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點:
1. 鄂西和西南地區的農民更重視對當下生活的享受,在家庭經濟生活均衡還能維持的情況下,更愿意留在家鄉。訪談中有父親不愿意外出打工掙錢,在村里養幾頭羊和兩頭豬,過自己的生活,兒子因為家里經濟困難,33歲還未結婚。
2. 華北農民迫于家庭責任和村莊輿論壓力,在兒子未成年時就開始為他的婚姻大事謀劃,儲備結婚的經濟資源,這些資源通常需要夫妻二人打工近十年才能攢夠。他們外出務工時也更加吃苦耐勞,干最累的活,卻喝稀飯就饅頭。
3. 網友對鄂西地區農民“得過且過”的生活態度心有戚戚焉,很可能跟現在社會流行的“躺平”情緒有關。如果不是因為家庭責任下需要經濟積累,大多數農民是不會出去打工的。躺平的年輕人也排斥工廠和寫字樓里的異化勞動。
近日,武漢大學賀雪峰教授一篇題為《秭歸農民的消費》的文章在騰訊新聞引發熱烈討論,文章提到鄂西農民在進城務工和返鄉消費之間的特殊選擇:常常出門打工四五個月就回來,回來后醉心于吃用和人情消費,“(村民)對打工都有一種半心半意,很少有人全年打工,更少全家出去打工”。
這樣的生活態度和大眾印象中農民吃苦耐勞肯做肯干的形象大相徑庭,網友對此也反應不一,有人覺得打工后及時消費,自給自足無負擔的生活很值得羨慕;有人則認為這是一種得過且過的懶漢行為,毫無人生規劃,本質上是對人生的一種浪費。
為何賀教授筆下的農民工抱持這樣的生活態度?是當地特有的現象還是全國普遍存在?如何理解不同區域和代際之間的農民工的人生選擇以及相應的結果?
騰訊新聞知識萬象邀請海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吳海龍老師進行分享,以下是他的講述。
鄂西農民能不打工就不打工,滿足當下生活的享受
賀教授文章中提到的現象確實是湖北西部地區農民的生活態度。
農民工首先是農民,中國農民主要受家庭觀念影響,一個地區農民的家庭觀念強不強,家庭責任在性別和代際之間的分配決定了農民的工作和生活態度。
包括鄂西在內的西南地區農民的家庭觀念相對薄弱,家庭綿延的傳宗接代觀念較弱,父輩們認為子代的婚配責任主要在于他們自己,而不是父代的義務,父代的責任是有限的,僅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質支持。
在被問及兒子的結婚是誰的責任時,當地的中老年人大多會說:“下人結婚當然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他結婚又不是我結婚,肯定要靠他自己。我們農民家庭就是這么個情況,他有本事就不花錢自己找一個回來”。
相比于死后家庭的流傳綿延,當地農民更重視對于當下生活的享受。我們曾經訪談過一位農民,他直截了當地說:“你們說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比吃和喝還要讓人享受的事情呢!”。
相比于厚重的家庭責任意識,他們更注重自我的物質滿足和進行輕松愉快的社交。他們在外打工時也更懂得享受生活,老鄉們經常聚在一起吃飯,他們認為外出打工掙錢這么辛苦,再不享受生活,那人生就太沒奔頭了。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被調研人是湖北秭歸的,33歲,初中文化,在江蘇打工,每月四千元左右。他還比較會與人交談,為人踏實肯干,每年能攢兩三萬。母親因為生病,干不了重活,而父親追求瀟灑的生活,不愿意外出打工掙錢,在村里養幾頭羊和兩頭豬,過自己的生活,不操心兒子的婚事。因為經濟困難,被調研人至今未婚。
華北農民為兒子賺彩禮錢:干最累的活,喝稀飯就饅頭
和鄂西及西南地區形成對照的是華北地區。
華北地區彩禮較高,家庭經濟條件在婚姻市場中起到決定性作用。華北農民為了完成人生任務,在兒子未成年時就開始為兒子的婚姻大事謀劃。兒子上學后父母就要開始為兒子儲備結婚的經濟資源,包括農村的一棟樓或者城里的一套房,以及十幾到幾十萬的彩禮。這些錢加起來有幾十萬,對農民而言數額不菲,通常需要夫妻二人打工近十年才能攢夠。
在父輩積極主導的婚姻觀念和實踐下,村莊社會形成了較為一致的輿論觀念,認為兒子結婚就是父母的事情和責任。當家庭出現兒子打光棍,父母就會承受巨大的心理和村莊輿論壓力。村莊輿論會批評父母,批評他們沒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不管兒子的人生大事。
在強經濟負擔下的華北農民對外出務工有著更長的規劃,同時務工時也更加吃苦耐勞。我們在發達地區調研農民工時常發現,來自華北的農民工天天干最累的活,但是卻喝稀飯就饅頭,而隔壁貴州鄰居工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還經常邀約朋友到家里吃大餐吃火鍋。
相比于華北地區農民要承擔婚姻的高額經濟成本,西南地區的農民也就少了來自婚姻需求的建房和彩禮的幾十萬元支出。因為婚姻和村莊輿論壓力,華北建樓房或者買房是剛需,而西南地區經濟條件好的可以蓋樓房,經濟條件不好的把土房子修一修住著也很舒服。
西南地區農民因為少了華北農民這幾十萬元的婚姻成本支出,他們外出務工的主要動力就來自家庭生活中計劃外的大額支出,比如生病、子女上大學、蓋房子欠債、務農經商失敗欠款,或者是在西南地區最常見的人情開支。
因此,在西南地區農民工身上應急性的臨時務工表現比較突出。
東部地區的農民又是另一番景象,他們確實比較能吃苦耐勞。
我們調研中發現江蘇張家港的農民已經有幾套房子了,但是六七十歲的老人退休后普遍都在外打小工,兩個老人一個月還能賺好幾千塊。
東部地區經濟發達,農民家庭之間的經濟階層分化也大,所以不同于中西部地區為了完成家庭延續再生產,東部地區農民的經濟壓力主要來自階層競爭,在家庭再生產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相互比較。
此外,發達地區之所以能成為發達地區和人的勤勞也是分不開的,家里哪怕衣食無憂也還是在天天工作,如果一天不工作就感覺生活缺了點意義感。
總體上西南農民“想得開”,人生沒有什么是必須要完成的任務,華北農民則認為人生就是一場苦行,人生就是在履行一個個家庭任務中展開。
訪談中有兩個畫面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個畫面:我們住在貴州遵義一農戶家,這家兒子剛中學畢業沒工作,每天不著家,天天帶著剛交的女朋友在外面耍。有一天我們正在吃飯,兒子帶著女友回家看了眼家里的飯菜,然后轉頭又帶著女友進城下館子了。我們問這個父親,父親說:“年輕人愛耍好嘛!”
