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農村地區(qū)“閃婚閃離”現象日趨常見,對婚姻家庭穩(wěn)定產生深遠影響,需引起高度重視。近兩年課題組針對全國21個省(區(qū)、市)圍繞農村婚戀問題開展的調研,發(fā)現當前農村地區(qū)“閃婚閃離”問題愈加突出,對個人、家庭及社會都帶來較大的危害。建議從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加強婚戀價值觀引導以及完善婚戀家庭政策法規(guī)體系等方面著手解決問題。
一
農村“閃婚閃離”狀況及趨勢
一
“閃婚閃離”現象在青年農民工群體中具有普遍性。
第一,“閃婚閃離”與異地戀、跨地域婚姻、網戀等婚戀形式密切相關。2020年全國農民工總量近3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7億人,本地農民工1.2億人。從年齡結構看,40歲及以下農民工所占比重為49.4%。青年人長期在外打工,或只能利用節(jié)假日回老家相親,或在外談戀愛同居迅速閃婚。網戀時互有好感,結婚后到現實婚姻生活中卻矛盾重重,從而導致閃離。高比例適婚青年外出務工帶來的異地婚戀、家庭離散化成為閃離的誘因。在一些地方調研發(fā)現,在外打工青年過年回家相親后就立馬拿定金,拿定金后各自外出務工通過手機談戀愛,再拿彩禮結婚。定金從一、兩萬已經發(fā)展到二、三十萬,彩禮另外還要給十萬上下不等。“定金表示女方同意交往并不再相親,而彩禮是要媳婦錢,是另外的,定金、彩禮都不能少,但只要不在一個地方打工就很可能離婚。”
第二,婚前同居現象逐漸普遍,婚姻私事化也帶來“閃婚閃離”不斷增多。談戀愛就同居在青年群體中已經十分常見。農民工家庭分布在全國各地打工,一個家庭分居兩地、三地是普遍情況。如東部某省北部地區(qū)很多小縣城青年農民工群體“閃婚閃離”如同家常便飯。北部本地人到該省南部打工,而本地縣城又有大量中西部地區(qū)的人口涌入,年輕人在工廠打工談戀愛很快同居,形成事實婚姻,而這種婚姻極其不穩(wěn)定。課題組在該省XY縣、HZ縣等地調研,從2009年至今,“閃婚閃離”一直處于高位狀態(tài),XY縣調研發(fā)現一些嚴重的村組離婚率高達60%-70%。2020年調研時,村民反映“只要統(tǒng)計幾例沒離婚的就行,一個村民組沒離婚的沒幾家了。”
二
高價彩禮、縣域城鎮(zhèn)化的高生活成本將導致“閃婚閃離”問題進一步加重。
長期以來在傳統(tǒng)農村地區(qū),閃婚并不罕見。但近年來閃離人數不斷攀升,則深刻反映出了日趨開放的村莊在被卷入市場化浪潮后,原有適婚男女從相對閉塞的環(huán)境中進入到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中,進而在婚戀市場進行資源再分配的趨勢。不少地區(qū)女方索要高價彩禮是對婚后縣城生活方式的一種保障。多數農村青年中學畢業(yè)就在老家相親,由于男方打工收入一般,女方為了婚后能支付在縣城生活的高價成本,通常在結婚時就提出高彩禮的要求。例如中部G省LP、SR等地區(qū)的不少農村,近兩年當地拿50萬彩禮也不稀奇。男方父母想盡一切辦法湊錢是作為小家庭婚后生活的啟動資金。未讀書的青年多數通過媒人介紹認識,當地習俗是,相親后如果互相感覺還不錯,就進入給彩禮環(huán)節(jié),只要男方能拿出女方索要的彩禮金額,無論兩人認識幾天,都在拿到彩禮的當天就住到一起。用村民的話說,“當天晚上,女孩就不用回家了,可以住在男方家里,也可以去縣城賓館或一起出去打工。”
三
不健康的網絡輿論環(huán)境將帶來“閃婚閃離”問題的進一步增多。
