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泰國漁業部宣布,他們剛剛成功培育出了一種經過基因改造的黑顎羅非魚(Blackchin tilapia)。這種改造后的四倍體羅非魚和自然的二倍體羅非魚交配的后代不能繁殖,政府希望借此減少這種來自非洲的入侵物種,以扭轉對生態的破壞。
目前,黑顎羅非魚正在泰國多達19個府泛濫成災,破壞當地的水生生態系統。因此有環境科學家指出,黑顎羅非魚的蔓延是“泰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生態破壞事件”。
入侵的黑顎羅非魚,這是自然界中的二倍體品種。圖源:Nonn Panitvong/Mogabay
這則新聞引起了公眾和科學界的擔憂:經過染色體改造的實驗動物進入自然環境,到底會對生態和相關物種造成什么影響,應持更謹慎態度。
泰國政府此舉頗有“用魔法打敗魔法”的味道:試圖用經過改造、人為絕育的羅非魚入侵自然,打敗自然的外來入侵物種。要知道,當年黑顎羅非魚之所以從非洲流入泰國,也是因為一次失敗的實驗。
據泰國媒體報道,正大集團旗下的正大食品(CP Food)于2010年從加納進口2000尾黑顎羅非魚,用于其在沙沒頌堪府(Samut Songkhram)安帕瓦縣(Ampawa)的魚場進行繁殖試驗。這也是記錄中,泰國唯一一次引進該生物。當時,正大食品的引進實驗主要適用于旨在改良商品化的尼羅羅非魚(Nile tilapia)的抗病性,并測試黑顎羅非魚在咸水中的適應能力,以滿足其不斷擴大的工業化養殖需求。
盡管正大聲稱實驗沒有成功,他們也很快結束了這個項目。但人們開始在實驗漁場周邊發現了黑顎羅非魚。很快,泰國多個省府,乃至泰國曼谷的河道中,都出現了這種魚的蹤跡。
2025年1月13日,來自泰國19個府的超過200名民眾代表,聚集在曼谷正大集團大樓外。他們代表因黑顎羅非魚泛濫而受損害的漁民,控訴正大集團及旗下公司正大食品。他們對媒體表示,在過去十余年中,黑顎羅非魚入侵導致當地生態系統崩潰,漁民們的生計受到威脅,他們要求政府采取行動,并要求正大集團作出賠償。
1月13日,抗議人群在正大集團門口抗議。正大集團是泰國最大的私營公司、國際養殖業巨頭、世界上最大的飼料和蝦生產商之一。照片中泰國的711便利店也是由正大集團運營的。截止2023年,正大集團在中國總營業額達1800億元人民幣,而農牧業和食品業是其在華的核心業務。圖源:BioThai
1
羅非魚入侵
再繼續講述這個故事之前,先介紹一下此次環境危機的主角黑顎羅非魚(Blackchin tilapia,學名 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它是一種原產西非的咸水魚類,但同時也能在淡水中生存。這種魚類的食譜極廣,植物、動物、浮游生物、魚卵、幼蟲、蝦、分解后的有機物等,都可以成為它的食物。
同時,黑顎羅非魚繁殖能力極強,一次可產150-300個卵,最高可達900個,且存活率達到90%至95%,可全年繁殖。繁殖年齡從一歲開始,壽命長達9年。
黑顎羅非魚作為入侵物種的四項主要優勢:對環境適應性強、消化系統效率高、能快速繁殖、環境中缺乏天敵。圖源:BioThai
極強的適應性和繁殖能力,使它一旦進入非原生的自然環境,可瞬間變身毀滅當地生態系統的入侵物種。在我國南方,羅非魚目前也是最主要的入侵魚類。黑顎羅非魚的近親,尼羅羅非魚和齊氏羅非魚于1978年引進中國,隨即流入我國的自然水域。研究顯示,在珠江流域部分河段,羅非魚的資源量甚至超過了其它魚類的總和。
羅非魚出現在自然水域中,擠占本地魚類生存空間的報道屢見不鮮。圖為2024年11月,市民發現柳州龍潭公園內聚集大量羅非魚。圖源:柳州晚報
相似的劇情也發生在泰國。集會民眾提交給泰國總理的聲明中寫道:“黑顎羅非魚吃光了池塘和天然運河中的所有食物;它們吃浮游生物和幼小的水生動物。因此,池塘中的蝦、魚、軟體動物和螃蟹以及天然水源中的其它水生動物都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
