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小橋流水人家”“桃紅柳綠”“青山綠水 藍天白云良田”……這些優美的文字都是對美麗鄉村的真實描繪,但是現實生活 中的大部分鄉村并非如此。自2004年至今,中央一號文件已連續鎖定“三農”問 題,鄉村振興已經成為當前“三農”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一方面。雖然近年來農村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力度在逐年加強,農村環境治理與保護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從全國來看,農村環境形勢依然嚴峻,農業面源污染、畜禽養殖糞污、農村生活污水、農業生產殘余物、農村生活垃圾等問題依然嚴重。從生態修復的角度思考,要實現美麗鄉村的中國夢,需要制訂生態型發展戰略規劃,以生態文明和持續發展為原則,在注重科技創新和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的 同時,拓寬環境治理思路。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應在標本兼治的基礎 上恢復其生命活力。
1)應在物質流管理與能量流分析的基礎上,對污染物和廢棄物進行科學的資 源化再利用,構建良性的農業循環經濟。例如,構建植物修復系統,如濱水植物帶、生態溝渠、人工濕地等攔截、吸收和過濾農田退水,降低匯集到地表水的面源污染物濃度;對畜禽養殖糞污及農產品殘余物等可進行資源化利用,進行深度厭氧處理獲取沼氣資源加以利用;固液分離后的沼液,結合農村生活污水進行深度生化處理;就地利用農村周邊坑塘 建立各種類型的人工濕地,對生化處理后的中水進一步提標,最終排放或回收利 用;對農業秸稈、植物修復系統產生的生物質及部分有機垃圾,經高溫裂解工藝制成生物炭,再與發酵后的沼渣混合處理制成碳基有機緩釋肥。
2)深度挖掘農業循環經濟的潛力,變生態修復“事業”為“產業” 在上述設計思路中,通過科學的統籌規劃設計和應用技術,不僅解決了污染物廢棄物的問題,還再生了如沼氣、生物炭及碳基緩釋有機肥等新資源。正因為對生態修復內在經濟驅動能力的挖掘,才為環境綜合治理注入了“活力”,雖然效 益還不足以覆蓋投資回報,但至少可以大幅減少日常維護運營成本。關鍵是,通過再生資源釋放了生態修復的內在經濟驅動力,使生態修復具有了“產業”的真正內涵。
3)借助社會資本力量,采用政府購買服務、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引 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環境治理 生態修復產業化的內在經濟驅動力,是社會資本參與農村環境治理的投資基礎。政府購買服務的生態補償金和環境治理約束性指標,則構成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成效調節杠桿。同時,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探索農村公益性事業及服務業的創新模式,通過社會資本激發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活力。
4)引導專業化的規劃、設計及運營等第三方機構參與農村環境治理科學統籌規劃、選擇先進技術和優化運營機制,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綜合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農村要強、要富、要美,在于山、水、人、情,更在于由內而外的自然與活力。遵循自然之道,挖掘內在潛力,努力尋求生態的綜合解決方案,是當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必由之路。只有構建良性的農業循環經濟,采用科學規劃和生態修復技術,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作,探索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新模式,才能將生態落實于本質,從根源上解決我國農村環境危機。人類之所以能夠不斷繁衍并有所發明,正是因為人類掌握了生產食物的技術和方法,掌握了一年四季作物生長的規律。畜牧業是人類直接利用動物,而作物只有在合理的水、肥、氣、熱、光、溫條件下才能夠生產糧食,其中害蟲與雜草還與人類爭奪資源。農業是一門古老而永恒的話題,沒有了農業,人類社會是不可持續的。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加上史前文明,人類與作物打交道的歷史有八 九千年,我國耕地連續利用幾千年不退化,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