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多地少,農業直接關系到吃飯問題,歷來是各個朝代穩定與否的頭等大事。“民以食為天”、“人命關天”習慣性的流傳至今。千百年人民群眾因糧食短缺餓殍遍地、流離失所、背井離鄉、賣兒賣女的悲慘延續到解放前。毛主席博古通今,熟讀馬恩列斯論著,深知幾千年的小農經濟背離農民追求幸福的根本夙愿,土地改革無地農民分得渴望已久的土地,“耕者有其田”。但分田單干不適宜中國的國情。1962年上演的《槐樹莊》電影,活靈活現的反映了農民分得了土地后,遇到不能克服的困難又賣了地。
一,絕無僅有的歷史性跨越
新中國成立,領袖心系人民群眾千百年無法排除的生存危機,殫精竭慮沖破多重阻力,創造性破私立公掀起全國農業合作化高潮,大辦“人民公社”。1955年9月開始,毛主席主持編輯《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寫了104篇按語,彰顯人民群眾中蘊藏的社會主義積極性,指導全國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引導農民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該書是解決悠關農民命運大事調查研究的里程碑。
領袖展望未來、深思熟慮,多次強調“農業以糧為綱”,闡述“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親自領導制定了農業八字憲法,指明“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全民動員艱苦奮斗修建了8.6萬多座大小水庫,按現在價格體系計算工程量達240萬億。號召全國“農業學大寨”,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全世界都知道新中國以占世界7%土地,養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樹立了解決貧農與農業矛盾的樣板。
毛主席針對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困局,難點是國土地面積大,但適宜農業的地塊不多。僅東北、華北、珠江三角洲有少量平原,四川盆地、關中八百里平川有一點平坦的土地適宜農業生產。領袖縱橫捭闔搏擊世界政局,取得國際形勢緩和,迅速引進化纖項目實現了全民族穿衣工業化的供給需求,騰出10多億畝棉田地,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吃飯穿衣的爭地矛盾。
深感千載難逢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被走回頭路高人拋棄。痛惜“三打五除二”成了和解放一樣,寫了《這是歷史性的彌天謊言—糧食問題是分田單干解決的嗎?》,2009年4月28日發到網上。兩個“30年不變”同歷史上改朝換代初期相似,束縛了人口增減變化土地未能隨之更變,阻礙了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效能發揮、發展。很多土地撂荒是弊端的最明顯表現。
二,現在有關農業現狀的數據
國家正規渠道公開發布的數據,應該說是衡量、分析、解決問題的可靠依據。但在特殊情況下就是許多局內人也難以判斷真偽程度,局外人就更“一籌莫展”了。糧食不是能長期存儲的金銀,按人口數量和糧食數量的對應關系,約略可見真諦。
新華社2015年12月9日報道:“國家統計局8日公布的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2143.5萬噸,比2014年增加1440.8萬噸,增長2.4%,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62143.5萬噸/人口數量,人均是多少?總不都是魯智深的飯量吧?
“2015年我國糧食進口1.2477億噸,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同比增加了24.2%” 。“糧食總產量為12428.7億斤(約62143.5萬噸),進口量占到了糧食產量的20.1%”,占五分之一多。“進口量為出口量的70倍 ”。“大豆進口量最高,高達8169萬噸,同比增加14.4% ”。“農業部長韓長賦的解釋是,國外糧食比我們便宜很大一塊”。(蔣高明《關于糧食問題,為啥不讓說出真相》紅歌會網2016年6月15日)。“真相”到底是什么?不會同購進美歐的大飛機一樣,機票甚至打兩折三折了還照樣買進。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人口數量,14.12億人(14120萬)(注1)。
2021年12月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1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13657億斤,增加0.2%,比上年增加267億斤,增長2%。全國糧食產量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其中秋糧產量10178億斤,比上年增加191億斤,增長1.9%。
今年2月初網上“三農”專家李昌平文述:“去年(2021年)凈進口大豆8073萬噸、糧食14262萬噸、豬肉439.22萬噸、食用植物油983萬噸等等”。這樣大的進口量,相當于8億畝耕地的生產量。可見我國農業極為危險,一旦被卡脖子那將是什么局面?
1.3萬億斤/14.12億人,每人平均毛糧920.68斤,口糧需求綽綽有余,何來上億噸多的谷物進口理由?許多關心國家和人民安危的志士直言,我國糧食自給率目前只有70%,從哪里能搞清真正的緣由?1.3萬億斤是不是賬面上的數字?
