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介紹
弘毅生態農場于2006年7月18日在山東省平邑縣蔣家莊成立,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蔣高明研究員設計,其核心思路是充分利用生態學原理,而非單一技術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生產力,創建“低投入、高產出”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其核心理念是堅持“六不用”原則,即不用農藥、化肥、除草劑、人工合成激素、地膜、轉基因技術。他通過利用生態學原理,從秸稈、害蟲、雜草綜合開發利用入手,種養結合,實現耕地固碳,不僅增加了生物多樣性,實現元素循環、能量流動,還確保純正有機食品的生產,帶動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推動城市社區支持農業,促進城鄉融合。
弘毅生態農場在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卞橋鎮蔣家莊,地處山東沂蒙山區,位于平邑縣城東部32km,總戶數248戶,人口923人,全村耕地總面積1020畝,人均耕地1.097畝。糧食作物播種總面積795畝。 經濟作物總面積150畝:林果總面積公頃30畝,是以種植業為主,第三產業為輔的典型農業村莊。該村為沂蒙山區長壽村之一,最高年齡達到106歲。
當前弘毅生態農場面積500畝,主要種植玉米和小麥、花生、蔬菜;另有牛舍、林下養雞場、魚池、蝗蟲養殖網舍、藕池;另有一處“植物森林”,園中植物多樣性豐富,有多樣的灌木和喬木、蔬菜、雜草及多樣的鳥類和昆蟲等。樹有梨樹、蘋果樹、杏樹、紫荊樹、櫻桃樹、花椒、無花果樹、山楂等;蔬菜有韭菜、黃瓜、西紅柿、茄子、馬齒莧等;觀賞性及食用兼具的有百合等。
弘毅生態農場生產的農產品均通過了政府發布的有機產品的九項企業標準。農場產品飛行抽檢近100批次(含政府抽檢),191項農藥殘留均未檢出(<0.01ppm),并有相應的檢測報告等。
截至目前,弘毅家庭農場已帶動農場所在地蔣家莊村10戶農民,開展秸稈養牛400頭,最多的一戶養牛303頭;帶動蔣家莊以及周圍村、鄉鎮等發展林下養雞30000只;成立了平邑縣鄉土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民發展有機糧食300畝;帶動蔣家莊建設戶用沼氣130戶;帶動蔣家莊村容整治街道1900米。目前弘毅生態農場消費會員(家庭)達11712人(戶),隨著產品在全國銷量不斷增多,蔣家莊一些在外務工人員開始回鄉種田,加盟弘毅農場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弘毅生態農場的經濟效益也吸引到了許多企業的加盟,過去17年間,弘毅生態農場技術推廣區、農場(基地)79家,分布在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內蒙古、遼寧、吉林、浙江、江西、貴州、甘肅等省市自治區,累計面積達85萬畝。
棗莊市山亭區思源家庭農場成立于2014年,負責人王延靜,成立于2014年,占地103畝,主要是山地,農場內巖石品種豐富,土壤富含礦物質。種植了高筋小麥、玉米、花生、桃樹、梨樹、應季蔬菜等作物,采取與草共舞的六不用種植模式,效果不錯。
自2020年起,弘毅生態農場與思源家庭農場,在六不用生態農業技術基礎上,又聯合開展了果園和高稈作物玉米和高粱的與草共舞試驗,取得了一定的緊張。與草共舞(Co-growing with Weeds),又稱為與草共生,是指借助生態位、食物鏈與食物網、生態平衡、養分循環等原理,利用木本植物或高稈作物對雜草的競爭優勢,僅對雜草進行少量物理干預,從而實現雜草與果樹或高稈作物共生,并借助雜草群落吸引天敵昆蟲,達到以蟲治蟲目的。“與草共舞”的生態種植模式有助于從源頭杜絕除草劑和農藥污染,兼具抗旱保墑作用、大幅度減少勞動力投入的一種新型生態農業模式。
以弘毅生態農場與思源家庭農場為范例的生物多樣性管理模式,不僅受到了國內民眾的廣泛關注,同時也吸引到了國際的目光。至今為止已有德國、法國、美國、英國、加拿大、韓國、日本、孟加拉國、烏茲別斯坦的碩士或博士研究生來農場學習工作。國外新聞媒體如洛杉磯時報、英國衛報、泰晤士報、德國明鏡周刊、法國電視二臺等也來到他們的科研與科普基地考察報道。
二、與草共舞六不用生態種植主要做法
弘毅生態農業模式是怎樣控制病蟲草害呢?大道至簡,將它們放在一起,鼓勵生草,然后再適當控制雜草就行了。“與草共舞六不用”是其主要做法,即果園鼓勵生草,菜地和作物田間地頭雜草盡量保留,高桿作物如玉米高粱作物與草共舞。同時一定要嚴格六不用,即不用農藥、化肥、除草劑、地膜、激素與生物技術改造的種子。由于沒有有害化學物質進入農業生態系統,土壤、環境和植物都健康,首先沒有病害,其次害蟲非常輕,害蟲要么取食雜草要么被天敵昆蟲控制,生態平衡恢復,最后只需對雜草進行適當控制(如果園對高草進行機械割草)就行了。利用人工和機械除草,堅決不用除草劑、地膜、防草布除草。上述做法,堅持時間越久,效果越好,該做法適合不同氣候帶所有的順季節農業植物,如作物、果樹、茶葉、蔬菜、中草藥等。具體做法是:
