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張繼科事件”霸屏熱搜,呂德文老師幾年前的一篇社會調(diào)查文章《賭博,正在摧毀農(nóng)村》引起廣泛熱議,被多家媒體轉(zhuǎn)發(fā)。
呂德文老師的調(diào)研地點是兩湖地區(qū)的某個鄉(xiāng)鎮(zhèn),恰巧筆者的家鄉(xiāng)離此不太遠,因而筆者對文章所描述的情形并不陌生。
但是,對于文章的標題,筆者卻是不大認同的:
一則與其說是賭博“正在摧毀農(nóng)村”,不如說是賭博在“死掉的農(nóng)村”重新復活罷了;二則“傾家蕩產(chǎn)”去豪賭的農(nóng)民其實是極少的,大多也只是打打小牌打發(fā)時間,說賭博是鄉(xiāng)村“社會之癌”,未免有些夸張。
對于農(nóng)村而言,比起已經(jīng)搞過多次、且禁而不止的“禁賭”,更緊迫也更重要的事情,顯然應該是為“死掉的農(nóng)村”尋找真正的出路。
本文分享兩個發(fā)生在筆者至親身上的“賭博”故事,供大家思考。
農(nóng)村的貧富分化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筆者有四個表姐,她們恰好嫁到了本縣比較有代表性的幾個不同階層的家庭:大表姐夫的父親70年代就在國營的建筑單位當干部,80年代他們家庭成了縣里比較早就承包工程的“包工頭”,如今在縣里也算是排得上號的富裕家庭;二表姐夫90年代開始開飯館,生意雖沒做多大,但在縣里大致也算“中產(chǎn)”;小表姐夫家里是做別的小生意,與二表姐家境相近;三表姐則是嫁到了鄰村的一個農(nóng)家,家境屬于最差的。
不過,筆者小時候卻是最喜歡三表姐夫的,他人特別好,樸實、勤奮、忠厚,對三表姐很好,對我們家?guī)鸵r也多,前一個時代“窮幫窮”的慣性至少延續(xù)到了八九十年代。
2000年前后,三表姐夫在縣里的工地當小工,兼帶務農(nóng)。逢年過節(jié)大家都會走親戚、串門,不說與其他幾個表姐夫攀比,就說與村里的小富起來的同齡人比較,三表姐夫也難免自慚形穢,總覺得自己無能,沒有讓三表姐過上好日子。
終于有一天,三表姐夫下定決心要跟著同村人去浙江打工,要混出個樣;三表姐則留在老家,既要邊務農(nóng)邊在賓館當保潔員,還要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就這樣,三表姐夫一家雖然過得辛苦,但慢慢地也快要攢夠翻蓋老家房子的錢了。
有一年春節(jié),從不賭博的三表姐夫被同村的人拉去“炸金花”,可能手氣比較好,一下午就贏了幾百塊錢。這讓三表姐夫看到了一條“快速致富”的道路,慢慢地就迷上了賭博,雖然有贏有輸、并未立即“致富”。
三表姐知道情況后一開始就極力反對的,還拉上幾家親戚一起勸三表姐夫。三表姐夫也覺得這是一條“邪路”,便下定決心“戒賭”,重新踏上去浙江打工的路。
后來聽說三表姐夫在浙江又去賭了,具體賭什么不知道,只知道賭得特別大,把家里好不容易攢起來的積蓄敗光了,還倒欠20多萬的賭債,幾家親戚湊錢幫他還了債。此后,再見三表姐夫的時候,他的眼里已經(jīng)見不到從前的樸實、淡定和干凈,整日低著頭、勾著背、見不得人的模樣;再后來聽說三表姐夫又去賭,被別人追債追到家里;家里沒有值錢的東西,門窗都被砸了,而三表姐夫也“失蹤”了,從此便沒了音訊……
今年春節(jié),筆者回家鄉(xiāng)給三表姐拜年。不到五十歲的她,已經(jīng)有了很多白頭發(fā),整個人也消瘦了很多,背也已有些駝。這些年她獨自給家里的老人送終,拉扯著兒子長大;兒子讀完中專在當?shù)卣伊艘环莨ぷ鳎べY并不高,家里的幾間平房已經(jīng)成了危房;三表姐仍舊一邊務農(nóng),一邊做保潔,為了兒子結婚的彩禮錢一籌莫展;問起三表姐夫,依然沒有音訊,三表姐只能當他已經(jīng)不在人世了。
