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我下鄉辦合作社,其實是光桿司令。初下鄉,雖有不少人愿意加入合作社。但我的老種子不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種出來的糧食賣不出價錢,干著干著,不少人覺得前途渺茫,都不愿意干,都處在觀望中。所以,頭一年,我不敢種多的糧食,只種一畝,種著自己吃,反正就當退休后沒事休閑養老。
?
到第二年,我種兩畝多,吃不完,試寄給懂老種子農業的網友們,他們吃后說,你這糧食賣五元,你會賠的沒褲子穿,現在老種子,不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的,成本高,最少賣十元。這叫物有所值,再者,如果價格太低,會有人認為你的老種子有機糧是假的,因為現在假貨才便宜,這叫心理價位。現在的人不是吃不起好糧食,而是買不到真老種子真有機糧。我就照做了,效果真不錯,吃過我糧食的人,都說這才叫老種子真有機。有的還說,他們的孩子吃過我的米飯后,念念冰忘,甚至吃飯時飯米掉在桌上,還撿起來吃掉,寄去的米,掉在地下,趕緊一粒粒拾起來。
?
對此,我的信心大增,決心種十畝以上,但十多畝我是種不完的,就思量誰愿意跟我合作,糧食價格翻倍或兩倍。也就有三兩戶參加。這時候,我已經有老種子品種數種了!每戶一種,按照產量,確定價格。結果第三年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三種糧食大受歡迎,價格也做了調整,不到下年秋收,糧食就售光了。我回來種莊稼投入了不少資金,第三年才初見效益,心里頭就有譜了,到第四年,我就敢組織種二十畝以上了。而且每年銷售都是青黃不接。
現在,合作社本部和社員們種了一百余畝水稻了,還有旱莊稼,二百多畝了,不僅如此,還指導許多鐘情老種子的新農人耕種,應不少新農人的邀請前往“指導”,得到親人一樣的熱情接待。尤其是東北黑龍江,是我一直向往但沒有去過的地方,2019年,哈爾濱雙城區新農人史玉龍從一千多公里驅車到雞公山,把我接去,在那整整呆了二十天,差不多走遍整個黑龍江,東北黑土地濃郁的氣息和東北人的豪爽大方深深刻在我的腦海里!尤其是到甘南造訪退休教師孫國恒,已經晚上十二點了,七十出頭的老師夫婦還在路邊等候迎接我們,我們見面,緊緊擁抱,似久別重逢,盡管時間不早,還是聊到三點。要不是疫情影響,相信我一年要去很多地方。
?
如今,我的隊伍逐漸壯大,社員由當初的兩戶,發展到六七十戶了,他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即,如果覺得老許為人處事可以,你就按我的要求種植,在生產過程中我堅持監督認證,放心的全部收購,讓你賣出好價錢。比如,從湖北恩施弄來的土豆種子,年年供不應求;紅薯是大集體時期的種子,有位北京人說,他吃過全國所有地方的紅薯,都不及我這紅薯味道純正;再比如當地的旱豆角,到八月滿田埂地頭都是,吃不完曬干,全部收購,還有木耳、香菇、銀耳、黑木耳,按照種植味道最佳時節種植,秋、冬季的香菇木耳肉厚,味道鮮美,就要這時候生長出來的;梅干菜、苦瓜干、筍干、干香椿、扁豆、槐花等,都采下來,這都是時令菜曬干的,城里上班族來不及買菜可做應急用。
?
當然,我種的主糧是水稻,但種水稻也是有學問的,中國水稻品種幾萬種,哪種好吃,哪種產量高味道好,你不種就不知道,光聽人說是不行的。比如桂潮,大家懷念說這種稻產量高,84矮63是信陽人的水稻名片,可是,經過種植,味道并不怎么好。有人說信陽的土質,產不出口感好的米,太硬,只能做云南米線,大多稻米都做工業品用,那么,我就開始研究,真的是這樣嗎?在全國尋找了幾十種水稻品種,種植試吃,十年來,最終選出二十多種輪種,現在,保留的品種都是利于睡眠的,改善腸胃的,降脂降壓的,有利產婦產后滋補的,如此等等,其自然品質,我都給它們分了類,介紹,按照自己的所需所求下單。
?