第二個畫面:我們在關中平原訪談了一個紅白喜事的總管,他指著剛從籃球場上回來的兒子說:“兒子還不成熟,每天高高興興嘻嘻哈哈的,他還不懂得人生的苦,懂得人生的苦才成熟。”
這兩個父親對子女和人生的態度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西南地區和華北地區的差異。
農民工“得過且過”和年輕人“躺平”
賀教授的田野調查發生在2015年前后,經過這么多年,尤其是脫貧工作的開展,這些地區農民進城務工和返鄉生活的態度有什么變化嗎?
從目前調研的情況看,脫貧工作對農民工打工和生活態度的影響不大。在這個巨變的時代,農村社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種變化主要發生在代際之間,同一代人的觀念和價值觀很難改變。
由于年輕人外出打工形成了全國通婚市場,當地女性外嫁,開始大量出現因經濟條件不好而結不了婚的光棍,一些先知先覺的年輕父母,為了給兒子在縣城買房,長時間外出打工。這些父母主要是三四十歲,他們的孩子至少還要十年才會結婚,但是看到村里這么多光棍后,他們開始著急了。
整體而言,這還只是當地少數先知先覺的父母的率先行動,目前還未形成如華北農村那樣的村莊輿論——兒子未婚是父母的責任。
為什么很多網友對鄂西地區農民“得過且過”的生活態度心有戚戚焉?這可能跟現在社會流行的“躺平”情緒有關。
中國的95后00后生長在中國加入WTO后的經濟高速增長期,但在他們成年后卻興起躺平文化,躺平文化也是一種后現代文化,都是對勞動異化的反思和抵制。
享受著工業文明物質成果長大的人,成年后未必喜歡工業文明中的勞動異化,并且工業文明成果還帶給他們反對工業勞動異化的條件,市場經濟中的自我意識強化,廣泛聯系的社會化大生產帶來了開放多元的文化。
最重要的是年輕一代不用為了錢被迫接受進一步地勞動異化,西方是福利制度,年輕人享受的是前人和后人的物質財富,中國則是經濟資源的家庭代際傳遞——啃老。工作躺平的年輕人放棄市場經濟中的單一經濟目的后可以在生活中開發很多興趣愛好,他們或是逃避或是追求更豐富的人生。
對于鄂西及西南地區的農民來說,農業勞動比農民工的工廠勞動更具有豐富性和勞動主體性。如果不是因為家庭責任下需要經濟積累,大多數農民是不會出去打工的。
包括秭歸農民在內的西南地區農民在家庭經濟生活均衡還能維持的情況下,更愿意留在家鄉。還有些農民工出去打工幾年厭倦打工生活后,通過返鄉流轉土地或者經商獲取和在外務工差不多的收入。
躺平的年輕人也排斥工廠和寫字樓里的異化勞動,不過他們還想在城市生活。秭歸農民和躺平的年輕人都不喜歡城市的異化勞動,不過他們逃避的方式不同。
當然還有很多農民都向往城市生活,除了工業文明的異化勞動外,農民向往小農經濟和個體戶生產(大多數農民工都有創業夢)的勞動主體性,也向往城市的物質文明。
第一代農民工和新生代農民工
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不同代際的農民工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邏輯也發生了變化。
和早期農民面臨的在農村吃不飽飯、沒錢修房子的絕對貧困狀況不同,當前絕大多數農民家庭通過外出務工或是經營新農業基本都過上了小康生活。新生代農民工更是在老一輩農民工的努力奮斗下過上了較為從容的物質生活:一方面他們不需要像父輩一樣較早地承擔較多的家庭經濟壓力,另一方面他們也缺乏那種吃不飽飯的危機感。
成長于這種家庭環境中的新生代農民工從小就不需要為家庭承擔過多的勞動責任,他們中的很多人甚至從未干過農活。在家庭生活中,新生代農民工更多是作為一個受惠者存在,他們是被家庭撫育的對象,其主要責任就是努力學習、健康成長、發展自己。
也正是這種寬松和無須過多承擔家庭責任的環境,使得新生代農民工的家庭責任意識相對較弱,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和以個體體驗為中心的生活習慣。
他們初始的外出務工邏輯,尤其是未婚前的外出務工邏輯與老一輩農民工存在較大的差異,具有很強的自我體驗特征。當然,在成家尤其是生育之后,新生代農民工在家庭經濟壓力驅使下也會逐漸像父輩一樣勤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