與草共舞玉米種植 在種植玉米之前旋耕或者滅茬,干預一次野草正常生長(損耗50%以上雜草種子),讓玉米獲得優勢如下優勢:一是時間優勢 在山東地區,夏玉米播種后4天左右出苗(墑情好),而草出苗需要9天左右,玉米先于野草萌發;二是生態位優勢,玉米始終比野草高,野草開始萌發的時候,玉米已經有10多厘米高,當玉米30厘米左右時,野草5厘米以下;三是營養生長對生殖生長優勢,玉米可以長到1.9米左右左右還在營養生長,而雜草長到90厘米左右停止營養生長,轉而進行生殖生長;四是C4光合途徑對C3光合途徑的優勢,玉米為C4作物,雜草為C3植物,C4植物的光合速率在同樣環境條件下高于C3。后期由于雜草獲得陽光不足,雜草營養生長結束,野草的莖不能支撐野草繼續戰力。隨著風雨野草匍匐在地,給玉米起到遮陽、保濕、降溫作用,為玉米營造一個良好生長小環境,有利于玉米度過炎炎夏季,降低消耗增加積累。玉米長得一直會比草快,所以草不會影響到玉米。草密密麻麻的非常多,草會長得比較纖細。當風雨來臨的時候,野草會匍匐于地面,起到一個遮蔭保濕降溫的好處。草長起來了,也就不用再擔心這塊玉米地的干旱了。草的保水、保濕是非常好的。利用玉米的漲勢快,懸根除草,緊接著播種玉米,完全不影響玉米的產量,玉米的口感也非常的好。“與草共舞的玉米”不僅可以保留野草種類的多樣性,還能利用野草的多元化和本地性,達到我們需要的種植多樣性。有各種各樣的草就可以給我們這塊地提供蜜源植物,這樣生物多樣性也可以形成。
果園與草共舞管理 一是不冬耕保護各種昆蟲特別是天敵昆蟲的越冬,天敵昆蟲可以對害蟲進行伏擊式防治,從源頭上控制蟲害泛濫,做到有蟲無害;二是野草本地化多樣性,不種植單一性草本植物;三是培育蜜源植物,促進昆蟲繁育,野草本地化和多樣性解決了蜜源植物來源問題,同時為天敵昆蟲創作了棲息環境;四是利用野草可以調節果園小氣候環境,幫助果園度過炎熱的夏季,解決果園因為高溫高濕形成的病害。
三、與草共舞生態種植的重大意義
作為在農業生產中進行的“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實踐,上述模式遵循“以自然之力恢復自然,以生態之力恢復生態”的原則,實現了雜草控制、害蟲防治、病害防治、增加土壤養分的多種生態功能,是生態農業發展史上的重要突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應用,是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具體舉措;在國際合作上,有助于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目標14(保護陸地生物)、目標2(零饑餓)以及目標13(應對氣候變化)、目標6(可持續的水管理)、目標3(良好健康與福祉)等五大SDGs目標的協同增效,有助于在農業部門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并促進2020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目標實現。
據初步估計,如果“與草共舞六不用模式”在全國推廣,僅在玉米、果園、茶園、中草藥園、部分蔬菜幾項就可節省農藥和除草劑100萬噸(水劑),這對于保障生態環境、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另外,弘毅生態農場與思源家庭農場的實踐證明,“與草共舞六不用”生態農業模式的生產成本低于常規化學模式(果園可降低成本三分之一左右),而產量持平略略有提高,因此很容易被農民接受。由于優質優價,該模式還可以帶動農二代和大學生二代就業。
四、生態文明驛站體系下的“六不用生態農業”
生態種植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多樣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生態種植是一個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種植生態系統同種植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再次強調要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快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技術推廣應用,推進水肥一體化,建立健全秸稈、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收集利用處理體系。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和觀測試驗基地建設。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鄉村振興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振興也是鄉村振興的“五大振興”之一。以生態學為主導的“六不用生態種植理念”是農業綠色發展戰略指導下的具體實踐及應用方案,也是以“生態振興”為主線的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舉措之一。
“六不用生態農業”強調用生態學的辦法生產優質無農殘的食物。其理念精髓與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發會”)生態文明驛站體系綱要和規劃的要求高度契合。也基于此,弘毅生態農場和棗莊市山亭區思源家庭農場成為首批“生態文明驛站”成員。
“生態文明驛站”(Eco-civilizationSite,簡稱Eco-Site)是以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面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產業發展,推動可循環回收利用,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個體、團隊或機構等,給予支持和公益賦能,鼓勵和發動志愿者團隊、學校、企業、社會組織及社區等積極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體系,歡迎社會各界廣泛參與進來。
