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2022年度六安市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研究課題《葉集區“無事”找書記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研究》 階段性成果。課題組成員:劉鑫、楊曼曼、張小姣、姚德軍、曹明宇。執筆人:楊曼曼。
單位:皖西學院法學院
關于基層社會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曾強調“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拓寬基層各類群體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此外,在省級層面出臺的文件中,《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實施意見》,強調要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以及發揮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基礎作用。六安市葉集區委對于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進行深入思考、系統謀劃,開展“無事”找書記基層社會治理工作。自2021年9月在洪集鎮會館回民村等3個村先行試點、2022年5月在葉集區推廣以來,取得顯著成效。葉集區創新開展“無事”找書記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主要從“三力”協同、“三化”結合到“三步”監督三個方面展開,最后形成“三無”的善治局面。
困 境
鄉村生產方式發生變化導致農村出現“空心化”現象。葉集區基層社會治理面臨著諸多現實的困境。
基層自治主體性缺失
葉集區64% 的耕地實現了流轉經營,部分村莊甚至實現耕地整體流轉。土地流轉后,農村剩余勞動力解放出來。大批村民進城務工,脫離鄉村,與村委組織交集逐漸減少。作為鄉村自治主體,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程度越來越低。村民對鄉村事務的知情權、監督權更是無法得到保障。
鄉村年齡結構失衡。六安市葉集區部分村莊只剩下老人與兒童。老齡人口偏多,老齡化加劇。據2021葉集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葉集區全區常住人口216229人,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為39255人,占總人口的18.15%,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31859人,占14.73%。在某種程度上,鄉村成為老年人與兒童的世界,缺失基層自治主體。
基層自治參與機制不健全
村民缺乏對社會治理權利和義務的了解。就村民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過程而言,仍欠缺相關制度規范,如缺乏訴求收集機制、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機制、群眾參與多元獎勵機制、民主監督機制等。因此村民只能參與有限的社會治理,他們參與基層事務的熱情并不高。
傳統基層管理方式失靈
人員流動大,追蹤難度高,群體需求多元,這就造成“了解情況靠走、登記信息靠手,交流溝通靠嘴”的傳統人工服務管理模式失靈。此外,鄉村網格員數量與村民數量的比例也極不匹配。一名網格員往往需要服務管理眾多村民,難以提供精細化服務。葉集區迫切需要構建密集精細的網格,拓展網格員來源渠道,豐富網格員隊伍。
基層小微權力缺乏有力監督
鄉村治理權力存在濫用的風險。針對權力濫用,對基層小微權力的監督就尤為重要。監督權的缺失,造成吃拿卡要、套取挪用、優親厚友等“雁過拔毛式微腐敗”。如何監督基層小微權力運行成為基層治理問題的癥結之一。葉集區基層社會治理同樣面臨著這個難題。
對 策
面對基層社會治理的困境,葉集區“無事”找書記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從“三力”協同、“三化”結合到“三步”監督三個方面展開,最后形成“三無”的善治局面。
“三力”協同:黨建引領、社會協同、基層自治
葉集區“無事”找書記基層社會治理既強調黨組織對社會治理的領導作用,又強調基層社會治理應有“自治”空間。
黨建引領聚合力。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價值在于能夠在價值層面實現黨建合法性和鄉村治理有效性的高度耦合。葉集區無事找書記在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方面,作出了積極探索。葉集區成立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小組,聚合各部分力量。結合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實際情況,在區級層面成立葉集區“無事”找書記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葉集區區委書記、副書記分別擔任組長與常委副組長。區委組織部、宣傳部等部門全部納入成員單位。黨建引領領導小組的成立凝聚了基層社會治理的力量。
