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肖志夫 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2022年12月12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202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730.6億斤,比上年增加73.6億斤,增長0.5%,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這真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無論是遭遇幾十年一遇的大澇還是大旱,都能保持增長,年年大豐收,堪稱“中國奇跡”。毫無疑問,對于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戰略規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作為糧食生產主體的農民,他們是否增產增收呢?如何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保持我國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良好勢頭?……帶著這些問題,筆者來到湘潭縣青山橋鎮青山橋村實地調查,并與村黨支部書記唐齊輝和部分村民舉行了座談。
★一張賬單幾多辛酸
筆者走訪了農民彭新明,他今年72歲,老伴71歲,兩兒一女已經成家立業,老兩口單獨生活。他種植了4畝水稻、2畝油菜、5分地蔬菜,養殖了7分水面的魚;老伴患糖尿病,喂點雞鴨,料理家務,生活過得馬馬虎虎。
我和他算起了2022年收支明細賬。
一、全年純收入8634元。其中:
1、種水稻純收入1250元,平均每畝313元。
4畝地,一季稻,收獲5500斤稻谷,當地收購價118元/100斤,收入6490元。
種糧直補:175元× 4畝=700元。
生產成本:1485元/畝×4畝=5940元。其中每畝種子120元、犁田170元、農藥150元、收割150元、化肥135元(尿素20斤、復合肥50斤)、抽水10元、人工750元(5日× 150元)。
2、種油菜純收入1160元,平均每畝580元。
2畝地,收獲油菜籽500斤,出油率0.36,產油180斤,出售價格12元/斤,收入2160元。
生產成本1000元,其中人工900元(6日×150元),化肥100元(50斤×2元)。
3、種蔬菜純收入500元。
5分地,自給為主,部分出售。
4、養魚虧損300元。
水面7分,收入500元,魚苗成本800元,管理不善,制氧不及時,死了一批魚,重的草魚達12斤一條,心疼!
5、打零工純收入約3000元。
6、新農保3024元。
每人每月126元×12月×2人
二、全年共計開支14750元
1、基本生活費用7440元
每月生活費約500元,手機費加電費120元。
2、隨禮3310元(兒女分擔)
3、生病約4000元(兒女分擔)
夫婦各住院2次,每次報銷后自費1000元左右。
總的收支缺口為6116元。彭新明告訴我,他的家境在當地還算好的,大致屬于中上水平。但是他們兩老一年從頭忙到尾也只能勉強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所幸兒女們的經濟狀況還不錯,給予不少支持,否則,還得負債,如果光靠種糧,那斷然是養活不了自己。
據了解,我國自2009年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以來,給60歲以上的農民按月發放基礎養老金已經從55元上漲至現在的126元,增長了1.3倍。但是,湘潭市2022年社保三擋約為每人每月1500元,是“新農保”的11.9倍,城鄉差距仍然巨大。同時,湘潭縣近10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每人每月150元增加到了460元,是“新農保”的3.7倍。
★是誰侵吞了農民的“奶酪”?
調查中,筆者發現農民們對農資價格上漲幅度大抱怨比較強烈,于是我列出了一個清單:
與2021年相比,2022年尿素每袋(80斤)150元,上漲60元,漲幅67%;復合肥每袋(50斤)95元,上漲40元,漲幅73%;農藥每畝150元,上漲30元,漲幅25%;種子(中等質量)每斤45元,下跌5元,跌幅10%;政府收購糧價為每100斤129元,上漲1元,漲幅0.8%。而且必須自己送到60公里外的易俗河白云糧站,需要運費、裝卸費、管理費等開支,所以當地農民寧愿就地以118元低價賣給糧販子。
筆者計算出農資價格上漲對糧食生產成本的影響:
化肥每畝增加成本96元(尿素40元×67%+復合肥95元×73%);
農藥每畝增加成本30元;
種子每畝節省成本12元(120元×10%);
總成本增加:每畝114元(96+30-12)×4畝=456元,占實際成本開支的7.7%。
因為農資價格上漲,平均每畝從農民口袋掏走114元,大約相當于無償挑走一擔稻谷。換句話說,與2021年相比,在同等收成的情況下,農民的收入不升反降,農資漲價增加的開支就是農民口袋減少的收入。
同時,從彭新明這份賬單可以看出,種植油菜、蔬菜等經濟作物的經濟效益明顯高于種水稻,這也是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原因,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
★讓農民“種糧賺錢”是硬道理
當前農村人口的基本狀況是老人和小孩“留守”,青壯年人基本外出打工了。而老人的主要任務是帶小孩,沒有太多精力種地,加上無利可圖,更不想種地,有些在外打工的兒女堅決不讓老人種地受累,他們說:“我打一天工就夠你吃半年。”
怎樣才能調動種糧積極性?就是要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指示——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習總書記的指示鮮明地指出了糧食生產與農民收益的根本利害關系,要確保穩產增產,就必須讓農民種糧賺錢,增產增收,否則都是瞎掰。
如何“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呢?最根本的是抓住兩點:一方面是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另一方面是控制農資價格。必須建立糧食收購價格與農資銷售價格“聯動機制”,原則上農資價格上漲幅度不得超過糧食收購價格上漲幅度,必須確保種糧具有一定的“利潤空間”。
★種糧補貼必須精準補到“糧食”上
筆者注意到,12日的新聞聯播消息有這樣一句話:2022年先后向“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400億元,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
筆者調查發現,中央實行“糧食直補”的政策是好政策,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但是并沒有達到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的目的,因為直補一直以來都是按照分配的耕地面積領報,種不種都一樣,種多種少都一樣,而且很多地方核定的耕地面積幾十年保持不變,有的早已不是耕地了還在領直補,有的人出嫁了、不在了還在領直補款,而有的新生兒和嫁入的卻沒有享受到,耕地撂荒現象非常普遍,實際耕地面積和耕種面積均呈持續下降趨勢。
如今的農民朋友們整明白了,自己種地,費時費力還賺不到幾個錢,甚至把老本搭進去,還不如不種地,國家給的種糧直補款就成了“純收入”,還可以在麻將桌上放幾炮。
筆者認為,要想真正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除了提高糧食收購價、控制農資銷售價,還必須改變現行的種糧直補辦法,即由按固有耕地面積補貼改為按實際產糧數量補貼,具體操作可以按照實際交售國家的糧食數量計算直補金額,耕地所有者不種糧可以有償轉讓耕地使用權。
改變種糧直補辦法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防止不良經營者鉆政策的空子,大量騙取國家種糧補貼。國家和地方政府為了鼓勵糧食種植規模經營,達到一定指標可以申報項目,領報特殊政策補貼,規模越大補貼越多,于是有些老板看準“商機”,收購大量土地,卻不種植水稻,或者在公路兩旁象征性地種植少量水稻以應付審查驗收,人為造成大量土地撂荒。一旦按照交售糧食數量給予補貼,就可以從根本上杜絕這類坑蒙拐騙行為。
★有序引導種糧集約化經營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為農村農業生產發展指明了方向。
筆者在調查中了解到,青山橋村有一位趙小立種糧大戶,他創辦的立豐家庭農場今年種植水稻面積30多畝,湘蓮60多畝……機械化作業水平比較高,規模效益很明顯,種植水稻的成本明顯低于一般農戶,其中每畝人工只需1個,比彭新明減少4個,按照一個人工150元計算,僅這一項每畝就可以減少成本600元。
青山橋村黨支部書記唐齊輝認為,種糧規模化經營的重點和難點是抓好農村土地流轉政策的落地,做好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鏈的配套服務,確保可持續發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