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開年代被廣為宣傳的“四個現代化”中,有一條是農業現代化。毛主席也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但農業機械化的進程,卻因為取消集體化,陷入了十余年的“曲折發展”...
在改革前,我國的農業機械化進度就已經初具規模,1978年,在15億畝的耕地中,機耕面積占了40.9%,大中型拖拉機數量從文革前的7.26萬臺增長到55.7萬臺,小型拖拉機數量從文革前的4000臺增長到137.3萬臺。
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使70年代可以在農業投入人力不再增加的情況下,糧食產量連年穩步增長。(1970年一產勞動者27811萬人,糧食產量23996萬噸;1979年一產勞動者28692萬人,糧食產量33212萬噸)
土地承包后,每戶耕地面積從數百畝下降到8.35畝(數據來源:《新中國經濟建設簡史》),每塊耕地平均只有不到1畝,迅速從規模化生產轉為了類似舊社會的個體生產。以及農戶分割集體資產的過程中出現的浪費現象,農業機械化水平快速下降。機耕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從1979年的42.4%,下降到1985年的35.6%。
生產規模恢復到個體經濟,對農業機械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以《伊川縣志》舉例:
1979年后,伊川縣農業機械迅速發展,但土地承包后,生產規模變小,履帶式及其它各種大、中型拖拉機難以發揮作用。
雖然機械化停滯,但由于農村教育體系的荒廢(高中畢業生減少3/4),農業勞動者數量得到了快速的增長;1979年一產勞動者28692萬人,1983年增長至31209萬人。且畜力也得到了發展:70年代役畜數量穩定在5000萬頭左右,1979年為5029萬頭,1985年飆升至6646萬頭,飆升的役畜甚至擠壓了肉用牲畜的數量。
耕作又趨于恢復使用耕牛。
——《東蘭縣志》
當然有人會說:但農機總動力在一直保持增長啊?的確,農機總動力一直在保持增長。但農業機械化水平停滯倒退了一段時間,只能證明生產關系倒退帶來的浪費現象。
以遼寧省燈塔縣舉例;
燈塔縣1981年3月開始試行包干到戶,到1982年2月,實行家庭承包和專業承包到戶的生產隊占94%。1987年,大中型拖拉機是1979年的475%,手扶式拖拉機是319%,但是耕地用的農具、以及機耕面積只有1979年的一半。
插秧機、播種機的斷崖式下降更是慘不忍睹——燈塔縣1979年有703臺播種機,1986年只剩26臺。插秧機從59臺下降到4臺。
為什么燈塔縣拖拉機大幅度增長,但機耕水平倒退了呢?答案很簡單,在單位耕地面積斷崖式下跌之后,單純拿來耕地不劃算,多出來的拖拉機都拿來運輸了。后來的出版物這樣評價:
現實上看來,改革帶來了巨大動力。人們起得更早,勞動更賣力,在田里待得更久,原來大塊的田地可以按部就班的耕種,現在人們小家小戶的分散開侍弄。這并不和近年來拖拉機數量猛增的事實相抵觸,大部分的拖拉機根本沒用在田里,而是用在農田和公路之間的運輸上了。小塊而且分散的農田使得拖拉機十分浪費,但是農民們必須有一定的農田工具和設備,他們不得不進行這種過度投資。
而有些地區的情況可能更糟糕,小型拖拉機保有量也在倒退:
1980年后,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集體耕作動力折價歸農民個人所有。1981年,全縣仍有中型拖拉機64臺,7217匹馬力;手扶拖拉機402臺,4820匹馬力。到1984年,中型拖拉機減為31臺,1185匹馬力,手扶拖拉機減為313臺,3756匹馬力。
——《東蘭縣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