打工青年受教育程度低,異地打工以及工作性質都造成婚戀渠道十分有限,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為農村青年婚戀提供了平臺和條件。快手、抖音、微信等各種視頻網站充斥了農村青年的閑暇生活,這些網站按興趣推送,缺乏正確婚戀價值觀引導。在與青年農民工群體深度訪談時,遇到不少在老家訂過親的或者結過婚的女孩認為到大城市打工“開闊了眼界”,“到大城市后的戀愛對象每個都比農村的那個對象強”。據最新的網絡調查,90后群體中認為網戀比相親有效的占比70%,直播軟件的普及為打工青年婚戀交友提供了平臺。但是由于缺乏監(jiān)管和引導,網戀和網上獲取的婚戀價值觀往往進一步推動農村青年“閃婚閃離”。
二
“閃婚閃離”問題的危害
一
“閃婚閃離”高發(fā)導致不健康、不道德的婚戀觀在青年群體中蔓延。
第一,“閃婚閃離”導致實用主義婚戀觀盛行,并催生戀愛技術主義。調研發(fā)現,農村對婚戀亂象的接納度十分之高,主要表現在對不道德婚戀的追捧。比如當下農村最為熱議的話題就是女性閃離后再嫁還可以拿到高價彩禮,這種現象村民津津樂道傳播度極為廣泛,八成訪談對象對此評價是認為“那是哪家閨女有本事”。再比如針對多次離婚問題,有近一半訪談對象認為“只要每次離婚都能找到更好的就是有本事。”深度調查發(fā)現,不少男孩為了快速跟女孩在一起,哄、騙等婚戀技術主義在一些青年打工群體中盛行。甚至不乏一些男孩的父母唆使早點兒讓女孩懷孕,而同居懷孕后就閃婚,這種婚姻顯然很容易出問題。也存在無效婚姻、離婚財產分割等方面的法律隱患。
第二,表現在無法跨越的經濟壁壘造成年輕人恐婚厭婚,并導致生育意愿降低。課題組在城市工廠和農村調研中都關注過青年婚戀心理問題,發(fā)現當前不少90后青年不敢談戀愛,不敢也不愿結婚。據民政部最新統(tǒng)計,1.7億90后僅約1000萬對登記結婚,已婚者中離婚率近35%。不少打工的90后男青年反映談戀愛就存不下錢,“談戀愛結婚意味著要為女友花錢,自己打工幾年攢下的錢和父母幾十年攢下的錢可能就在談戀愛結婚的時候一次性花光”,中原某市打工的小陳就說“談了兩次戀愛花了十來萬最后還是分手了,再也不敢談戀愛了。”由此導致的光棍及重返光棍問題十分嚴重。而不少90后女青年認為當下農村男青年缺乏責任感。婚姻的極度不穩(wěn)定也帶來年輕人生育意愿的降低。
二
“閃婚閃離”對農民家庭造成極大的沖擊并衍生留守兒童、養(yǎng)老等系列問題。
第一,“閃婚閃離”造成的單親留守問題在不少農村地區(qū)十分突出。課題組在一些鄉(xiāng)村小學調研發(fā)現,單親留守家庭的孩子長期見不到父母,在不少“閃婚閃離”案例中,夫妻雙方都無力或不愿承擔起撫養(yǎng)孩子的責任。法院調解多次也難以起到實際效果。“還有些閃婚后本來就沒有感情基礎,在外打工時間長了,各自有新感情了,覺著拖著孩子再嫁再娶是累贅。”以前述東部某省北部橋鎮(zhèn)為例,大約有2000名留守兒童,據鎮(zhèn)里干部及中心學校教師訪談,離異單親家庭至少占到20%,對留守兒童的成長和心理都造成創(chuàng)傷。
第二,養(yǎng)育成本的代際傳導造成了養(yǎng)老困境和養(yǎng)育困境問題的再生。農村青年“閃婚閃離”的后果往往由爺爺奶奶承擔,這一狀況可以從當前農村頗為流行的一句話中得到印證:“彩禮是自己的,生個孩子是爺爺奶奶的。”近年,一些農村地區(qū)推出“控輟保學”政策,其背后正是留守問題加劇和養(yǎng)育困境問題。留守單親家庭子女的教育,將不僅僅是九年義務教育就能解決的問題。同時,這些“閃婚閃離”家庭不僅當前面臨著父代的養(yǎng)老困境,大量離異男性重返光棍后再婚困難,未來將成為五保戶群體,農村養(yǎng)老困境還會愈發(fā)加重。
第三,“閃婚閃離”造成農民家庭發(fā)展能力滯后。農民家庭的城鎮(zhèn)化需要幾代人的代際分工合力達成,“閃婚閃離”無疑會帶來農民家庭適應能力降低以及低端城鎮(zhèn)化等問題。調研還發(fā)現,農民家庭中如果父代離婚,子代因為無法形成家庭合力而難以承受城鎮(zhèn)化的壓力,也容易引起家庭糾紛并很可能走向離婚,從而造成農民家庭發(fā)展能力嚴重不足,并再生產一系列其它問題。
三
“閃婚閃離”現象具有引導性,對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
