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間 作 套 種
間作套種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寬窄比例種植不同種類的農作物,是運用群落的空間結構原理,以充分利用空間和資源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農業生產模式,也稱立體農業(張洪芳,2016)。一般把幾種作物同時期播種的稱為間作,不同時期播種的稱為套種。間作套種是我國農民的傳統經驗,是農業上的一項增產措施。間作套種能夠合理配置作物群體,使作物高矮成層、相間成行,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充分發揮邊行優勢的增產作用。有研究表明,在間套田中,小麥(豐產 3 號)邊行和內行,每畝穗數分別為 27 萬和 24.3 萬,穗粒數分別為 36 粒和 26.5 粒,千粒重分別為43.2 克和 41 克,畝產分別為 420 千克和 264 千克。邊行比內行每畝多 2.7 萬穗,每穗多 9.5 粒,千粒重高 2.2 克,畝產高 156 千克,增產約 59.1%。同時,間作套種后,調整了田間結構,變單作頂部平面用光為分層、分時交替用光,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晏瑩,2011)。作物間作套種增產率計算方法有產量代換法、面積當量法,以及邊行效應折算法等(代會會,2015)。下面簡要介紹前兩種增長率計算法。
1.產量代換法
以兩種作物套種為例,先計算兩種作物單種的產量比,將套種區 A 作物的產量根據產量比折算成 B 作物的產量,與套種區 B 作物實際收獲產量相加,再與單種區 B 作物產量相比較得到增產率。例如,單種區 A 作物產量為 500 千克/畝,B作物產量為 100 千克/畝,產量比為 A/B=5;套種區 A 作物產量為 300 千克/畝,B 作物產量為 60 千克/畝,將套種區 A 作物的產量根據產量比折算成 B 作物的產量(300/5)為 60,與套種區 B 作物實際收獲產量相加(60+60)為 120 千克/畝,再與單種區B作物產量相比增產率為20%。(120/100)為1.2,即增產率為20%。
2.面積當量法
將套種區兩種作物產量分別與單種區比較再相加就得到套種增產率。以上例:
A作物產量,套種區為300千克,單種區為500千克,300/500=0.6;B作物產量,
套種區為60千克,單種區為100千克,60/100=0.6;再相加0.6+0.6=1.2,即增
產率為2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