我在種植上,雖然積累了一些經驗,但還不夠,因為社員多了,管理難度也大了,于是我就想起了我的老父親,他當年當了三十多年的生產隊長,人們熱情稱呼他老隊長。他當年領導的生產隊,搞的很好,修了不少水利,種植了不少板栗樹,除農戶自己喂豬以外,不殺年豬的戶想吃豬肉,生產隊里有飼養員,就集體喂了豬,過年殺豬分豬肉。除此,八月十五中秋節,搞團圓會,隊里男女老少都集中起來吃大餐,殺豬宰羊撈池塘里的魚,磨起豆腐,熱火朝天,男女老少歡天喜地的場面至今難忘。過年的時候隊里分豬肉,分年魚等等農家特產。一年到頭,生產隊里總在分東西。
?
我的老父親沒有讀過書,只是解放后在掃盲班識得幾個字,解放時十七歲,就在成立人民公社后當起了生產隊長。除組織好糧食種植以外,為了改善生產隊條件,建起豆腐房,自己磨豆腐;買了理發工具,互相理發;隊里快成了萬事不求人了。到老人家去世,跟他同年的八十多歲老人還行跪禮,他們說,我老爸是個大善人,整個村里救命恩人,說我老爸思想右,不怎么看上面臉色做事,總是慢半拍,結果證明是對的,我很佩服我老爸,因為當年信陽浮夸風事件,隊里老人說,他想法瞞了產,使生產隊挨餓的人比人家少多了。
?
其實,那個時候的生產隊長是個吃虧的活,起的比公雞早,干的比驢子累,分配不比別人多一分錢。生產隊的活計樣樣想在前,走在前,干在前,比如上班敲鈴,就得比人家吃飯早,勞動力集中后,合理分工,然后第一個下地,天陰下雨開會不計工分,要使年終社員分配現金比別的生產隊高,能得更多實惠,就得想辦法發動群眾;而家庭鄰里,婆媳,夫婦鬧矛盾,他們更是裁判,尤其是講科學種田,政治思想教育,他們都要先學一步,學好一點。
?
現在回顧當年的歷史,我們會發現,大集體時期的生產隊長,是中國農業歷史上不曾有過的建制。生產隊長的角色,千人吃飯,主持一人,生產隊長就是主持人,就是這個小集體的一家之長,即負責生產隊的發展規劃,又似排頭兵沖鋒在前,即要組織,又要領導,即當帥,又當將,大大小小事情無所不包,在協調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的利益問題上,是不可替代的紐帶與橋梁。這些生產隊長,文化不高,甚至沒有讀過一天書,但是他們的思想境界和行為,無不充分體現出前所未有的集體主義、無私的奉獻、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無處不在弘揚著火紅年代偉大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以,那個年代,中國的農民在他們的帶領下,奮不顧身,戰天斗地,使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的農業呈現出欣欣向榮,蒸蒸日上,日新月異的景象,為今天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堅定的思想基礎。
?
作為我今天所創辦合作社,一直想為當地致富提供優越條件,使當地農產品暢銷,但是,比起當年的生產隊長,百事通,樣樣通,其組織能力,指揮能力,創新能力,是望塵莫及的。可惜的是,雖然幾千年都是單干,但在那個時代能夠組織起來,而今天我覺得似乎不可能。因為無能為力,我惋惜,幾千年來都是單干過來的,但在解放后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到1980年的徹底解體,只能在思想深處留下歷史的回憶。而本人覺得,那個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積累的寶貴經驗仍然是今天鄉村振興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所以,本人下鄉十年來,遇到的情況和問題,總在向當年的生產隊長請教,那種各干各的,一盤散沙,如何振興,如何騰飛,一直似乎沒有解。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