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生 態 除 草
生態除草是根據雜草的生態習性采取的除草方式,這是解決雜草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直根系的雜草,甚至某些多年生雜草在繁衍生長以前被拔出,可收到良好的防控效果。在我國農村,相對于其他復雜、昂貴的除草措施,人工除草簡單實用、效果徹底,為廣大農民所接受。有研究認為,保持農田一定的雜草生物多樣性,在控制害蟲、保護天敵、防止土壤侵蝕、維持生態系統功能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對雜草的生物多樣性給予適當保護(陳欣 等,2000)。
人工除草雖然是一種較環保的除草方式,但勞動力投入高;化學除草雖然成本較低,但容易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為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就必須采取合理的除草措施,使農田雜草既能得到控制,又能維持較高的生物多樣性和經濟效益。生態除草的方式如下。①要控制種源,不使其結種子,在成熟前治理;②以草治草,如人工播種有肥效作用的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占據雜草的生態位(Hauser,et al.,2006);③秸稈覆蓋,利用秸稈中的生化物質對雜草實施抑制;④人工拔草喂牛羊,但前提是農田里不能有農藥和除草劑,沒有農藥和除草劑的鮮草,是食草動物如牛、羊、驢、兔、鵝甚至豬非常喜歡的飼草。
生態除草除了人力(也是一種安全的生物力),還可利用昆蟲、禽畜、病原微生物和競爭力強的置換植物及其代謝產物防除雜草。例如,在稻田中養魚(Xieet al.,2011),草魚可以將部分雜草作為食物吃掉;20 世紀 60 年代,我國利用真菌作為生物除草劑防除大豆菟絲子;澳大利亞利用昆蟲斑螟控制仙人掌的蔓延等。生物除草不產生環境污染,成效穩定持久,但對環境條件要求嚴格,研究難度較大,見效慢。
采用一定的技術措施,在較大面積范圍內創造一個有利于作物生長而不利于雜草繁生的生態環境,是生態除草的另一種對策。例如,實行水旱輪作制度,對許多不耐水淹或不耐干旱的雜草都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在經常耕作的農田中,多年生雜草不易繁衍;在免耕農田或耕作較少的茶、桑、果、橡膠園中,多年生雜草蔓延較快,一年生雜草則減少。合理密植與間作、套種,可充分利用光能和空間結構,促進作物群體生長優勢,從而控制雜草發生數量與危害程度。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采取棉田冬灌、冬前深翻等技術控制雜草,都是切實可行的措施,非常值得我國借鑒。
生態除草強調的是綜合防除。農田生態受自然和耕作的雙重影響,雜草的類群和發生動態各異,采用單一的除草措施往往不易獲得較好的防除效果;同時,各種防除雜草的方法也各有優缺點。綜合防除是指因地制宜地綜合運用各種措施的互補與協調作用,達到高效而穩定的防除目的。一些國家以生態學為基礎,對病、蟲、雜草等有害生物進行綜合治理,研究探索在一定耕作條件下,各類雜草的發生情況和造成經濟損失的閾值,并將各種除草措施因地因時有機結合,創造合理的農業生態體系,有可能使雜草的發生量和危害程度控制在最低范圍內,保證作物持續高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