因為三表姐夫賭博的事,母親有一次跟我聊起了外婆的往事,這件事母親以前并未提及,大概覺得難于啟齒吧。
外婆的家庭在解放前屬于富農(nóng),但外婆和前外公都比較好賭,家產(chǎn)很快敗掉,淪為了貧農(nóng)。前外公因病去世,解放初外婆又改嫁,才有了母親。
但解放后外婆仍舊改不掉好賭的毛病,因此并不顧家。母親在五六歲的時候就開始做家務,被大隊部學校的老師拉到學堂又被外婆拉回家。寒冬臘月,才六歲的母親就一個人蹲在河邊,在冰面上鑿個窟窿洗一大家人的衣服——這個細節(jié)我是在小時候去外婆家串門就聽鄰居提起過,他們因為這事夸母親懂事早、很勤快。
外婆好賭的惡習一直持續(xù)到了60年代初。
解放后政府禁賭的決心非常大,但真正把賭“禁掉”的,卻是在人民公社完善成熟以后,此前單靠行政力量是做不到的。那時的社員們已不再似解放前農(nóng)民那種“各顧各”的狀態(tài),誰家要是有人賭博,很快就會有別的社員揭發(fā)、監(jiān)督、批評,從大隊到小隊也會有干部輪流過來做思想工作,整個農(nóng)村的風氣在很短的時間里大為改觀,賭博之風才徹底銷聲匿跡。
更重要的是,依托于當時的人民公社農(nóng)業(yè)集體經(jīng)濟的經(jīng)濟基礎,農(nóng)村精神文化生活逐漸豐富起來,農(nóng)閑時期大家已經(jīng)不再需要通過打牌打發(fā)時間。經(jīng)常會有電影放映隊和戲劇團下到農(nóng)村,公社還會組織村里的運動會、籃球比賽、拔河比賽……此外還有勞動技能比拼。外婆因為鞋墊納得漂亮,還獲過一次獎,后來又在小隊里并評過“先進”。
(這里插一句:前一段時間,貴州的“村BA”被媒體刷屏,某些媒體追溯歷史,把源頭算在了民國時期,這完全是“扯犢子”。要說籃球是民國時期傳入貴州的沒太大毛病,但籃球在中國廣大農(nóng)村地區(qū)的風行,絕對起源于是新中國成立后的農(nóng)業(yè)合作化時代!)
80年代,人民公社解體之后,這樣的情景便不復存在了。筆者很小的時候,還見到過一兩次電影和戲劇下鄉(xiāng),此后便再沒見過;而農(nóng)村開“運動會”,卻只存在于母親的口述中,筆者打小就沒看見過。
賭博倒是在80年代初又時興了起來。外婆重新走上了賭桌,雖然只是“小賭怡情”,卻是后來三表姐夫們“大賭傷身”的開端。
從外婆和三表姐夫的經(jīng)歷,筆者看到了“鬼變?nèi)?rdquo;和“人變鬼”的兩段時代印記。追根溯源,讓筆者想到了那個舉世聞名的安徽小崗村。
《安徽省志》12卷“公案志”第三篇“社會治安”(下)的第一章《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社會治安》第四節(jié)“維護社會秩序”,也生動地記述了這段歷史,茲摘錄如下:
五、禁止賭博
民國時期,賭博之風在安徽流行……麻將、牌九之聲日夜不絕……群眾聚賭,更是屢見不鮮。
1949年春,安徽解放。……是年,民國時期所遺賭場均為公安機關查禁。
1961年(當時曾希圣在安徽推行“包產(chǎn)到戶”——筆者注),全省賭風又漸起……某公社黨委第一書記范某,先后參賭50余場……是年11月省公安廳發(fā)出禁賭通知,號召各地各單位動員社會輿論,依靠群眾制止賭博……至1962年,賭風逐漸減弱,農(nóng)村賭風基本平息。
進入80年代,賭風又烈。1982年春節(jié)期間,宿縣、宣城、徽州地區(qū),合肥、蚌埠、蕪湖、淮南等市,共抓賭1197場,收繳賭具853副,沒收賭資48300余元……
這段歷史,讓我們從另外一個側(cè)面理解了毛主席1965年重上井岡山時的那段談話:“我為什么把包產(chǎn)到戶看得這么重……”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