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眾號交流時,有位網友說,“希望您把研究的重點放到城市,放到今天。《目前突出的問題是民營企業家如何讓老百姓安心》就是一個好文章!農村的人民公社不是什么成功的案例,連教員本人也不敢這么講。看看《毛澤東年譜》1949-1976,就能知道,具體農村怎么搞,誰也沒準譜。教員只是堅持集體生產,不分田單干而已。真正要改變國家面貌和世界格局,推進共產主義運動,還要靠工業和科技。農業是基礎,作為口號和態度,沒錯,但人不能抓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地球,農業怎么發展?還是要靠工業和科技。農村只要不亂就可以,不能指望在農村搞出什么起示范引領作用的東西。工業搞上去了,拖拉機下鄉了,農民進城了,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對此,我想說明的是:在毛主席在世時,他身居高位,又到晚年時,事實上對人民公社的實踐,已經缺乏了深入研究的條件。而我們在人民公社過去已經有四十多年之后的今天,特別是與分戶單干的實踐進行了比較之后,對人民公社的研究,條件已經十分成熟。
我本人從小學高年級時便到隊里參加集體勞動,在讀初中、高中時,同時擔任著隊里的記工員。學校畢業后又回隊務農。因為喜歡寫日記,并對觀察的事物養成了思考的習慣。因此,在長期積累的基礎上發現了生產隊的變化規律。這是我在僅僅具備哲學專題知識的條件下形成的對生產隊規律的認識(高中畢業前后我自學了哲學專題,且實質性地掌握了辯證分析方法)。之后,我自己從新華書店買回了《資本論》開始自學,再之后又開始到常州圖書館借書閱讀,開始了解按勞分配方面的理論知識,然后在結合生產隊工分制變化規律的基礎上,形成了對實踐中的按勞分配及其規律的認識。而隨著經濟學知識的廣泛了解,我又先后對生產隊從生產關系與生產力角度,從經濟運行和企業學等角度進行了多方面研究。
在這里我想說幾個問題:
一,人民公社的實踐為什么值得研究?
人民公社體制與工商企業制度不同之處在于它是采用了工分分配方式,并同時建立了社員大會、隊委會領導下的隊長負責制。在這里,無論在管理上和在分配上,都是以體現勞動所有權核心的。因此,人民公社體制下的集體經濟是一種勞權公有制模式,而不是一種產權公有制模式。
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列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出了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在一國首先取得成功。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十月革命成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誕生了。但是,由于社會主義革命是在經濟落后的國家取得了成功。因此,當勞動階級取得政權之后,它不可能直接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它必須經歷一個從暴力革命勝利到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之間的過渡階段,即快速實現工業化的階段,從而形成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生產力基礎。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蘇聯模式,即在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的計劃經濟模式。由于過渡時期的特殊性,即為了應對戰爭和災難,為了快速積累資金,以盡快實現工業化,因而形成了公有制與產權制度相結合的,以國家為主體的計劃模式。很顯然,蘇聯模式性質上只是適合于社會主義國家過渡時期要求的過渡經濟模式。因此,它只是一種半社會主義(公有制)、半資本主義(產權制度)的經濟模式。只是適合過渡時期的暫時性的生產模式。因此,把蘇聯模式,當作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來對待或研究,是一個重大誤區。
但是,我國人民公社的體制與蘇聯模式不同。它不是模仿蘇聯模式的產物,而是在合作化運動中自然出現的生產模式。從互助組到合作社,從低級社到高級社,再到人民公社,我國農村通過逐步過渡的形式完成了從土地和生產資料的個體所有到集體所在的根本轉變。而由于采用了工分的分配方式和勞權管理模式,從而形成了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公有制模式。如果我們把工分制與股份制的企業制度做一個對比,會發現采用工分制的生產隊模式,事實上就是與股份制企業相對應的按勞分配制度,是與剩余價值生產方式相對應的消費價值生產方式。這就是人民公社制度創新的意義所在,也是我重視研究人民公社體制的意義所在。
