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瀏覽頭條,讀到了《簡論“大集體”之路為啥走不通》(今日頭條:怡然自樂樂逍遙,2023-11-09 11:32)一文。
文章論述了大集體路為什么走不通的觀點。對此,我想說點不同意見。
文章是怎樣論述的觀點的呢?
他一開始提出了如下理由:
“兩‘違背’
1,違背經濟發展規律。經濟發展主要是供求關系調解,決定的,個體的經濟活動也必須隨著經濟發展進行。不能強制,不能硬性規定。國家只能在宏觀上調控,引導。在發律層面進行監督。
2,違背人性。自私是人的本性。大集體的,大家的,倒底昰你的還是我的?所以大集體的事和物沒人上心。生產隊勞動誰不糊弄?效率極其低下。
兩‘抹殺’
l,抹殺勞動者的普遍積極性。今年三角,明年四角,還時常吃不飽,沒盼頭,哪來的積極性?
2,抹殺個體積極性。人都是個有所長,一個社會能最大限度地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這個社會才有希望。大集體呢,你有天大能耐也得臉朝黃土背朝天,一天天,一年年地干,3~4角錢,埋沒人才。”
首先,作者認為大集體違背經濟發展規律。但是,大集體到底違背了什么經濟規律呢?從他相關的文字中實在看不出來。從世界歷史來看,從小農經濟為主的封建社會生產方式,要過渡到現代化的社會生產方式,就是必須用分工與協作的集體生產方式取代原有的小生產方式。而完成這種替代,具有兩個基本途徑:一個就是像英國那樣,通過剝奪農民的方式,一方面使有產者形成原始積累,另一方面是把農民轉化為無產階級,從而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創造條件,英國的圈地運動即是剝奪小農、形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典型;另一個途徑就是通過逐漸過渡的方式,使農民從小生產的個體經營方式逐步過渡到集體經營方式。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江山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農民為主體的勞動人民經過幾十年的浴血奮斗打下來的。因此,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社會主義國家,采用通過互助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逐漸過渡的方式,完成從個體農民到集體生產的根本轉變,這事實上是適應了現代社會從原始形態的個體生產力向現代社會生產力的規律性要求。人民公社的產生,人民公社的存在和發展又怎么違背了經濟規律呢?
其次,我國是一個經濟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暴力革命取得勝利之后,在我國工業產值僅僅占國民經濟17%的條件下,我國需要一個積累資金、快速實現工業化的過渡時期,為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形成生產力基礎。而以集體經濟或公有制經濟為基礎的計劃經濟體制,事實上是滿足了作為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快速實現工業化的客觀需要。而且事實也證明,采用這種以公有制為基礎的計劃經濟模式使我國用二十多年時間完成了西方國家經過一、二百年才完成的工業化進程,這說明在我國建立集體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功。
第三,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社會生產的主體是勞動者。而勞動者,作為社會和經濟活動的利益主體,他的利益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集體經濟的出現,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事實上它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為勞動者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提供了現實可能性。因此,集體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它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主體的勞動者對自身利益的基本要求。
總之,集體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第一適應了現代社會生產力從原始的個體生產力向現代社會生產力過渡的發展趨勢,適合了經濟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需要快速實現工業化的客觀要求,體現了作為社會和經濟活動主體的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它又違背了什么經濟規律呢?
作者的另一個理由是集體經濟違背了人性。作者說“自私是人的本性。大集體的,大家的,倒底昰你的還是我的?所以大集體的事和物沒人上心。生產隊勞動誰不糊弄?效率極其低下。”
自利是人的本性。但是,人也是有不同各類的。例如,作為資產者,他的本性是什么呢?就是追求盈利最大化。作為資本所有者,他就是要使自己占有的資產不斷地增殖。而作為勞動者呢?他作為工本所有者,他的本性就是要使自己的勞動所得歸自己所有,從而杜絕一切剝削制度和行為。因此,勞動者的利益要求就是追求消費價值的最大化。
社會主義所以要實現集體所有制等公有制,就是為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也確實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消滅了剝削制度賴以生存的基礎。因此,社會主義公有制或集體所有制,性質上是消滅資產所有權,實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形式。
人是需要為自己考慮的。但是,人又是有類別區分的。在現代社會中,在現代生產方式中,人是具體分為資產者和勞動者的。資產者因為擁有資產,因而他強調他的資產所有權;勞動者一方面是只有自己的勞動,另一方面他具有消費需要的滿足。因此,勞動者強調他的勞動所有權。集體經濟,勞權制度與公有制相結合的集體生產方式,事實上恰恰體現了勞動者對按勞分配的利益要求。在采用工分制的條件下,實行的是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多勞多得。這一制度體現了勞動者的勞動投入的個體性質,事實上這是體現了全體員工的人性要求,體現每個人勞動自利的基本要求。因此,說大集體違反人性,完全是不懂社會主義公有制性質和勞動所有者利益要求的胡說八道。
我們再來看作者所謂的兩個“抹殺”。
作者說“ l,抹殺勞動者的普遍積極性。今年三角,明年四角,還時常吃不飽,沒盼頭,哪來的積極性?
2,抹殺個體積極性。人都是個有所長,一個社會能最大限度地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這個社會才有希望。大集體呢,你有天大能耐也得臉朝黃土背朝天,一天天,一年年地干,3~4角錢,埋沒人才。”
在人民公社時期,在我國農業依靠人力和畜力的基礎上的農業生產力水平的基礎上,要滿足每年平均增長1492萬人這樣速度發展的我國人民對糧食消費的需求,我們就不得不集中力量來搞好糧食生產,并把糧食生產當作第一要務來抓。而且一開始時工廠企業很少,絕大部分人只能靠種田就業。我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下作者不想臉朝黃泥背朝天在生產隊干活,那你又想怎么樣?
