,青少年感受到社會競爭的壓力。
"無菌"社會化與青少年的"空心化"
壓力本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必然要面臨和學會克服的東西、如果能夠克服,會獲得更大的成長,正如孟子所說:"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而現在這些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卻讓青少年不堪重負,原因在于青少年的"無菌"社會化和家長的精細化養育,剝奪了青少年主體性的成長機會,青少年出現"空心化"的成長狀態,因此面對壓力時容易被擊倒。
青少年的"無菌"社會化是家長有意構建的結果。孟母三遷的故事反映了中國人很早就知道良好的社會化環境對于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性。當前不少家長對于子女社會化環境的要求極高,通過有意識地規劃子女的社會交往范圍,為子女的成長打造"無菌化"環境。在調研中聽過這樣一個例子,一位小學六年級女生的成績在班級里名列前茅,周末和班級的幾個同學一起玩耍。當該女生的媽媽通過電話得知一起玩耍的同學成績不如自己的女兒時,在電話里對女兒大發雷霆,罵女兒和成績差的同學一起玩會學壞。該女生被媽媽罵了以后,威脅媽媽說自己要跳樓,隨后離開了一起玩耍的同學。該女生的家長十分害怕,急忙趕到現場去找女兒,其他同學和家長得知后也十分緊張,也參與到尋找該女生的隊伍中。最終在一座高樓的樓梯上找到了該女生。當天一同玩耍的同學都被各自家長教育不要再和該女生一起玩耍。實際上,當天與該女生一起玩耍的學生并不是存在不端和越軌行為的問題學生,都是行為表現良好的學生,只是成績沒有該女生好(該女生在班級里成績排名第一)。但是這位媽媽對女兒同伴的期待是,必須和自己女兒的成績一樣好,甚至更好。成績不如自己女兒的同學,被這位媽媽認為不適宜女兒結交。
除了這種較為極端的案例,我們也在調研中發現彌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家長干預孩子社會交往、對孩子社會化進行有意規劃的現象。不少家庭對于孩子獨自在小區里的游樂場玩耍并不放心,基本上每個在游樂場玩耍的孩子都有一個家長跟隨。孩子之間發生沖突的時候,不少家長會立刻沖上前去,代替孩子解決沖突,包括但不限于批評其他的孩子、批評其他孩子的家長、把自己的孩子帶走。除此之外,家長會專門規劃子女的社交內容,比如報什么樣的培訓班、和什么樣的小朋友一起玩等。在作出報培訓班的決策時,家長會通盤考慮很多需求,社交互動能力與學習能力培養一樣,也是家長希望培訓班能夠提供的功能。
精細化的養育節律是家長對青少年成長的"科學控制"。近些年來,科學育兒的思想在國內快速普及并被廣為接受,不少家長都希望能夠以精細化的養育培養出優秀的子女。為此,家長們采取了各種方式。家長們的努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有專家講語言能力要盡早培養,不少家長在幼兒園階段就給子女報英語學習課程;有專家提出玩需要動手的游戲可以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很多家長便給孩子買樂高玩具,甚至專門報樂高培訓課程;也有專家說,應該給孩子培養一門特長,以此發展孩子的自信,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報體育、音樂類課程,或者是繪畫類課程。
當教育學和心理學相關的育兒知識流行于育兒市場的時候,家長們如饑似渴地吸收這些知識,同時發現:每個時間段對于孩子的成長都至關重要;對孩子大腦的開發越早越好,"學習要趁早";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有心理學解釋。科學育兒的觀點,是科學育兒類著作的作者,基于生物學、生命科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進行取舍和整理而來的。因為有科學研究加持,這些新的育兒觀點較容易為大眾所接受,被付諸實踐,并被家長們奉為圭臬。
然而,無論是"無菌"的社會化過程,還是精細化的教育節律,都是家庭依據理想類型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對子女進行教育。在這一過程中,只見家長、科學研究和專家,而不見學生。學生的成長過程應有明確的精細的規劃,但是在規劃的制定過程中學生只是客體。在這種成長過程中,青少年學習的知識很多,習得的技能也很多,綜合素質會超過上一代人在同時期的能力。然而,在快速的成長過程中,青少年的成長有其繁花似錦的形,卻缺失了能夠扎根大地、巋然不動的主心骨。
為誰而學?奮斗的意義是什么?這不是縹緲的哲學問題,而是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應積極去尋找答案的現實問題。在古代,青少年自開蒙以后,就開始接受儒釋道思想的影響,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差序格局中,根據能力的培養過程和變化,逐步去加重自己的擔子。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提出要通過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并不否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路,但是青少年的成長實踐卻越來越缺少這樣的內核。認真學習是為了取得好的成績,取得好的成績會有機會升入大學,讀了大學可以找到工作機會。對于青少年來說,從學習中獲得個人利益、滿足家長的教育期待,即是他們努力學習的主要目標,超越于個體和家庭利益的目標很少被青少年考慮。
