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是非】不用農藥能否控制病蟲害?不用化肥能否滿足作物生長的養分需求?不用除草劑能否控制雜草?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在山東、河南、山西等地已經實踐了18年,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產量并不低。山東等地是暖溫帶地區,且我們在各地進行的指導大多是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出發的,很多人批評我們推廣面積不大。今天,筆者欣喜地看到下面的文章。該文作者用自己在亞熱帶地區的親自實踐,闡述了一個事實,這就是生態農業是可行的。人類完全可以少走彎路,解決吃飯、健康保護、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問題,且讓人民吃得飽。吃得好。本文作者比較低調,不愿意屬名發表,但授權以袁老師的名義轉發。筆者特向廣大讀者推薦這篇很有價值的文章《一名鄉鎮農技員的生態農業之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不久的將來,生態農業必將成為繼化學模式之后的農業主流模式。
一名鄉鎮農技員的生態農業之路
作者:袁老師
剛上班那幾年,我利用大學所學,教農民怎么用農藥化肥除草劑,并經常帶著農藥下鄉培訓,然后低于市場價賣給農戶(當時叫技物結合),農戶用了之后效果也比自己去農資店買的更好,成本更低,我給農戶修剪的果樹產量也能提高不少。看到這些成效,當時覺得自己是在幫助農民增產增收,是在做好事,成就感滿滿。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農藥越用越多,越用越好,病蟲害卻越來越嚴重。化肥越用越多,耕地的機械越來越多,土壤卻越來越板結和貧瘠。然后就開始反思,到底哪里出了問題,特別是病蟲害,是農藥使用的時間、濃度、種類、方法不對?還是害蟲進化太快了?那害蟲為什么進化這么快?這些問題又該怎么解決?如此下去,大量的農藥導致的環境污染又怎么辦?雖然當時已經有了反思,但一直沒找到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法,于是開始遍訪咨詢專家。然而,得到的答案再次讓我陷入困惑:一種觀點是必須定期打藥預防,以防止爆發,另一種觀點是不能定期預防,要等病蟲害發生了再打藥,否則會用藥太多,增強病蟲的抗性。遺憾的是,在實踐中,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辦法都沒能解決問題,藥越用越多,病蟲害越來越嚴重的惡性循環依然在不斷升級,我也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2009年,我有幸參與到一個有機水稻項目,就是不用農藥化肥等化學投入品,而采用地膜覆蓋、免耕開廂、用雞糞替代化肥、用沼液替代農藥等技術措施。讓我們及農戶都非常意外的是,當年的10余畝試驗水稻獲得了豐收,畝產500多公斤(當年常規化學種植的平均產量也就400多公斤),并且當年爆發了稻縱卷葉螟,周邊農戶用農藥都沒能控制住,我們用沼液反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當時我就有一種頓悟的感覺,原來徹底解決病蟲害的方法不是去研究怎么使用、用什么農藥,而是不用農藥。以前自己一直沒能跳出農藥的束縛,認為病蟲害就離不開農藥。同樣,以前認為農家肥肥效很慢,養分含量低,不用化肥就會嚴重減產,可是,實踐告訴我,不用化肥同樣會高產。
