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湖北慈利縣一位鄉黨委書記李昌平給時任總理上書,反映“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曾經轟動全國。成為了21世紀初政策和改革的焦點之一。
新中國建立以來,農村問題一直是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關注的問題之一。
如何發展農村建設,改變舊中國極端貧窮落后的面貌,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國家,這是毛主席從年輕的時候就確立的奮斗目標。他投身和領導革命與建設,經歷了幾十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可以說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這個目標后來的表述就是“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而這個目標的文字表述,則是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逐步清晰明了起來的。
毛主席出身于農村,對中國農村幾千年來形成的貧窮落后面貌非常清楚,因此,毛主席對如何改變農村落后面貌高度重視。還在1945年,黨的七大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他就提出:“在抗日戰爭?結束?以?后?……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而?奮斗,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中又提出了:“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的奮斗目標。在這里,他在“農業國”和“工業國”的前面分別加上了“落后的”和“先進的”兩個修飾語。從這里我們可以看毛主席對改變中國落后面貌的基本方向是非常明確的。
在以后的建設實踐中,這個奮斗目標逐步清晰明了起來了。毛主席在多個場合分別多次對國家的發展建設目標的文字表述逐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1960年3月18,他在同尼泊爾首相的談話中再一次地對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作了重申。他說,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安?下?心來,使?我們?可以?建設?我們?國家?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科學?文化?和?現代化?的國防?。”
第三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國務院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這一奮斗目標公諸于世。1975年召開的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不僅明確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同時,明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步驟。四屆全國人大對四個現代化的表述是“實現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和國防現代化”。在這個表述中,有幾點須注意,一是把科學和文化聯結在一起來提出,說明了科學和文化的密切關系。二是表達順序,在毛主席心中,第一位的是工業。因為,新中國建設的總體奮斗目標是要把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同時,也只有建設成為了先進的工業化強國,這樣就不僅能促進國家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同時,也才能促進農業的快速發展。擺在第二位的是農業,這也就強調了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關于現代化,相關的解釋是指具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水平。一些專家的解釋很復雜,其實,簡單地理解,現代化因為它具有一定時段的要求,個人認為,可以理解在世界范圍內處于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水平。比如,周總理在1975年1月的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重申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兩步走,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時表明這個意思。
第一步,用15年時間,即在1980年以前,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第二步,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前列。
“使國家經濟走在世界前列”這也是對“現代化”的一個最好的注腳。
1979年葉劍英在國慶30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在舊?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30年?來?,我國?國民經濟?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經?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偉大?事業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創立?了可以?依靠?的前進?陣地?。”這就表明周總理在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兩步走的設想,第一步已經勝利完成。
但是,后來一些“非毛”、“反毛”的公知、精英借毛主席提出的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的目標任務問題,對毛主席進行影射和攻擊。1980年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1982年開始提出建設“小康”生活,1992年、2002年到2004年正式確立建設“小康”生活的發展綱要。也就是說1980年以后,基本停止了“四個現代化”的提法。
但是,我們從理論上來看,實現了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使國民經濟走在世界前列,也就不用提“小康”生活了。一切都包含在“四個現代化”里面。
盡管不再提“四個現代化”,但我們國家的發展仍然是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中共20大又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工業、國防、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取得了顯著成績。
唯一遺憾的是,中國的農村,自從分田到戶以后,農民雖然有了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但是,一家一戶分散的小農經濟經營模式,再加上農田的小塊切割,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科技化的發展。農業的出路在于機械化、科技化,沒有農業的機械化、科技化就談不上農業現代化。農村改革40多年來,農業現代化就成了農業發展的瓶頸。這也就是造成了李昌平所說的“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的主要原因。
盡管中國在毛主席時代老一輩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通過30年的努力建成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世界第六工業大國,但從中國的國情來看,還是離不開農業這個基礎。中國農業這個基礎還是不能動搖,因為中國是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現在的人口仍然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多(以前是四分之一)。如果,這個基礎一動搖,中國人的飯碗就不能端在自己手里,一旦別人掐脖子,就非常危險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實現國家現代化,絕對不能沒有農業現代化。
新中國剛建立,1950年就進行了全國性的大規模的土地改革,到1952年,全面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務,農民都分得了屬于自己的土地。但是由于生產力水平的落后,分田到戶以后,農民出現了兩極分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國家把農民組織起來,分幾步對農業進行全面改造,首先是農田基本改造,平整土地,小田改大田;興修農田水利基本設施。與此同時,加強農業對工業的支持,促進工業的發展。第二步是工業反哺農業,促進農業機械的發展,與此同時加強農業技術的創新和推廣應用。這樣逐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建設。然而,一個嚴酷的現實擺在中國農村面前,就是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沒有了強大的發展后勁。農民只能為自己生存而考慮,種田只能解決自己吃飯的問題,而經濟收入必須靠外出打工。這樣,就出現了“留守老人”種地的情況,老人根本就不可能接受新生事物,更談不上接受先進的科學技術,這就是形成了農村農業現代化的瓶頸。
還有,因為中國的土地政策決定了農村土地是農村集體所有,這樣也就使得不少農民缺乏多少責任感,有些人自己不種,寧肯拋荒,也不愿意讓別人耕種。還有就是即使有承包大戶,而這些承包大戶不少對土地的合理利用也是沒有多少責任心的。
再說,農村的現代化,也不僅僅是單純一個種地,同時包括農村工業化、農村產業一體化,農村的產、供、銷一條龍全套服務。只有農業現代化了,農民才能熱愛農業、立足農業。也只有農業現代化了,全國人民的飯碗才能真正端在中國人自己手里。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毛主席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建設的經濟建設理論是超一流的經濟建設理論,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經濟學家能夠超越的經濟建設理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