二,說“農村的人民公社不是什么成功的案例”,并不符合實際。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主要只是重視對勞權公有制模式本身的研究。而對于人民公社的整體研究注意較少。但在今年參與頭條關于農村集體經濟的討論中,自然而然地涉及到了人民公社一系列問題的研究。你說“農村的人民公社不是什么成功的案例”,這一判斷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因為從我國國家整體發展的進程看,人民公社它本就是一個母體,工業化的中國是從原始種植的農業大國轉變而來的。其基本的、主要的力量就是六、七億農民。我國改革開放的基礎,正是在人民公社基礎之上實現了工業化之后才具有了基本條件;而改革后的所謂人口紅利,所謂的世界工廠,恰恰源于人民公社時期產生和培育的勞動力大軍,源于人民公社建立的文化教育體系,,說到底是源于人民公社適宜勞動者生存和發展的經濟環境。許多人指責人民公社時吃不飽飯,甚至說餓死人,而基本事實是整個人民公社時期的人口增加了3.88億人;許多人認為人民公社時期很窮,但僅僅靠務農的一對農村夫婦卻可以養活一個七、八口之家;許多人責難人民公社物資貧乏,但人民公社所形成了各種基礎工程的天量價值卻沒有人去計算和提及、適宜勞動者生存和發展的、豐富的公共產品的供給卻是在我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時期。
很顯然,隨著對人民公社實踐的深入了解和研究,當逐漸還原客觀事實真相的時候,我們越來越發現人民公社所具有的巨大優勢和對新中國發展不可忽視的基礎性作用。
三,研究人民公社體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你建議我把研究的重點放到城市。強調農業的發展還是要靠工業的支持。在這里,我想說的是,研究人民公社體制不只是為了還原其本來的面目,而且對于我國目前農業、農村發展問題的解決,對國企改革、乃至對蘇聯模式的錯誤認識,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研究人民公社體制,對解決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問題的解決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分戶種植的長處和不足已經非常明顯。作為推行責任制的小崗村,數次到南街村學習取經,再次走集體經營之路。這已經很說明問題。目前對農村恢復集體經濟的呼聲很高,但問題是對什么是集體經濟?什么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這方面的認識非常混亂。許多人是囿于傳統觀念,搞不清以勞動者為主體的集體經濟和以資產者為主體的集體經濟的區別所在。因此,弄清生產隊模式這種經典的按勞分配的集體經濟,對農村建立真正的社會主義集體經濟具有最直接的指導意義。
2,長期以來,研究馬克思主義者不計其數,但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認識,至今是不得要領,缺乏一致性認識,這是因為沒有與真正的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來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因而缺乏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正確理解,也是對蘇聯模式的錯誤難以形成正確認識,對蘇東社會主義國家走向滅亡的教訓至今沒有明確認識的根源所在。因此,認識了現實的、真正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人民公社體制,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才能真正把握社會主義的本質內涵。
3,認識了人民公社體制的性質和特征,我們才能真正認識蘇聯模式的性質和特征,我們才能解開蘇聯模式的公有制經濟缺乏活力的謎團。因此,只有認真研究并正確認識了人民公社體制的性質和特點,我們才能真正認識國營企業的固有弊病,才能解開國企改革中一系列關鍵問題的結。
4,正確認識人民公社的性質和特征,從而在結合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上,才能搞清什么是真正的社會主義這個問題。只有弄清了這個基本問題,我們才談得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在中央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把改革的目標確定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事實上只怕連起草相關決議的人可能沒有搞清,這社會主義的真正的實踐模式是什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真實涵義又是什么?為什么我國會出現恒大這樣的市場黑洞?為什么我國發展起來的億萬富翁紛紛移民西方?所有這些問題事實上都根源于對社會主義基本涵義的確定了解不夠。
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對社會實踐起到正確的指導作用。社會主義理論需要與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它才是真正能夠解決問題折理論。在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實踐,蘇聯模式只是從資本主義到資本主義之間的過渡經濟模式,而真正實現了按勞分配并體現了勞動管理權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就是我國人民公社的集體經濟模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