自然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首當其沖是從事傳統漁業捕撈和養殖的個體漁民。
獨立媒體Mongabay援引沙沒頌堪府的前蝦農Wanlop Kunjeng的說法,10年前,他的蝦塘被黑顎羅非魚摧毀,使他不得不轉而養殖鱸魚——這種魚類體型夠大,足以抵御黑顎羅非魚的襲擊。但代價是比養蝦更高的前期成本,同時回報周期也更長。
長期支持小農的組織GRAIN的東南亞負責人林志光接受Mongabay采訪時指出,黑顎羅非魚“破壞了沿海地區不需要商業飼料的傳統養蝦系統,迫使小規模養殖戶使用密集、封閉的系統,依賴農業企業提供的飼料、化學品和抗生素”。
而且不同于其他商品化的羅非魚,Mongabay還援引孔敬大學一位環境科學家的說法,稱黑顎羅非魚肉質的味道不如其他商品化的羅非魚,因此即使漁民捕撈上來,在當地也乏人問津。
根據泰國王室律師委員會的數據,漁民遭受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4.86億泰銖(約合人民幣5.33億元),對社會和生態系統造成的額外損失超過了數千億泰銖,但即使如此,對損失的估計也是偏低的。“許多人負債累累或失去土地,有些人甚至自殺身亡,尤其是在沙沒頌堪府。”
2024年7月,泰國政府將控制黑顎羅非魚泛濫列入國家議程,為此批準了4.5億泰銖(約合人民幣9700萬元)的預算,最高以每公斤15泰銖(約合人民幣3元)用于鼓勵捕撈黑顎羅非魚。
但這項政府收購只維持了不到4個月,且后期收購價格下降到了每公斤3-4泰銖(約合人民幣6-8角)。這時,漁民們必須每天捕撈一噸才能獲利,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許多漁民便在政府停止收購后,也停止了捕撈。
2024年7月,在政府鼓勵捕撈期間,泰國羅勇府的公園內捕捉黑顎羅非魚。圖源:seafood.media
央視也曾于去年9月報道泰國政府組織收購捕撈的黑顎羅非魚,以及向水中投放競爭性物種等措施。圖源:央視網
泰國政府公布的其他控制措施還包括:鼓勵人們食用這種魚類;投入橡膠園作為肥料;投放尖吻鱸(Lates calcarifer)讓其捕食黑顎羅非魚;以及,本文開頭所介紹的,開發四倍體黑顎羅非魚來生產不育的后代等等。
但1月13日集會的民眾對政府目前的應對措施并不滿意。“政府及其各個機構并沒有認真對待這個問題,也沒有努力持續地解決這個問題。”Wongcharoen在現場對媒體說。
2
正大應負什么責任?
漁民之所以將矛頭指向了正大集團,是因為在正式記錄中,泰國唯一一次引進該生物,就是正大食品于2010年從加納進口2000尾實驗用黑顎羅非魚。
此后,在2011年底到2012年初,泰國就有養殖戶報告黑顎羅非魚在自然水域中爆發。據泰國漁業部記錄,該魚類最初泛濫的7條運河,恰好位于正大食品在安帕瓦縣的宜山養魚場附近,隨后便蔓延到鄰近地區,直到2024年遍及泰國19個府。
2024年8月的統計數據,顯示了黑顎羅非魚棲息地從2011年至今的快速擴張。圖源:Chaianunporn et al. 2024
2017年,受影響的社區漁民、養殖戶向泰國國家人權部提出申訴,尋求補救和政府干預。
正大食品則否認自身應為此次環境危機負責。他們聲稱,2010年12月公司確實從加納進口黑顎羅非魚用于研究。但一個月后,這批黑顎羅非魚變得虛弱并死亡,該項目就被廢除了。隨后公司使用經批準的方法處理了所有魚類,并將樣品和文件發送給了漁業部。
但接受申訴的委員會報告稱,正大食品沒有遵守漁業部規定的生物安全條例。他們指出,“該公司沒有以書面形式報告黑顎羅非魚的檢測結果和死亡情況,這違反了非本地水生物種許可的標準和條件”。
此后盡管泰國政府進行了多次調查,但至今沒有認定黑顎羅非魚的來源,導致受損害的漁民無法對正大食品進行追責與索賠。
2024年7月,泰國關注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農業的公益組織BioThai基金會表示,將通過法律手段追究企業的責任。該基金會理事Withoon Lienchamroon接受曼谷郵報訪時說:“政府一直在花納稅人的錢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對我們不公平。我們需要讓肇事者受到法律的制裁。”