社會協同促發展。葉集區積極推動社會力量從分散游離向聚集協同轉變,社會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得到積極發揮。第一,充分整合社會資源。葉集區在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注重整合資源力量,通過多種形式,組織黨員骨干、熱心居民、志愿者等參與基層治理,發展網格力量,推進自治管理、自我服務。鼓勵社會組織、志愿者組織、社會企業和相關群團組織進入網格開展服務。第二,鄉賢融入基層治理。鄉賢有利于維持基層社會內部聯系、維護基層社會秩序穩定,是國家與基層社會關系的“調節器”。葉集區在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加強“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等鄉賢培育。葉集區已開展補貼性技能培訓2176人,培育高素質農民100名,產業發展帶頭人338名,評選農村拔尖人才5名。推動人才資源下沉,選派鄉村振興專員5名,鄉村振興工作人員59名、農業科技特派員140名,招錄“三支一扶”高校畢業生30名。
基層自治增活力。葉集區“無事”找書記堅持群眾主體地位,充分尊重群眾意愿,采用“動員、幫助、引導、組織”的辦法,廣泛發動群眾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實現群眾參與由“被動”到“主動”的轉變。
建立積分激勵回饋良性循環機制。葉集區“新風超市”借鑒了銀行儲蓄理念、采用積分管理模式,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平臺建設,為本轄區群眾提供各類文明行為積分儲存與兌換。鼓勵群眾通過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積攢獎勵積分,在村“新風超市”兌換生活用品或享受免費健康體檢、免費乘坐公交等服務事項。將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情況,與黨員發展、黨員民主評議、村民代表和“兩代表一委員”推薦、信用戶評選、“三變”改革收益分配等結合起來,讓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群眾經濟上有實惠、社會上有榮譽、工作上有動力,不斷增強群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合力。2022年以來,葉集區各村“新風超市”已兌現獎勵積分126萬分,折合資金126萬元。
“三化”結合:網格化、精細化、信息化
科學劃定服務網格,實現精細化服務。葉集區積極探索符合鄉村特點和規律的基層治理現代化模式,在實踐中打造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葉集區各村按照“任務相當、規模適度、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原則,科學劃定管理服務網格。按照“1+1+N”為每個網格配備一名網格長(一般由村干部擔任)、一名專職網格員(一般由村民組長擔任)和若干名網格協管員(由黨員骨干或村民代表、社會賢達擔任)。加強網格黨組織建設,實現“支部建在網上、人員定在格上”。葉集區77個村(社區)共劃定基礎網格607個,配備網格長607名、網格員和網格協管員1600余名。網格員發揮“人頭熟、地形熟、情況熟”的優勢,為鄰里架起溝通的橋梁。精密的網格隊伍打通“入戶到人”的“最后一米”,為基層群眾實現精細化服務。
搭建信息化平臺,加強智能化建設。平臺是村社智慧治理的中樞。葉集區積極打造智能管理平臺,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其一,建設智能服務平臺。葉集區建設全區公共領域全覆蓋視頻監控,開發“無事”找書記APP,為常住居民安裝無線呼叫器、智能攝像頭等,建立“群眾呼叫、書記必到,群眾點單、黨員服務”閉環服務機制。建立區、鄉、村、群眾四級事務處理平臺和大數據監測分析平臺,實現信息化管理。老年群體家中裝有一鍵呼叫器,只有四個鍵,操作簡潔方便。綠鍵呼叫村書記,紅鍵掛斷電話,豎大拇指鍵是滿意,大拇指向下表示不滿意。“無事”找書記APP,后臺連著大數據管理服務平臺,村“兩委”工作人員可以直接將服務需求派單給網格員,葉集區和鄉鎮管理人員也可借助智能平臺,實時跟蹤村級重點信訪事項化解、交辦重點工作落實情況,通過平臺進行全流程、無脫節、閉環式跟蹤,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其二,搭建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一方面發揮“互聯網+就業”優勢,借助“六安市就業創業平臺”系統,組織企業、人員注冊;另一方面加強村級就業創業實體平臺建設,建設村級就業創業服務中心和勞務公司,配備專兼職協管員,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對接企業用工需求等,讓群眾就近就業。葉集區三元鎮橋元村村民楊群說道,“接到書記電話,立即就趕過來了,把大棚里整盤的西瓜苗裝箱,然后搬到貨車上。都是些手上活,特別輕松,12.5元一小時。”2022年,葉集區橋元村集體經濟純收入突破100萬元。2022年以來,通過就業創業服務平臺,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1330余個,幫助8000多名農村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全區新增城鎮就業4262人。
“三步”監督:內容明確、清單完善、流程規范
為規范基層小微權力運行,加強村級小微權力監督,提高自治水平,優化服務群眾機制,葉集區“無事”找書記基層社會治理構建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的權力運行體系。
監督內容明確。重點監督村級組織及村干部依法依規行使的村級重大決策、重大活動、重大事項、重大項目及“三資”管理等涉及群眾利益的村級管理權力事項和服務事項。
監督清單完善。結合群眾實際需求,將小微權力清單動態調整為村(居)黨務工作、集體“三資”管理、村級工程建設與管護、惠民資金補貼和村(居)“四議兩公開”決策事項及其他重要工作。
