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對于周家莊,我是早就仰慕的,因為聽過它們太多的事跡,但一直苦于沒有機會見學。巧的是,兩年前的一次聚會,見到了晉州市人大副主任馮寸改同志、晉州市營里鄉黨委書記曹志濤同志,而曹志濤同志原來就任周家莊鄉人民政府鄉長。這樣,今年的五一假期,我的見學心愿得以實現。
實打實地說,實地的見學,于我往日的耳聞而言,還是給予了心理上的不小震撼。因由,我梳理成文,分則以饗諸君。
(五)周家莊治政沒有“最后一公里”
在通信行業中,把從通信服務提供商機房交換機到用戶終端設備之間的鏈接,稱為最后一公里。借用這一概念,我把國家政務治理從國家政策到農戶之間的鏈接比喻作“最后一公里”。當然,這樣比喻是否合適,請朋友們指教,我在此主要是用它說明一些道理。
道理明白著,機房交換機有了,若干的基站有了,鏈接交換機和基站的線纜也有了,但最后如果不能與一個個終端用戶相連,就是斷頭路,機房交換機有再多再好的信息,也是沒有價值的。
從農村的治政說,如果國家的大政方針只能傳到村,不能很快很準地傳到一家家農戶,也就如同治政的斷頭路。
在國家脫貧攻堅的五年期間,我有幸接觸到很多農村,觀察到在分田單干的農村體制下,國家治政就明顯地存在著這樣的一些“最后一公里”。
這些“最后一公里”,我簡要概括了“五難”:
一是共同富裕難。共同富裕是黨的發心。但一家一戶過日子,由于家庭條件基礎不同,成員能力不同,遇到的疾患災難不同,等等,共同富裕就是絕難實現的。古代實現不了,現在實現不了,將來也實現不了,因為他它沒有實現共同富裕的條件和機制。
二是農業現代化難。農業現代化,是國家四個現代化中的一化。分田單干,一家一戶,農業機械化難以推廣,農田建設、土壤改良、水利改造、優良品種推廣等等,難以協調,難以落實。我們看到的過去集體時,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的狀觀,已受到破壞。自己的地,種不種你管不著,種糧種樹種草你管不著,春種夏種你管不著,田地荒蕪,利用率低已不是個例。
三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難。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極其重要的內容。我們說,沒有公共利益,就沒有公共約束;沒有集體組織,就沒有集體主義情懷。分田單干,一家一戶過日子,各干各的,缺少了集體主義的熏陶,基層的思想政治工作跑空,陳舊腐朽的垃圾文化不斷衍生,農村的不良風氣難以得到治理。
四是走群眾路線難。走群眾路線是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農村改革,解散了生產隊,使生產隊這一級群眾集體組織沒有了,變成了村黨支部面對全村每家農戶,小村一二百戶,大村一兩千、三四千戶,村黨支部是望戶興嘆,即使心有余而力不贏。這樣,黨與群眾的距離遠了,群眾與黨的心散了,黨群聯系弱了。從實際看,在有的農村,黨支部說話甚至不如一個什么民間組織好使,黨員不如一個和尚吃香。
五是為人民群眾服務難。共產黨員是為人民服務的。戰爭年代,共產黨員都是職業革命者,沒有個人利益摻雜其中,一心為國家,一心為百姓,所以老百姓信服。現在黨員也是一家一戶過日子,為自己發家致富去奮斗,這樣黨員的模范作用就難以培養、難以有效發揮。再有,農村集體所有制取消以后,公共的財產分了,集體積累沒有了,黨支部服務人民群眾的抓手也沒有了,老百姓也不再依靠黨支部。
總之,分田單干的體制,從基層治政的角度看,管不到底,服務不到位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也是難以解決的。
而我這次到周家莊見學,看到他們的鄉(公社)、隊集體所有、兩級管理,就不存在這樣的“最后一公里”問題。黨和國家的政策,鄉(公社)黨委、生產隊黨支部,一聲令下,一貫到底。全體社員在一個個集體的懷抱里勞動、工作、生活,黨員干部與社員融為一體,同心齊力,愛黨、愛國、愛集體,集體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蔚然成風。
這一點的體會,我覺得也很重要,所以也成文分享各位朋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