2024年7月,泰國王室贊助的律師委員會召開發布會,支持社區對正大公司的訴訟。該機構負責為泰國各地社區和窮人提供法律援助和建議。圖源:泰國王室律師委員會
正大食品公司在此后的回應聲明中稱“虛假說法被廣泛分享,給公司造成了重大損失”,表示將對BioThai基金會發起誹謗訴訟。
菲律賓農民與科學家發展聯盟(MASIPAG)譴責這種動用法律手段“以大欺小”的做法:“正大無視問責制,利用對BioThai的訴訟來壓制反抗,我們在全球各地也看到轉基因生物支持者使用這種策略來壓制反對企業濫用和剝削的組織……這些法律攻擊不僅是對組織的攻擊,也是對社區要求正義和保護生計的民主權利的攻擊。”
同年11月,1400名受影響的漁民正式向正大集團提起訴訟,索賠總額達24.86億泰銖(約合人民幣5.38億元)。
今年1月13日的集會重申了通過訴訟爭取賠償的訴求,要求政府確認造成生態災害的責任方。集會發布的公開信提及,正大食品于2024年僅第三季度公司利潤就達到了73億泰銖(約合人民幣15.6億元)。他們認為,正大集團“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應將其中的部分利潤重新分配給社會,以解決黑顎羅非魚泛濫等問題”。
3
能否得到回應?
1月13日的集會共向泰國政府提出了四項訴求,其中包括:盡快成立獨立委員會,確認導致此次環境災難的責任方;著手恢復生態系統,在2026年根除黑顎羅非魚;賠償受損害的災民;通過法律手段追責索賠。
宣讀完針對CP集團的公開信和對政府的訴求后,集會的人們隨后從正大大樓走向政府大樓和議會。在各府代表返回當地之前,Wongcharoen向媒體說:“如果他們繼續保持沉默和不作為,來自19個府的人們很快就會為我們的權利而集會——我們將帶著成噸的黑顎羅非魚來到政府大樓前。”
但目前除了宣布四倍體羅非魚實驗成功,仍未見泰國政府有更多回應。
即使一切進展順利,恢復生態的過程,比追責與賠償更為艱難與長久,黑顎羅非魚本身也難以如人們所期待的那樣被“根除”。一位泰國漁業專家在BBC采訪時表示:“外來物種的問題在于,它們一旦定居下來,就很難消滅。”
泰國獨立媒體HaRDstories引用湄公河委員會一位高級水生生態專家的發言警告道,如果不采取行動,系統性地解決問題,未來五年內,也許湄公河三角洲和新加坡也會受到威脅。
可以想見,這場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于黑顎羅非魚的漫長斗爭仍遠未結束。
MASIPAG在聲援文章中寫道,是“企業的貪婪和對生態及社區福利的漠視,助長了這場環境災難”。少量入侵生物就能產生如此深遠且不可逆轉的影響,對此,短視的人們能否從其中吸取教訓?如果沒有機制使肇事者賠償損失、恢復環境,如果對類似育種實驗不能謹慎地加以管理,那么因經濟利益而生的環境災難在未來將仍然難以避免。
電影《侏羅紀世界3》中的超級蝗蟲。作為恐龍產業的基因技術衍生出來的副產物,它在電影中導致了糧食危機。整部《侏羅紀》系列從小說到電影都在傳遞一個信號:人類對于生物技術的狂妄自信終將反噬人類自身。
1月13日,抗議團體要求政府在15天內(至1月28日)回應以下訴求(摘自Biothai網站):
要求內閣成立獨立委員會,在30天內完成調查并確認使黑顎羅非魚泛濫成災的責任方。
政府必須盡快對農民和其它受黑顎羅非魚泛濫造成的負面影響作出賠償。必須緊急宣布災區,并由財政部制定規則來為災民提供救濟金。
內閣必須成立一個國家級委員會和省府級工作組,以根除黑顎羅非魚、修復生態系統、恢復農民及其它受沖擊者的生計。委員會和工作組必須以2026年為目標徹底根除黑顎羅非魚,并分配相應的預算。
一旦調查結束、明確責任方,政府必須向其提出法律指控并執行訴訟程序。過失當事方必須做出賠償、支付損失,這樣修復的費用才不會落在泰國的納稅人身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