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集體好還是單干好?這是網絡上爭議不斷的話題。盡管第一個分戶單干的小崗村也已經又組織了合作社組織,但這并不影響人們對這一問題的爭論。
許多人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農村分戶單干的變化,最大的好處就是解放了生產力。
這顯然是一個誤區。
有位叫做【老黃】的朋友,在公眾號交流時說:“作者的文章好像我們村的縮影,分田單干時我還未滿十八歲,八二年底開會是否解散時也是急著單干的一份子,現在四十二年過去再回頭,如果還是集體會不會生活的更好呢?當年單干前我們村是南寧市武鳴縣雙橋鎮的村里有十幾臺東方紅拖拉機,一臺推土機兩輛汽車,每個生產隊都有一、二臺手拖基本半機械化,我們生產隊七十年代中后期有雜交稻、化肥,農藥后不但溫飽解決還年年有雙超即超交購糧公糧,國家年年都獎有自行車、縫紉機、上海鉆石牌手表票,我才十六當年就帶有手表那時一百二十元一塊,八一年家家戶戶有單車縫紉機后又獎廣西壯族自治區糧票,因為當年糧多吃不完又不能上自由市場就拿糧票備災年最后都廢了。但單干后一兩年當年毛時代挖的水利,排灌水渠過別的隊都給破壞了,旱澇保收田變成望天田,山塘水庫都挖了種果、種樹大量水土流失,現在果價低想種糧但沒水一切一都廢了(2024.11.6 )。
這位朋友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了從人民公社到分戶單干的實際變化。
原來在生產隊時,社員要參加集體勞動,而集體勞動是要有紀律的,大家是需要遵守紀律的。用農民的觀念來說,就是不自由。分田單干呢?就是解散了生產隊,每個人都可以自由行動了。生產隊本來是現代農業生產具有整體功能的一臺機器,現在把這臺機器拆解,變成了一個個的零件,這種拆了機器用零件的做法,實質是破除集體生產力,恢復單干生產力。因此,如果說單干是解放了勞動力,農民可以自主活動,這是對的,但不能說是解放了生產力。
從先秦時期的秦孝公時代到解放前的中國,以農民個體生產為基礎的生產方式持續了二千多年,我國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受制于封建社會所有制和個體生產方式,長期處于徘徊狀態,致使我國糧食始終處于靠天吃飯的狀態。而自公社化之后,由于實現了從農民個體所有制到人民公社集體所有制的變化,形成了分工與協作相結合的集體生產方式,大力展開了農業水利工程和農田基本建設工程,特別是實現農業生產電力化、水利化和農田種植與管理科學化的轉變,以及農業科技在良種與植保等方面的運用,加上公有的生產資料整體性形成的規模效應,使我國農業勞動生產力水平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糧食產量從畝產二、三百斤到畝產千斤左右,我國農業從1956年供養6億多人發展到1983年供養10億多人,二十多年的人民公社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
在現代社會,所有的工商企業、運輸企業都是采用集體勞動方式。如果說集體生產就是束縛生產力,那是不是所有的、有組織的工商企業、運輸企業都要解散單干?是不是像鐵路、電力、造船企業、制造飛機的企業……都要解散了?如果真的有人這樣做了,那他是破壞生產力,而不是什么解放生產力。如果鐵路運輸也“解放生產力”,拆了機器用零件,那鐵路系統必然解體,也就不再存在鐵路運輸。在農村,把機械化的、半機械化的生產力,轉變為以人力和畜力為基礎的原始生產力,把水利化的、旱澇保收的耕地變成水土流失、不能種植糧食、果樹的荒地,這是解放生產力還是解散生產力?
當然,如果是站在一個小農立場上,用小農意識的角度來看待農村從生產隊到分單干的變化,那確實是解放了生產力,因為這一變化是回歸到了原始的個體生產力狀態。把農民的集體經濟回歸為個體經濟的變化說成是解放生產力的觀點所以有市場,是因為中國本來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著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發展歷史,雖然經過二十多年的合作化運動,但小農意識仍然頑強地在農民中間存在著,這種意識自然也會在黨政干部和學者的思想中反映出來,而分戶單干的變化恰恰迎合了小農的慣性思維。
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作人員的平均熟悉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及在生產過程中的運用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等等(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53頁。1975年6月版本)。相比于人民公社集體經濟,個體農民大而全、小而全、缺乏專業化協作的條件,土地碎片化,談不上規模效應;個體經營勢單力薄,更談不上科學種田;而沒有了貫穿生產過程的農技系統,即使有科學的種植方式和良種,其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再譬如同樣是二百畝地,人民公社時的生產隊,用二套脫粒機械即可解決問題,而分戶單干,則三十多戶人家,就需要三十套脫粒機械才能完成脫粒任務。這叫發展生產力還是浪費生產力?
當然,對一個局限于一家一戶生產的農民而言,說從生產隊到分戶單干是解放生產力,那也是正常的。你不能要求一個農民能夠了解世界經濟發展史,了解類似工分促進生產力發展這樣的經濟學常識;但作為一個學者,作為一個領導者,如果也跟著說恢復個體經營發展了生產力,那就是一個笑話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