有了這次實踐,我看到一個事實:不用農藥化肥除草劑,同樣可以種好莊稼。雖然當時還不太清楚其中的道理,但至少給了我走另一條道路的信心,就是“有機”之路。我覺得這么好的技術必須盡快推廣。于是,2010年,我和另外一位專家在另一個村推動成立了一個合作社,專門推廣有機水稻,技術要點和上年的試驗基本相同,只是將雞糞變為了油枯(每畝50-100斤)加農戶自有的其他農家肥,如豬糞水、羊糞、雞糞等。同樣,當年的幾十畝水稻也很成功,絕大部分都是穩產(畝產在450公斤左右,和當時用了農藥化肥的產量相當),個別還有增產,只有兩戶因為稻田低洼淹水導致的低溫坐蔸有點減產。
實踐學習,徹底轉變認知
自2010年,開始了自己的生態農業之路,一路上,逐步接觸到相同理念的人,也有機會到一些生態農業基地學習,特別是當一位朋友送了我一本《一根稻草的革命》復印版的書,在通讀兩遍之后,我對農業的認知被完全顛覆。這本書告訴我,真正的科學是遵循自然規律,即老子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做農業需要考慮的不僅是技術,更多的需要從哲學層面來思考,比如世界觀,如何認知人和自然的關系。現代農業的機械自然觀是建立在西方工業文明的基礎上,以人為中心,環境都是為人服務的,發展的目的是經濟的無限增長,并且認為科技可以搞定一切。而這一切的前提就是大自然的資源是無限的,并且使用這些資源的同時不會有副作用。可事實告訴我們,這兩個前提本身就有問題。于是,自己的認知從“有機”轉變到“生態”,逐步擯棄農膜(剛開始推廣生態水稻時還在采用地膜覆蓋),開始了真正的生態之路。
后來,自己不斷的在不同作物、不同區域實踐,并陸續參加了一些鄉村建設的交流活動和一些公益機構的生態農業系統培訓,加上自己的實踐,逐步形成了一套本土化的生態農業技術體系,并開始在更大的范圍推廣、實踐。從事生態農業實踐及推廣的這10多年,有成功,有失敗,有理解,有質疑,有機遇,有挑戰,正是這豐富的經歷和實踐,讓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轉變,并越來越堅定了自己的生態農業之路。
對生態農業的認識誤區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不少人對生態農業都有誤解,主要體現在:
一是“生態農業是一種倒退”。誤以為生態農業就是傳統農業或原始農業,就是簡單的不用農藥化肥除草劑,沒有科技含量,好像回到了原始的刀耕火種。其實,真正的生態農業是遵循自然之道,要去發現、學習并利用好大自然本身的力量,實現天人合一,這才是真正的科學。
二是“發展生態農業,會餓死一半的人”。這種認識的前提就是生態農業一定會減產,因為根據養分歸還學說的理論,從土壤里帶走的農產品最終沒有回到土里,土壤的養分就會越來越少,所以,必須用化肥來補充,否則會減產。這個理論看似正確,而實踐發現,不用化肥并不存在減產的問題,只是產量會回到品種本身的潛力,只是不會出現“超高產”。我們多年的實踐發現,生態種植的一般糧油作物基本穩產,遇到干旱等災害年景甚至比化學農業增產(生態農業的抗逆性更強),蔬菜、水果會有點減產,原因是現代農業的蔬菜水果產量本來就不正常,是用大量化肥“催”出來的高產。其產量雖然高,但能量低,營養價值低(這些都有相關研究),增產的代價就是大量的投入、對環境的壓力、對資源的消耗。還有,有這種認識的人都認為“養分歸還學說”是真理,從來沒有反思這個理論本身有沒有局限。其實,養分(能量)歸還的形式和渠道很多,如吹風、雷電、降雨都是大自然的能力循環方式,特別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太陽能,只要確保耕地里有足夠的綠色植物,就能通過光合作用不斷將太陽能轉換為能量和養分(當然,違背自然規律,追求過度和過快的高產除外)。
三是“增加勞動力,效率低”。不少人覺得不用農藥就只有人工捉蟲,不打除草劑就會人工除草,不用化肥,就只能用農家肥,農家肥會耗費很多人工。這種認識其實也不懂生態農業。不打農藥并不意味著就會爆發病蟲害,不用化肥也并不需要用很多農家肥,不打除草劑也不意味著需要人工除草。生態農業雖然不打農藥,但病蟲害會很輕,基本不會對生產造成影響,因為生態農業是從土壤這個根本入手,采用免耕秸稈覆蓋把土養好了,作物自然健康了,抗性也強了(我們的實踐也證明了這點,生態種植時間越長,土壤越健康,越肥沃,越疏松,作物的病蟲害越輕,哪怕周邊有病蟲害爆發,都不會被影響,所以,不少植保專家都懷疑我們是不是半夜去打農藥);做到多樣化種植、合理保留雜草,生物多樣性夠了,生態自然就平衡了,病蟲就不會爆發成“害”了。所以,不用耕地,土壤也會疏松,不打藥,反而沒有病蟲害的爆發,不施化肥(甚至農家肥),土壤會越來越肥沃,而這些都是大自然的力量而非人力,這才是最省工的,效率也是最高的。