監督流程規范。葉集區依托大數據應用系統建設,開發“監督一點通”平臺,為群眾提供便捷的小微權力監督渠道,實現反映問題一鍵通達、過程可追蹤、結果可查詢、回訪要點評,將群眾身邊的問題矛盾及時化解在屬地最小網格內,不斷增強群眾監督的治理效能。
對于村級重大決策、重大活動、重大事項、重大項目等涉及群眾利益的權力事項,至少提前3個工作日在平臺上征求黨員、群眾代表、網格監督員意見。經80%以上的黨員、群眾代表、網格監督員同意后方可實施,實現對村級重大決策等涉及群眾利益權力服務事項的監督前置。
目前葉集區“無事”找書記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已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并已取得無訟、無訪、無事的顯著成效。2022年以來,各級黨組織共收集辦理群眾各類4424件,辦結4408件,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急愁難盼”問題,群眾滿意率高達98%。葉集區建立黨員調解隊伍78支,成功調解糾紛1800件。基本實現“小事不過網、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截至2022年底,全區無進京訪、赴省重復訪,來區訪批次、人次分別下降19.6%、14.5%,到市訪批次、人次分別下降31%、62.5%。葉集區基層社會治理,通過以上這些措施,最后實現書記真的“無事”,形成“小事不出網,大事不出村,群眾享自治”的新時代基層善治模式。
經 驗
葉集區在開展“無事”找書記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中,堅持了基層黨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通過基層黨組織帶領群眾、服務群眾從而達到一種基層善治的治理模式。
黨建引領為本,網格暢通治理。堅持黨組織在基層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引領,通過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從而廣泛調動基層群眾參與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葉集區“無事”找書記基層社會治理構建“黨建+網格”鄉村治理新格局(如下圖所示)。一是夯實了黨在基層的執政根基,把基層作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最有效的感知;二是握緊了基層黨組織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將各級政策有效貫徹落實。葉集區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完善了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作用。充分發揮了基層黨組織作為新時代基層重要的組織資源,將風俗習慣、地域特色等凝聚成基層群眾公共意識,是基層群眾在黨建引領下開展治理的有益探索。
葉集區“無事”找書記“黨建+網格”基層社會治理模式
堅持“問題導向”,提升基層治理能力。葉集區開展基層治理聚焦基層社會矛盾隱患,并通過問題整合,著力搭建多元矛盾解決機制降低基層矛盾化解風險。將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作為社會治理突破行動的重點工作。一是緊盯當下基層突出問題;二是堅持“支部建在網上,人員定在格上”;三是將矛盾化解在源頭。因此健全基層矛盾化解需要直擊基層問題,通過從構建多方管理、多員參與入手,構建基層矛盾化解新方式,促使基層群眾積極參與到問題處理中,讓基層矛盾化解有溫度。
強化系統觀念,提升治理效能。葉集區“無事”找書記基層社會治理樹立系統觀念,提升治理精密度。在治理主體方面選用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員加入基層黨組織,鼓勵鄉村精英參與基層社會治理,通過基層黨組織書記帶頭執行、帶頭抓建設,充分調動基層群眾主動性;在治理手段方面堅持情理法的三效融合,通過發揮各類調解隊伍的差異性,差異化解決各類矛盾沖突。
打造智慧平臺,賦能基層治理。葉集區“無事”找書記基層社會治理積極打造智慧平臺。一是智能化數據平臺讓群眾及時將問題反饋,從而達到“群眾呼叫、書記必到、群眾點單、黨員服務”的問題閉環處理;二是智能化數據平臺充分調動基層群眾的積極參與性,調動基層各類群體的主動性,通過“無事”找書記APP和大數據管理系統智能化解決基層群眾各類問題;三是智能化讓基層服務更加便捷高效,入戶走訪不再流于形式,智能化走訪為基層干部化解矛盾,對社情民意的把握更加高效。
結 語
葉集區“無事”找書記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模式,通過“三力”協同、“三化”結合、“三步”監督等形式,有效解決基層社會治理面對的難題,并達至無訟無訪無事的“三無”善治局面。安徽省六安市政府逐步將這一模式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然而作為新型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葉集區“無事”找書記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仍有可以優化的空間。如在治理主體方面,基層網格員往往身兼數職,任務多,經費少,導致網格員隊伍流動性大;治理方式方面智慧治理還在起步階段,欠缺信息共享等。如何構建高素質、穩定的網格化管理隊伍;如何充分發揮智慧治理,實現智慧環保、智慧消防等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打造一體化的智慧治理平臺等,或許是接下來的研究課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