在一個農業大國,其發展首先要積累資金,然后才有可能實現工業化,然后才談得上去工廠打工。你以為當時是今天這樣的條件,到處是工廠,到處可以打工?
在人民公社,在生產隊,采用工分工分分配制度,按照你的勞動狀態一一即勞動時間、勞動數量、勞動的安全狀態和效率狀態進行記工,并按照工分的差別進行個人收入分配,它怎么就抹殺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呢?當勞動者以勞動所有者的身份出現時,建立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制度,恰恰是體現了全體勞動者的利益要求,又怎么會抹殺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呢?
生產隊的集體生產是典型的分工與協作,管理能力強的可當隊長,精明的、會算賬的做會計,有文化的年輕人當農技員,擅長飼養豬、養牛的做飼養員,強勞力則安排做強度較大的體力勞動,老年人或婦女可以做社場較輕的活。難道生產隊不是根據每個人的特長安排農活和作業的?
生產隊搞得好的可以是0.80元、1.00元甚至更高的工值;生產隊搞得不好的則可以是0.30元甚至0.10元的工值。這正是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具體體現。搞得好,收入好,就繼續這樣搞;搞得不好,收入低了,就對生產隊不足的地方進行調整和改變。這種收入波動恰恰形成了生產隊不斷自我改進的動力和自我發展的活力。
在生產隊時,常常是一對夫婦需要撫養三、四個孩子加上一兩個老人,你怎么就知道這些具有生活重擔的勞動者沒有盼頭,不具有生產積極性?如果這些社員沒有參加集體生產的積極性,又怎么可能負擔一個七、八口的家庭的生活所需?
如果大集體時的勞動者沒有積極性,中國農業生產怎么可能從養活6億多人發展到養活10億多人的?
作者所謂的“兩個抹殺”完全是無稽之談。
除此以外,作者還舉例說明集體之路走不通。
“如下事實足以證明大集體沒有出路
1,1950年中國產值占全球4%,1980年占1,76。香港占大陸43%,大陸人口是香港的600倍。
2,1950年中國人均GDP占104名,1976年占174名,大干社會主義30年,干回去70來名。
3,有人說南街村,華西村如何好,試問周圍縣,鄉為何不學?全國為何不推廣?
4,六七十年代,前三十年大集體時中國為啥多地,多時有吃不飽飯乃至餓死人的情況?開革開放,分田單干為啥沒這種現象了!那時中國多少人?現在中國多少人?
5,最髙潮時期,全世界有二十幾個大集體國家,為啥都干垮了,干黃了!
綜上所述,‘大集體’之路是條窮路,死路,絕路,走不通的路。”
對于以上的事實,我想問作者幾個問題:
1,你說1950年中國產值占全球4%,1980年占1.76%,這其中的產值,是不是包括農田水利建設工程的價值呢?人民公社時期的工程投入量,有人統計達到3610億方。這樣浩大的工程量,用貨幣來計量其價值,即使按照10元一方的價格,其價值也要有數萬億人民幣吧?如果像這樣的巨量工程的價值都不計在內,這所謂的產值有可比性嗎?
2,1950年中國人均GDP占104名,1976年占174名。我們先不說這1976年的GDP是怎么算的。我只是想問:從1956年中國的6.億多人到1982年的10億多人,20多年增加了3.8億人口,這個成就比所謂的GDP的排名是不是更有意義?這個成就是不是說明集體經濟更能發展生產力?
3,關于南街村,關于分田單干,我想問作者的是,作為推行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典型小崗村,為什么分田單干后又走上了集體的道路呢?為什么小崗村要三次去南街村學習取經呢?這些事情作者知道否?
4,作者說,“六七十年代,前三十年大集體時中國為啥多地,多時有吃不飽飯乃至餓死人的情況?開革開放,分田單干為啥沒這種現象了!那時中國多少人?現在中國多少人?”對此,我想問作者的是,從1956年到1982年,我國人口增長了61%,即本來10個人變成了16個人;如果從1982年開始,在10億多人口的基礎上也在20多年的時間里增加61%,你是不是覺得在我國人口這樣的增速條件下,因為分田單干就不會餓肚子?
5,最后我想問作者的是:
如果中國不走大集體的道路,一個以原始種植的農業大國,能夠在二十多年的時間里成為一個工業化國家嗎?
如果中國不走大集體的道路,我國的農業能建立完善的灌排系統,從而改變靠天吃飯的狀態嗎?
如果中國不走大集體的道路,我國農業能夠向電力化、水利化和半機械化轉變,由原始種植向現代化種植的狀態發展嗎?
如果中國不走大集體的道路,我國能建立健全完善的文化教育體制,能夠改變國民絕大多數是文盲的狀態嗎?
如果中國不走大集體道路,中國會有人口的快速增長嗎?會有改革后的農民工大軍嗎?會有改開之后所謂的人口紅利嗎?會使我國成為世界工廠嗎?
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的中國,正是在人民公社這個母體產生出來的。人民公社的集體經濟的存在和發展,使中國完成了從半封建的農業社會到現代工業社會的根本性的轉變。無視這樣的基本事實,卻在張著眼睛說瞎話,豈不荒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