不是青少年摒棄了這些超越性的奮斗目標,而是他們的成長過程一直被家庭和學校強化個體與家庭的利益目標。青少年從"無菌"的社會化過程中收獲了經過家長甄選的來自相似圈子的社會關系,但是也缺失了對異質性群體的了解,這包括了對自己階層之外的其他階層的了解、對充滿豐富性和多樣經歷的其他同學的了解。青少年在"無菌"的社會化過程中順利成長,但也減少了很多探索和受挫的機會,缺少了磨煉心智的機會。在精細化育兒節律的影響下,青少年只要聽從父母的安排去學習,就可以掌握很多技能,并順利完成小學一初中一高中一大學一找工作等一系列成長步驟。然而青少年在精細化育兒節律的影響下,缺少了主動選擇和試錯的經歷,也缺少了主動探索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主動尋找人生目標的機會,甚至缺少了思考"為誰而奮斗""為誰而活"這樣的問題的機會。
無論是從學習的知識量上看,還是從掌握的技能上看,當前的青少年都比其上一代在同一年齡段更有優勢。但是信息豐富、資源增加、知識增加,并不與主體性成長和人生價值目標的確立畫等號。在"無菌"的社會化環境和精細化育兒節律中成長起來的青少年,處在一種被呵護的環境中,甚少經歷需要嘔心瀝血去克服的問題,這種節奏快但是缺乏內在主體性的成長是一種"空心化"的成長。遇到困難的時候,缺乏超越個體利益追求的目標,很容易讓青少年陷入當前困難的痛苦之中無法自拔,從而出現心理問題。
不能出錯的成長壓力與遭受挫敗后的無助
雖然家長們為孩子營造了溫室般的成長環境,但是總有家長無法左右的環境,這是青少年成長中必須面對的問題。這些環境包括班級中的學習競爭環境、在校園中與同輩群體相處的人際互動環境。當青少年從家庭營造的溫室中進入這些環境時,會因為無法處理在這些環境中遇到的困難而產生無助心理,導致精神出現崩潰。
一方面,青少年背負著家庭的期望,自身也對自己有高期待,有著持續進步、不能出錯的壓力;另一方面,遇到困難又會打擊他們對自己的期望。隨著家庭教育意識的普遍覺醒,教育競爭空前激烈起來。不少民辦學校憑借著高強度的教育競爭和良好的升學成績吸引了很多家長,但是在民辦學校的高度競爭體系下,是快節奏地學習、不斷地優勝劣汰和后進生的被邊緣化。我們在湖南某鎮調研時,當地一所公辦初中的校長反映,學校每年都會接收幾個從民辦學校轉來的學生,這些學生轉學的原因是無法適應在民辦學校從優生降到后進生后被邊緣化的心理壓力。這些從民辦學校轉學回來的學生,有的甚至患了抑郁癥,不得不由家長在學校陪讀。
除此之外,與同輩群體的互動也容易給青少年帶來壓力。青少年在與同輩群體的互動中會出現兩類困境:一類是受到校園欺凌,一類是溝通不暢帶來的互動困境。當前校園欺凌現象已經變得隱秘化,打架斗毆減少,言語攻擊、孤立等冷暴力的方式增加。被孤立的同學會產生極強的孤獨感,甚至會產生抑郁情緒。溝通不暢的互動困境,主要源于有些學生會對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各執己見、互不讓步,這種情況多發生在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內。在開始住宿之前,學生在家里感受到的是父母和家人對自己的無限包容,自己的需求都能及時被滿足,溝通順暢。開始寄宿制生活后,集體宿舍有多名學生,且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和作息習慣差別較大,在滿足自己生活和作息需求的同時,與其他學生和諧相處,是青少年在寄宿制學校需要面臨的成長經歷。這一過程需要青少年學會溝通和妥協,最終達成一致。然而在這一過程中,當發生沖突時,經常出現希望他人滿足自己的需求,而自己不愿意滿足別人的需求的情況。于是就會出現溝通中斷、彼此需求都無法滿足、宿舍關系惡化的情況。在宿舍關系惡化后,家長們為了不影響子女的學習狀態,一般會選擇在校外租房陪讀的方式,讓子女遠離集體住宿環境。青少年處于一種較少與同輩群體深度交往,或者有沖突立刻減少同輩群體交往的環境中。一旦與同輩群體出現深度交往的較大困境,就會出現逃避問題的傾向,以致產生巨大無助感而導致精神崩潰。這也是為什么大學里很多學生宿舍出現矛盾后大家并不化解矛盾而是僵持,或者提出換宿舍,或者在校外租房,有少數人會因為這類矛盾無法解決而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當前快速發展和高度競爭的社會對于個體的心理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對于個體的個人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青少年在進入社會之前要經歷復雜的成長磨礪。然而當前青少年的成長環境卻如溫室一般,以"無菌"的社會化過程和精細化的養育節奏Q律來加快能力培養和增加知識儲備,忽略了處理困難情境和復雜人際關系的能力培養。這種情況下成長起來的青少年,遇到困難時,往往容易被困難擊倒。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