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在農村待了很長時間,由于走親戚的緣故,周邊很多農村都去過了,我認為農村是一個黃金寶地,即使在山區這樣的農村,隨著城市工業的發展,農村未來的價值會越來越大,但是據我的觀察,農村經濟潛力的挖掘不足5%,目前農村土地上的收益都是處于自生自滅的浪費狀態。
最近好多地方的農村在悄悄地登記外出務工人員的狀況,凡是在外面打工打成了大老板的,都進入了村里的“特別關注的名單”,這就是準鄉賢名錄,其實是村里想這樣的人回來投資,所以文化界就開始吹風,把鄉賢夸成一朵花一樣,只要鄉賢來了農村,農村發達就指日可待。
如果幾個鄉賢就能解決農村問題,那要村組織干嘛?養這樣一批人豈不是浪費國家資源?解決農村的發展靠的是村長,絕不是什么鄉賢,如果村級組織認識不到自己的重要性,你所在的村子是不可能發展起來的。
有些所謂的鄉賢去農村投資,村里一看來了大客戶,什么都答應他,那么鄉賢第一步要求就是讓村里“清理門戶”,就是他不想和農民直接打交道,而是讓村里想辦法讓農民把土地出讓出來,有些鄉賢會搞些騙補貼的項目,搞什么秸稈回收之類的,但也有一些搞實業的,比如種植或養殖。
在經營過程中,你會發現一些問題,就是鄉賢和農民的惡斗,比如農民會在養殖項目中投毒,比如鄉賢會讓反對他的農民家失火等等,為什么會出現如此不和諧的結果呢,那就是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無關。就像日韓的年輕人大量躺平,也是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個人無關導致的。
村組織一定要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農村的發展不是用一個好看的經濟數字來衡量,如果農村的經濟指標上去了,只是一個家族或者一個或幾個企業的收益,剩下分點湯給村領導,那么這個農村就是發展不起來的,農民遲早會拿起鋤頭來斗爭的。
現在做農村工作的,整個思路還是城市里那種招商引資的思路,但是我們要吸取經驗教訓,比如有些廠子不交社保,規避稅務,甚至工人工資都結不清,還有的純粹是跑過來占土地的,建了廠房出租的,然后等待土地升值撈一把的,對待這種投資一定要慎重。
農村的建設要比城市的招商引資復雜的多,要有一個通盤考慮,如果完全是站在資本方的立場,這種建設肯定是搞不下去,我們工業出現的瓶頸也是這個原因造成的,比如說工人難招,工人沒有責任心,員工流動量大,老員工不愿意帶新員工等等,那是因為制度的設計是從資本方的立場出發的。很多用工模式都被玩出花來了,什么正式工、合同工、臨時工、派遣工、協議工、外聘工、有編制、無編制、農民工、交五險的、交三險的,或者啥也不交的,這種搞法再不去解決,工業發展也不會有質的提升,產業升級也很難去談。
若是在農村搞經濟,一定要汲取城市發展走過的彎路,如果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無關,最后搞來搞去,和49年之前的那種,農民要么是長工,要么是短工,有的甚至成了無地無工的“純無產者”,那農民必然會出來搞破壞。
我跑了這么多天皖南的山區農村,非常的感慨,這里的農村環境是真的好啊,三步一山,五步一湖的,但農民的收入主要是靠外出務工,留守的農民,有些養魚,有些養雞,都不成規模。而且都非常辛苦,就靠家里幾個人搞,還要防止別人偷魚,有些偷魚人在魚塘里被淹死了,雙方扯皮鬧個不休的。
也有一些外來投資者,但是他們并不能給農民帶來任何收益,也就是每年給村里交了一些承包費,這些承包費跟農民沒有關系,因為他搞的湖面養殖,整個大湖雖然屬于集體資產,但沒有分到家庭戶頭上,農民自然也分不到錢。最后卻造成了污染,村里得了一點承包費,還不夠治理農村污染的,水面變的一塌糊涂,養出來的魚只能賣給城里人吃,農村人反正不吃的。
這些山村論自然環境簡直如天堂一般,但是可惜的是,農民過的還是顛沛流離的生活,過了正月初五,又變成了冷冷清清的地方,留下老人們在家里看守祖宅。要想讓這樣的農村變的“宜居、宜業、宜游”,村長必須要有一個整體規劃,你必須把整個村子看待成一個項目,所有的村民就是做這個項目的員工,你自己呢,就是一個市場總監,你得提交一個規劃給上級領導,同時請所有員工參與討論。
農村不僅僅是搞農業,我認為農村是城市的后花園,也是未來有錢人的養生地,農村未來的居住價值要遠遠大于城市的,農村的資源目前根本就沒有去盤活,不是農村不行,而是很多村長不知道如何下手?
整個農村國家投入很大,通水通電通路通氣通網,這些基建都做好了,你搞些鄉賢來摘桃子,你不覺得地方政府虧的慌么,鄉賢在農村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能搞成什么名堂?我們歡迎鄉賢下鄉經營農村,但是一定要在村集體的整體規劃下搞,在這個整體規劃下,村民都能受益,如此農民才會回鄉參與建設,而不是回家搞破壞。
我個人建議,村集體搞一個大規模的集體企業,這里面的錢51%讓村組織籌錢,49%讓所有農戶出錢,多的多出,少的少出,把所有的農戶和村集體企業捆綁在一起,這就是現代經濟學意義上的新農村集體制度,保證了共同利益,同時也有農民的個人自由。
只要集體企業帶頭搞起來了,這就是一個定海神針,農民就愿意待在家門口了。只要農民在家門口有穩定的收入,鄉賢才敢到農村里來投資,否則只有鄉賢一個人富,他在農村絕對待不下去的,你養豬豬死,養魚魚死。
全國每個地方的農村都不一樣,我所跑到幾個皖南山區農村,80歲、90歲以上的老人非常多,至少說明了生態環境不錯。這樣村莊除了要把農業搞成規模化外,另外還可以做城市的后花園,比如城市的周末度假,外地老人養老,城市學生的實踐教育基地,甚至城市職工的拓展訓練基地,可以做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但不能零零散散地做,有個人回家搞民宿,結果虧了,是因為只有民宿,沒有別的東西,人家過來除了睡覺發呆,他沒別的娛樂,當然搞不起來。
鄉賢只能搞單個項目,唯有村組織,才能發動群眾的力量,一次性把農村發展起來,這里面的智慧就要靠村長去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