四是“資金投入很大”。其實,生態農業的投入品更多的是來自大自然,陽光、微生物、蚯蚓、雜草、昆蟲、秸稈,都是來自大自然,土壤免耕,也不用機械,如果采用老種子,買種子的錢都是一次性的。而真正需要付出的對環境的愛心、對大地母親的愛心、對作物的愛心,需要放下自我和成見去觀察大自然,以謙卑的心態向大自然學習,這些雖然不花錢,但比“錢”更值錢、更重要。
對生態農業的幾點思考
農業的功能在“吃”不在“錢”。農業和工業是有本質區別的,農業是生命系統,工業是機械系統,用沒有生命的工業理念(理論)指導有生命的農業肯定會出問題。其次,農產品消費是剛性的,每個人不分地位、貧富,每天都必須且只能消費那么多,工業產品的消費則是無限的,有錢多消費,無錢少消費,所以,工業產品可以講“規模經濟”,農產品則會出現“多收了三五斗”的后果。還有,農產品有非常強的季節性和保質期,遵循的是自然規律,工業產品沒有那么強的季節性和保質期,遵循的是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律。農業的特點注定了其重要功能是社會功能(保證有吃的,且吃得健康)、生態功能(減輕因工業導致的環境污染)和政治功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而非經濟功能(掙錢),僅靠銷售農產品來實現農民的全面富裕難度很大(農產品隨時都是過剩的,消費剛性)。也就是說,農業的最大價值在于“吃”,而不在于賣錢,這是農業本身的特性注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如果一味利用農藥化肥來增產增收,其結果就是,賺來的錢導致的健康問題、環境問題、氣候變化會對所有人帶來更大、更持久的傷害。
生態農業成功的關鍵不在技術,在認知和心態。實踐發現,生態農業的技術比現代農業簡單,沒有什么高大上的技術,更不用什么設施和機械(大自然就是最精密的儀器),也很難出高質量的論文,因為很多“高科技”都交給了大自然,甚至有的人因為覺得技術太簡單而懷疑其效果。所以,生態農業成功的關鍵不在技術,而在于很難改變多年形成的習慣思維和對西方現代科技的迷信和依賴。
不要以現代農業的標準來評判生態農業。我經常聽到剛做生態農業的農友說,怎么我的生態蔬菜比別人用了農藥化肥的長得差,這個問題在于對“差”的理解。受到現代農業的影響,大家都把“大、好看(嫩綠等)、形狀規則”等作為“好”的標準,而忽略了這些特點都是在農藥化肥的“保護”下才有的樣子,而生態農業認為,作物在自然狀態下的樣子才是最好的。
推廣生態農業的關鍵在生活不在生產。在一個地方推廣生態農業,不能就生產談生產,因為當今社會,農業對大部分地區的農戶而言,都不是主要的收入來源,也不是他們主要關注的。而應該將生態農業與他們的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意識到,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不在增產增收,而在于從根本上解決健康問題、環境問題,解決下一代的生存空間和生存條件問題,是讓大家生活得更幸福、更可持續的必經之路。所以,推廣生態農業,一定要從豐富農村文化、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關愛留守人員、關愛健康等生活入手。
生態農業的經營模式最好是農民合作,城鄉互助。生態農業的生物多樣性原則注定了公司化、企業化規模經營是難以成功的,只有依托農民合作社,才能做到農戶家庭抓生產,合作社抓品牌和銷售,然后以合作社來對接城市消費者,實現城鄉互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