生態文明建設應該怎樣做?無疑有很多種方式。經過不斷的實踐和摸索,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能帶動公眾參與積極性的一種方式——即在人民群眾的創造中尋找典型、打造樣板,用生態文明實踐影響更多的社會公眾從理念上進行變革,改變自身的生產生活方式,推動實現生態文明建設主流化。也正是像弘毅生態農場和思源家庭農場這樣的案例代表,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創新、堅守和實踐去推動全社會共同守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用節約資源、循環利用的生產生活方式,走向更美好的幸福生活。
五、專家點評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蔣高明教授認為,生態農業是一種高效的環保產業,更是最大的公益事業,是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的重要出路,尤其在栽培與馴化物種多樣性傳承方面有重要意義。高效生態農業不僅從源頭降低乃至杜絕了農藥、化肥、除草劑、地膜、人工合成激素的使用,保護了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還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耕地固碳。他帶領的課題組經過17年實踐,證明有機農業模式可將農業碳由凈排放(源)逆轉為碳吸收(庫),固碳潛力達11.5噸CO2當量/公頃/年。
六不用生態農業,就是在整個的種植過程中,完全不用農藥、化肥、地膜、激素、除草劑與轉基因種子,轉而采用物理的或生物的技術替代化學技術,這樣生產出來的食物符合歐盟或國家有機認證標準。普及“六不用生態農業”,可有助于解決以下六個方面困惑人類的重大農業、環境與醫療等問題,有助于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一是農業豐產。“六不用生態農業”產量是不低的,經過我們前期17年的研究,“六不用”可以實現噸糧田,就是在一畝耕地上每年產出一噸以上的有機主糧(北方玉米小麥輪作;南方兩季水稻),產量達到2000斤/畝以上。另外,我們的農業模式長期以來一直是追求數量的,忽視了質量,食物的附加值不高,被當作垃圾在餐桌浪費了。有文獻報道,餐桌浪費占據了全球糧食生產的1/3左右,在我國餐桌浪費的食物夠2億人吃。“六不用生態農業”產出的食物價格高,性價比高,營養好,口感也好,大家舍不得扔掉它,這就避免食物浪費,相當于糧食間接增產。
二是有助于農民增收。經過多年的生產農業實踐,“六不用生態農業”已經實現一畝地的凈收入,即使生產主糧的話,也是普通農田的5倍左右,蔬菜和水果更高。增加的收入首先滿足一線的農民,能夠保證農民有比較好的收入,從事生態農業的企業也有一定的利潤。這樣的話,農業就會后繼有人。目前從事農業的農民平均年齡超過60歲,如果干農業不掙錢,就不會吸引中青年人從事農業,而生態農業恰好能夠破解“誰來種地”的難題。
三是環境保護。源頭六不用,不用農藥、化肥、地膜、激素、除草劑,這些化學物質就不會進入到農業生態系統,就從源頭解決了農田面源污染、水體富營養化、土壤污染、大氣污染等問題,農藥和化肥包裝袋、包裝瓶、地膜、套袋膜、反光膜、防草“布”就不會進入到農田、蔬菜園、果園、中草藥園里。其次,生產這些化學物質的工廠也被迫叫停或轉產,由此造成的工業污染也減少了。由于沒有有害化學物質進入農業,天敵物種得到恢復,生物多樣性也得到根本保護。
四是耕地固碳增氮。生態農業是耕地固碳增氮型的,生態農業實施的時間越長,土壤有機質就越高,固定的碳和氮就越多,從而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現代農業是溫室氣體凈釋放型的,是溫室氣體的源;而生態農業或者有機農業,是溫室氣體吸收型的,是溫室氣體的匯,它可以儲存碳。現代農業導致了大量溫室氣體排放,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占人為活動排放的1/3或更高。全面推廣“六不用生態農業”以后,農業生態系統就由溫室氣體的源變成匯,有助于人類應對因溫室氣體升高導致的全球變暖,有助于實現“碳中和”目標。
五是有助于保護老種子。生態農業強調物種多樣性利用,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淡水和海洋漁業,草業畜牧業,森林里獲得的食物都是純天然的,是無須認證的有機食物。即使在農田、果園、蔬菜園、茶園、中草藥園里,也能夠做到完全不用農藥、化肥、地膜、激素、除草劑與轉基因種子,因為生態農業更傾向于使用老種子或常規育種的種子。有人說老品種產量低,但是老種子適應當地的氣候與土壤,有一定抗病蟲害能力。雖然產量低,但其生物量并不低。生態農業利用的是植物地上部的全部光合產物,人吃糧食,動物吃秸稈,各取所需。有了老種子,我們就不會被人家卡脖子,種子是農業的芯片。
六是大幅度減少醫院病人。重大疾病包括癌癥、白血病、不孕不育、性早熟、肥胖病等困惑人類的很多疾病,都是與食物有關的。國外有種說法很有道理,“如果你吃錯了,醫生也幫你取不出來;如果你吃對了,那你沒有必要找醫生”。目前,醫院大樓越蓋越高,醫院不斷擴張,就是因為病人太多了。疾病的源頭在于食物質量下降,在于生態環境惡化。普及六不用生態農業,就會大幅度減少病人產生的數量,有助于全民免費醫療早日實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