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情系萬家,農興固國本!達官貴人離不開“農”,人民大眾離不開“農”。離開了“農”,生存必然現危機,一切美好將不復存在。人的一日三餐均屬“農”,國家備戰備荒首在“農”。若說大事,“吃飯是第一件大事”。
善待農民就是善待自己,尊重農業勞動者就是尊重上帝,愛惜土地就是愛惜生命!毛主席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千千萬萬的農民流血犧牲,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滲透著農民的血和汗,論功,農民當記頭功。如今我們的黨大權在握,萬萬不可過河拆橋,忽略農村,淡化農民,甚至使歪點子,視農民為刁民實施“管制”,謀圖從農民身上尋利。有者打著黨的旗號,人為的樹對立面,是廣泛團結農民發展農業之大忌。
最近,某市“農管”采購執法裝備的公告引發了網友熱議。農民也為之不解。認為“農管”用上電警棍等裝備,是否要對不順從不聽話的農民“施法”?吾認為,農民在城市所見城管的負面作為,生出對“農管”職能的某些聯想,不覺為奇。可是,農村組建“農管”有必要嗎?別說“農管”隊員具不具備管理執法素質,既便是有素質,他們把農村執法管理工作都干了,相關部門的官員工作就輕松了,其職能只有坐在辦公室喝茶聽匯報,開會作報告,座轎車“視察”,高高在上,悠哉樂哉!
“三農”問題,發源于改開后。多年來,年年根治,連連無果,且越演越烈。改開的第一大功績就是分土單干。曰:土地下戶,打破大鍋飯養懶漢。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主張利益刺激,提倡發家致富。曾一度著實調動了部份農民的積極性,短時內也起到了立桿見影的效果。官媒傳播“萬元戶”,農民錢包鼓。“春天的故事”遍神洲,小崗典型滿華夏。全國農村分土復“解放”,僅剩南街村等十來個“老頑固”村社,不識實務,一直堅定地死守農業集體化。
吾滿以為,小崗村也許率先進入了共產主義了。沒料,前幾年中央領導視察小崗,針對問題提出“扶貧攻堅”。農村改革已經四十年過去,國家仍然扶貧,振興鄉村,說明什么?可想而知,小崗模式分土單干的農改,是進步還是倒退?是興旺還是衰敗?其實,農業實情明擺著,無需評說。唯有一件事搞不明白,既然分土單干是改之偉大創舉,為什么要銷毀分土原始資料?2021年秋,吾在烏蒙山某縣查閱當年分土資料,從鎮到縣擋案館均沒查到,工作人員回答“全部燒了”。從一縣看全國,是否統一銷毀證據,沒有調查不宜多說?
若說黨和國家不重視農業,也不完全符合實際。回望改開以來,中央每年的一號文件,幾乎都是“農”字當頭,算是夠重視的。可現實資本社會,農民也夢著發財,也想當億萬富翁,過上人上人的生活。連續幾十年的農民打工潮,實際是,興了城市,敗了鄉村,導致農村空空,農業勞動者斷層,后繼缺人。農村究竟有幾多種地人?靠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發展農業,揚糧食產量年連增,說給鬼聽。
十年來,吾每年都去農村,多則三兩月少則十天半月,對農村現狀況基本有所了解。有高官說,全國人均月收入千元占多少億。在吾看來,真正的上千元就好了,僅靠三幾百元低保為生者占大多數。2022年夏,吾在烏蒙山區所見,有的村組居然沒有集體資金,有的農戶連廁所都建不起。奇怪的是,這類農民居然脫貧了。了解方知,突擊脫貧,不少為數字脫貧。有多少只雞,多少頭豬,多少斤土豆、玉米等糧食。雞估價多少錢,雞蛋多少錢,豬多少錢,糧多少錢,一算就算出了哭笑不得的數字脫貧。如此“脫貧”,地方官政績榮光,而農民脫貧快返貧更塊。扶貧攻堅雖首戰告捷,可是有的農戶受小農經濟困撓,缺少后勁,生產生活仍是濤聲依舊。
城鎮化,化去農民的根基,斷送農民的生存后路。發展城鎮化,促使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并非是好事。烏蒙山區有的農戶被遷往城里住上扶貧房,不到一年又搬回山里,老房被拆搭起簡易蓬過起山野生活。原因是,城里居住,每月要交這樣費那樣費,僅靠扶貧金難以維生。吾曾質疑過如此不接地氣,脫離實際的決策一一城市化,是把農民引進城市,住高樓“喝西北風”。試想,農民離土離鄉,生活無來源怎么生存?
耕地銳減,糧食危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按說,人為造成應由當事人承擔責任。可有者打的是黨和國家的旗號,是改開搞活的招牌,木已成舟,誰來負責?比如房地產商品化開發,強占成片成片的良土“種高樓”,誰有能量“退樓還耕”?可是近來的農村卻有“退林還耕”的指令,有的地方官假借圣旨謀利,開始亂砍亂伐,哪管“綠水青山,金山銀山”。問題在農村,根子在官僚主義。如此之愚策,往輕說,不接地氣不懂農,其實質,就是拍腦門瞎折騰。成都10萬畝環城公園被鏟平,早知農業重如山,當初何別亂作為?追責追責,究竟誰之罪?
農業要發展,鄉村要振興,思路須調整,路線是根本。實踐已經證明,一分就活皆為死,一包就靈路難行。有道是,吃過苦頭方覺醒,迷途知返向前行。當務之急,盡快把解散的農民重新組織起來,調整農業產業、勞動力結構,整合條塊分割、七零八碎的耕地,群策群力,因地制宜,統一規劃農業發展部局,重走毛主席共產黨開創的農業集體化道路。
結論:敢問農業的出路在何方?集體化光明道就在腳下。“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2023年5月4日寫于酒城瀘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