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每年新發惡性腫瘤40%在農村!
兩會期間,政協委員周清介紹了這個令人擔憂的事實。
惡性腫瘤即癌癥,這意味著基層癌癥防治的需求非常大。因此,周清委員建議,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讓癌癥成為在家門口醫院診治的慢性病。
周清委員的提議使很多人不解,提出了兩個問題:
第一,既然40%在農村,那豈不是說剩余60%在城市?那是不是意味著,城市的患癌率比農村要高呢?
第二,以往大家都會用山好、水好、身體好這些詞來形容農村,那為什么環境這么好的農村,會越來越多人得癌癥了呢?
先說第一個問題,表面看,60%的癌癥患者在城市,好像確實城市患癌率要高。但仔細算一算,并非如此。
道理很簡單。因為農村人口少,城市人口多,根據2022年我國官方人口數據統計,城鎮常住人口9.2億人,鄉村常住人口4.9億人。
也就是說,城市常住人口幾乎是農村的兩倍。如果按患癌總人數的60%、40%的比例算,農村患癌率要比城市高。
再說第二個問題,在我們心目中,空氣清新,蔬菜無污染的農村,怎么會越來越多的人患癌呢?
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我們小時候的農村,確實是青山綠水,空氣清新,但是隨著這些年經濟的發展,農村環境也受到了嚴重污染。很多城市的經濟開發區都離農村比較近,這些工廠在生產的時候,就會產生一些廢水、廢氣。
環保部門對農村環境的監督力度不夠,這些廢水廢氣的處理,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還有一點,現在農民種地都會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這些農耕方式的改進,雖然給種地帶來了便利,但是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不僅農作物中的化學藥物成分會增加,同時這些化學藥物殘留在田地里,下雨的時候,會順著雨水進入河流和地下,使農村的生態環境受到污染。
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脅,使農村居民罹患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等癌癥的風險增加。
第二,過度勞累容易誘發癌癥。
在農村,農民工作都比較辛苦,所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至回家還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忙到深夜。
勞動強度大,每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人的身體長年處于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狀態,免疫機能因此減退,使身體修補DNA的能力下降,導致肝病、肺病等反復發作、不斷加重,并最終誘發癌癥。
第三,高齡化造成癌癥比例提高。
可能大家會覺得奇怪,壽命增加和癌癥是相反的兩個方向吧?表面看是這樣,實際高齡和癌癥之間有必然的因果關系。
古語云:人生七十古來稀,但是現代醫療科技發達,70歲老人很常見,80歲以上高壽的人越來越多,而高齡本身就是癌癥的高危因素。
我們都知道,免疫系統正常工作,除了能夠殺滅病原微生物,還能夠監視人體異常的細胞。當人體內有細胞發生癌變的時候,免疫系統能很快識別,并且派出免疫細胞及時殺滅癌變的細胞,所以免疫力是將癌細胞扼殺在初始階段的屏障。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到了一定年齡以后,人的免疫系統的活性越來越低,它的“監視作用”就會減弱,這個時候人患癌癥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
第四,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增加了患癌風險。
農村冬天新鮮蔬菜相對較少,人們比較喜歡吃傳統的腌制類的食物,比如咸菜、咸魚、臘肉等,大家每年冬天都會制作一些腌制類的食物?! ?/p>
眾多周知,腌制類食物中含有的亞硝酸鹽比較多,它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形成的亞硝胺有著比較強的致癌性。長期吃這些腌制類食物,肯定會增加癌癥的風險。
還有一點,很多農村人特別是老人都特別節儉,節儉本身是好習慣,但是得有度。比如吃不完的剩菜反復熱著吃;發霉的食物,舍不得扔掉,而是選擇洗掉稍微處理一下繼續吃等等。
霉變食物產生的黃曲霉毒素,就是高致癌物。一頓兩頓沒什么事,但是長期的積累下來就成了問題了!
另外,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很多霉變的食物即便進行了處理,也無法徹底破壞那些致癌成分的。就拿黃曲霉素來說吧,它的致癌性比較強,而且要想破壞它,最起碼溫度要達到280℃,很顯然一般的家庭并不具備這個條件。
另外,農村比較喜歡用大鍋燒柴火做飯,柴燃燒的時候會產生多環芳烴、揮發性有機物、苯并芘等物質,而農村大多沒有排煙措施,長期吸入這些物質無疑會增加呼吸道腫瘤的風險。
除此之外,很多農村人喜歡吸煙、喝酒。雖然城市里吸煙、喝酒的人也不少,但是由于對風險意識的認知不同,相對來說城市居民更加注重鍛煉、飲茶,及時調整飲食結構。反之,農村居民的自我糾正能力要差一些,患癌風險也隨之增加。以前城市高發的癌癥,比如肺癌,乳腺癌,結腸癌等,在農村也將越來越多。
第五,缺乏健康意識增加癌癥重癥率的風險。
農村居民出于路程和經濟成本的考慮,身體有不舒服很少選擇立刻去醫院,一般都會忍著,等到難以忍受去醫院尋求治療的時候,有很多病已經到了晚期,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另外,農村居民很少會去經常體檢。怕花錢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有很多農村居民雖然家里條件不錯,但依然沒有體檢的意識,所以有些癌癥發現就是晚期。
第六,不良情緒不能及時得到排解。
俗語有云: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大多數人都會遇到很多的不如意。我們能及時調解不良的情緒,那自然對身體的影響就不大。但是很多農村人本身不太會排解情緒,更不會選擇去看心理醫生,長期處于不良的情緒之下,自然也會增加癌癥的風險。
受當代社會環境和經濟結構的影響,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程度和速度日益加劇,農村有我們的父老鄉親,他們的健康關系到整個社會大后方的安定。
人常說:十年努力奔小康,一場大病全泡湯。
政府和社會也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幫助人們預防和降低罹患惡性腫瘤等疾病的風險。
首先,應該加強農村環保治理。居住環境改善了,土壤污染減少了,水干凈了,食品安全了,癌癥發病率會隨之下降;同時要提高早診篩查意識,主動體檢,有不舒服要及時就診,不要拖。
其次,應該把促進鄉村老年健康納入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中。加強鄉村社會保障和健康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加強老年疾病預防和控制,減輕疾病醫療負擔,助力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
再次,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豐富鄉村業余生活。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鼓勵鄉村居民參與社會活動;開發適合鄉村居民的、健康的娛樂游戲,激發他們的活力,保持精神充實和身心愉悅。
最后,傳播健康理念,倡導健康生活方式。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鄉村居民改變不良行為習慣,提升鄉村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倡導他們堅持適度的體育鍛煉,少喝酒,不抽煙,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少熬夜,規律作息,有效預防疾病發生率。
鄉土世界負載的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不能割舍的命脈,他們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應該引起我們所有人的重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