第一,主要表現在對婚戀風俗的錯誤傳導,“閃婚閃離”很可能形成不良的帶動效應。S省HA農村、Q省SC農村調研都發(fā)現,“閃婚閃離”具有傳染性、傳遞性,尤其是外地媳婦,“跑了一個兩個,就可能都跑了。”“外地媳婦吵架要離婚沒有辦法,不像本地媳婦,可以找到熟人勸導。幾個外地媳婦聚一起一鼓動能都跑了。”對此,村民認為“有的村民組小年輕的都離婚了,離婚一出出一窩。” “閃婚閃離”造成在婚戀領域嚴重缺乏是非觀、責任觀、道德觀。不少中西部地區(qū)農民都反映“現在的社會風氣很不好”。多地調研都發(fā)現,村民對一些個別的傍大款、找情人的現象評價高度一致,認為“人家活得瀟灑就行”,甚至帶有羨慕的意味。這些個別的案例往往在當地家喻戶曉,當社會缺乏正面的婚戀價值觀時,負面案例很可能形成擴散效應。種種婚戀問題的頻發(fā)都是婚戀倫理道德喪失、家庭責任意識淡薄以及基本的法律意識薄弱的表現。
第二,“閃婚閃離”帶來的退彩禮、退婚頻發(fā)高發(fā),并引起一系列社會惡性事件。據調研,近幾年多省多地都有退彩禮風波。在中部G省一帶農村,高價彩禮基礎上的“閃婚閃離”帶來的退婚、退彩禮風波很可能帶來很大的家族沖突,乃至世仇,在當地往往會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彩禮問題也滋生法律風險。如這些地方推出過“彩禮消費貸”給農民生活帶來負擔;退彩禮主要屬于私人生活領域的問題,村干部、司法所、地方法院都感到十分棘手。
三
思考與建議
鑒于農村“閃婚閃離”問題的普遍性、引導性、可傳遞性以及危害性,建議高度重視農村“閃婚閃離”問題。“閃婚閃離”問題是社會在轉型過程中農民婚姻家庭領域出現的陣痛,既要全方位、多層次構建長效機制為促進農民婚姻家庭完整性提供社會支持系統(tǒng),也要從源頭上對各種農村婚戀亂象進行引導或遏制,實現標本兼治。
一
一是以共同富裕為指導方針,破解城鄉(xiāng)二元對立,加強城鄉(xiāng)融合互補,統(tǒng)籌城鄉(xiāng)一體化與縣域經濟發(fā)展。
其一,國家要從宏觀頂層設計來配套完善一系列政策,縮小城鄉(xiāng)差距、推進共同富裕。婚姻家庭問題的爆發(f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嚴重失衡、人口資源非對稱性流動、資源配置嚴重不均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在實踐過程中,需要構建新型城鄉(xiāng)關系,推動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在理論上,需要探討新型城鎮(zhèn)化與鄉(xiāng)村振興的協同推進機制。推進新型城鎮(zhèn)化除了打破戶籍障礙,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之外,還要在農民徹底融入城市、享受城鎮(zhèn)公共服務、增加城鎮(zhèn)就業(yè)崗位和提升進城落戶農民收入等方面做工作。
其二,要堅持漸進的城鎮(zhèn)化道路,正確定位縣域發(fā)展目標。明確縣城發(fā)展方向。縣城建設要更加重視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和供給效率入手,將其建設成為農民低成本就近城市化的宜居地,堅決糾正許多縣城畸形土地財政和高標準城市建設問題,防止縣城城市化透支農民儲蓄和發(fā)展?jié)摿Γ黾踊橐龀杀尽?h域城鎮(zhèn)化要緊緊圍繞“以人為中心”、以促進農民家庭幸福為目標。
其三,對于有條件的中西部地區(qū),盡可能發(fā)展本地務工經濟,構建相互支持的城鄉(xiāng)一體化發(fā)展制度體系。對于落后邊遠山區(qū)農村而言,要以鄉(xiāng)村振興為依托,因地制宜完善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政策的同時,綜合考慮農村人口結構、城鄉(xiāng)勞動力市場體系中的勞動力結構以及農民家庭的收入結構,引導農民合理配置家庭資源,提升家庭綜合發(fā)展能力,構建相互支持的城鄉(xiāng)發(fā)展模式。