中國可耕地多年說18億畝是雷打不動的紅線,最近報道農業方面的普查是19.179億畝。相關資料透露美國56億畝。2021年國家統計局公布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7632千公頃(176447萬畝即17.645億畝),比上年增加1295萬畝(注2)。
7月15日央視報道2022年全國夏糧產量14739萬噸,比2021年增加143.4萬噸,同比增長1%。國家統計局7月14日公布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夏糧播種面積26530千公頃(3.98億畝),比2021年增加92.1公頃,增加0.3%。(注3)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糧食總產量數據前后比對:
2015年12月8日公布,2015年糧食總產量為62143.5萬噸(約為12428.7億斤)。
2021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13657億斤。全國糧食產量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其中秋糧產量10178億斤,比上年增加191億斤。7年含有2015年。
2022年7月15日報道2022年全國夏糧產量14739萬噸。比2021年增加143.4萬噸,“比”說明無遺漏。
2015年糧食總產量為62143.5萬噸(約為12428.7億斤)—(減去)2022年夏糧14739萬噸=47404噸。
2021年秋糧產量10178億斤,約5億噸。糧食播種面積在明處擺著,夏秋糧差異怎么那么大?
三,目前糧食自給率如何判斷只有70%?
中國缺糧有多嚴重?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自給率還在90%上下。短短20幾年糧食自給率就下降到了70%左右,巨大的進口量為證據。主要由農業私有化造成。分田單干重返解放前的一家一戶小農生產,集體化的農田規模和水利系統、農資配套供應不復存在。糧食價格和生產成本剪刀差不斷拉大,農民收入實質性降低。種地收入維持不了最低標準的生活,不得不出外打工維系日常開銷。6億人月收入千元內的多為農民。
加入世貿組織,放開了對農業保護。精耕細作與國外的大面積機械化生產截然不同;反復放寬進口渠道,國外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中國農業雪上加霜。我國有2、3億農戶,平均每戶耕地不足7、8畝,這種分散化的生產方式整體水平提高遇到了因人設事的制度性困擾。糧食產量雖在增長,但生產成本提高遠遠超過了產量、價格的上漲。
其次,過度的城市化和畸形的土地財政消耗了大量的優質耕地。雖然有大數據卻無法給出一個完善的數據,證明土地增減的具體清晰的驚人變化。
又其次,鋪張浪費陋習泛濫成災,餐桌浪費驚人。
解決毀棄農業集體化產生的農民、農村、農業“三農”難題,治本目前似無可能。關心中國的美國著名作家韓丁在其《深翻》書序言中闡明:“如果這些地區不重新組織起來,如果他們不以各種形式重新學會如何在一起工作,那么他們的問題就會變得更糟,兩極分化只會加劇,經濟蕭條只會加深。像面條一樣的細長農田,不可能發展,只有死路一條”。
唯有在治標之策上較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價格,把第一二三產業超限的價格剪刀差縮小到適當程度,貫徹為人民服務政策方能“柳暗花明”。其它一切這政策那辦法,40多年實踐給出的答案不及格。打工一天工資多少?種一畝地呢?誰還有專心務農的心理因素?
注1,“2021年5月11日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構成全國人口年齡在全國人口中,0—14歲25383938人,占17人.95%;15—894376020人59歲,占63.35%;60歲以上人口264018766人,占18人,其中65歲以上人口190635280人,占13%.50%”。(0—15歲人口268707162人,16—59歲人口879052796人)
注2,其中谷物播種面積100177千公頃(150266萬畝),比2020年增加2013公頃(3320萬畝),增長2.3%。單位面積產量,2021年全國糧食面積產量5805公斤/公頃(387公斤/畝),比2020年增加71.5公斤/公頃(4.8公斤/畝),增長1.2%。其中谷物單位面積產量6316公斤/公頃(421公斤/畝),比2020年增加20.8公斤/公頃。
注3,其中小麥播種面積22962公頃,比2021年增加50.8千公頃,增長0.2%。全國夏糧單位面積產量5555.6/公頃,比2021年增加34.9公斤,增長0.6%。其中小麥單位面積產量5912公斤/公頃,比2021年增加43.03公斤/公頃,增長0.07%。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