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業,這些年來微詞頗多,先是吃什么,什么種子,怎么種植的問題,還有誰來種莊稼,傳統種植,自然農法已經不剩了,農二代進城打工,農三代大多為了孩子上學,都趕到城里買房子了。
鄉下,已經剩下七老八十,為數不多的種田人了,應該關心他們愛護他們,別去給人找麻煩了。
現在問題越來越多了,莊稼沒人種,靠七老八十歲的人來種,如何種,不會種田的外行管種田的內行,不讓燒荒,不讓使用農家肥,不讓養雞,不讓養豬,這不讓那不讓,活著活著,七老八十歲的還能動彈的人不知道做什么好了。
前不久,好多人在評論農管執法大隊的問題,罵聲一片。我很幸運,在當地,無論政府還是主管部門,都還是比較支持,即使是悄悄燒荒被監控發現,也是來這里好話好說。但是看到一些視頻,老百姓種的香蕉,煙葉,一夜拔個精光,農戶辛辛苦苦種植 的作物,投資的成本沒了,收成也沒了,農民哭天搶地,好不心痛。
我敢說,中華五千年農業絕對沒出現今天的荒唐。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搞法,實在令人不解,我雖然沒有這樣的遭遇,但也對農民遭受如此待遇感到心理不平衡,不得不說幾句。
農夫是世代恩人,估計沒有多少人想起,尊重他們,支持他們,現在想的都是錢,哪里還能想到有一天可能沒飯吃?
我很清楚,這些執法大隊成員是哪些人組成,到底是為了解決什么,但還是不說的罷,我想說的,是如何搞好農業。
老許有話說已經說了不少了,我清楚說了也白說,白說也得說。
我想說 的是,建國后,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政府支農助農,解放軍,大中小學校在三夏大忙季節都投入了精力。記得小時候上學,三夏放三天假幫助大人收割,黨政干部到田間地頭或慰問或參加勞動,叫做三夏大忙,搶收搶種。這些干部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吃飯還交伙食費,叫做“三同”。當地駐軍參加當地助民勞動,我參軍前,年年都見原武漢軍區療養院的醫生護士前來鄉下,要么插秧,要么為農民防病治病。我參軍到部隊,駐地南陽,年年機關和連隊干部戰士都到鄉下幫助農民割麥子。
看看在田間干活的,有沒有五十歲以下的?
(點擊圖片觀看視頻)
可是現在沒有了,剩下的是跟農業接近的政府,不管不問了,主管農業的部門吆五喝六了,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他們就不看看在田間勞作的農民都多大歲數,都老的彎著個腰,再發展下去十年后,這些人相繼離開人世,莊稼由誰來種了?
何謂“三夏”?即夏收,夏種,夏管。“三夏”和“三秋”,分別代表一年中兩個重要農事活動。這是江南農民根據時令和收、種、管三項農事所定的名稱。三夏是農業生產的關鍵時期,對確保糧食豐產,促進農民增收有非常重要意義。
三夏這個簡稱,應該是解放后發明的。“三夏”是一年中第一個大忙,從每年5月下旬開始,至6月中旬結束。此時,上年秋季播下的麥子、油菜成熟,需要搶時間收割顆粒歸倉。一年種植的面積最多最重要的農作物水稻需要不誤農時栽種,種下的水稻需要一種就管,隨時返青、施發棵肥,確保長成豐產的價值。
農業本來是露天工廠,靠天吃飯,產量取決于氣候,收入取決于銷售,做農業除了與天斗與地斗還要與人斗。培養一個行業可能需要十年,摧毀一個行業它可能需要幾分鐘,少一點嘩眾取寵,不具備專業知識外行領導內行,切莫為了吸引眼球,導致農業受損。可是就有一些地方,小麥黃了,爛在地里了,收費站以收割機超高不讓過公路,或者為了收費,讓辦這手續那手續割韭菜,遇到連陰雨小麥爛地里了,他們不通盤考慮,本來奄奄一息的農業,還去雪上加霜,鬧得今后還有誰敢去種莊稼,沒人種莊稼,喝西北風???
我總覺得,當前的農業,是命懸一線,真的再也經不起折騰了,再折騰下去,是什么樣子就很難預料!把心思用在關心七老八十的農民還在堅守鄉下,面朝黃土背走進有天辛辛苦苦勞作的農民吧,少點張嘴閉嘴就是發展經濟,少點嘴上念的都是如何賺錢,如果農業真的活不下去了,后果不堪設想,疫情折騰的損失還沒有修復,傷痛還在繼續,還繼續折騰農民,一旦到了不可收拾的境地,怕后悔也來不及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