二
二是要制定并完善已有的婚姻家庭政策法律體系,加強婚戀道德倫理教育、培訓和宣傳,樹立青年農民婚戀家庭方面的責任意識、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
其一,政府建構婚姻關系的權利義務系統(tǒng)應加入婚姻契約理念,并且設立正式條文。除此外,政府應將《婚姻法》、《勞動法》等法律納入法律普及教育的內容,提高青年農民的法律意識,使其牢記夫妻間的義務與責任,用法律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大力恢復傳統(tǒng)婚姻調解制度,農民工流入地的城市農民工聚集區(qū)、以及農民工流出地的縣一級、鄉(xiāng)鎮(zhèn)一級、村組一級都應當有專門的調解機構和調解員,充分利用大調解制度在流動社會中婚姻家庭層面所能夠發(fā)揮的作用。尤其是流出地的村莊,傳統(tǒng)的婚姻調解制度應當立刻恢復重建。
其二,加強引導宣傳,全社會通過家風建設引導文明婚戀,倡導婚俗節(jié)儉,反對無序攀比,旗幟鮮明地抵制極端婚姻行為和婚姻不道德行為,促進家庭和諧建設,形成積極健康的輿論導向。對婚戀領域的一些新現象新問題應當及時回應,如針對性出臺“關愛外地媳婦,促進外地媳婦村莊融入”等相關政策,從各個層面促進農民家庭穩(wěn)定。
其三,發(fā)揮網絡媒體作為新時代精神文明的重要抓手,要利用好平臺資源做好輿論宣傳。加強平臺管控,用新時期先進倫理文化來凈化人們的心靈,發(fā)揮媒體的社會輿論監(jiān)督作用。在媒體市場化、網絡化的背景下以大眾可接受的方式宣傳正向的婚戀觀和婚戀行為。
三
三是要進一步鞏固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果,進一步加強村莊文化建設和組織建設,仍然需要以村莊基層社會組織體系為依托,加強對農民婚戀家庭觀的教育引導。
因此,應通過民政、婦聯、鄉(xiāng)村司法等主體多層級、全方位介入到農民婚戀家庭私人領域,對婚戀觀念和行為加強引導和教育,不斷完善婦女家庭工作等正式、非正式制度體系建設。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其一,以就地化和自治化為原則,建立婚姻家庭關系調解體系。建立婚姻調解委員會、道德委員會等等,通過婦女工作介入,建立調解檔案,讓村級自治組織及時掌握農村婚戀狀況。充分發(fā)掘村民自治組織中婦女主任的關鍵作用,設置小組婦女主任制度,賦予婦女主任調解婚姻家庭關系的職能,使婦女小組長等特殊身份婦女配合婦女主任的工作從事更加細致瑣碎的婚姻家庭關系調解任務,以達到“自我治理”的效果。
其二,明確將高價彩禮、高額消費以及婚姻中的各種不良攀比現象納入基層社會治理范圍。通過政策宣傳、婦女工作等加強村落社會關于婚戀消費方面的輿論宣傳引導,倡導從簡及傳統(tǒng)的婚俗禮儀,堅決反對大操大辦,對一些模范婚姻案例進行宣傳,尤其對一些以結婚作為斂財手段的典型陋俗以及一些騙婚等新問題需要旗幟鮮明的予以打擊,由此避免婚戀不斷向物質化、貨幣化方向發(fā)展。
其三,縣、鄉(xiāng)、村基層政府應當加強文化下鄉(xiāng),文化下鄉(xiāng)活動應當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在農民工返鄉(xiāng)時間大力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活動的節(jié)目內容應當包含移風易俗、和美家庭等,充分發(fā)揮村一級的紅白理事會、老人協會、婦女委員會以及道德委員會等等的宣傳引導作用,引導農村婚戀文明新風尚,實現農民家庭婚戀生活往良性有序方向發(fā)展。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