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中國農村老齡化,解決中國目前出現的“未富先老”問題,存在兩條路線或者方案,一條路線是依托村莊建立低成本的互助養老,另外一條路線是在城鄉養老保險并軌基礎上,進一步與城市職工養老保險并軌。目前階段看,農村養老保險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并軌不具備基本條件。應對農村老齡化的有效辦法是大力發展依托村莊的村社互助養老。作為問題,農村老齡化有兩個完全不同的層次,即身體健康的低齡老年人和生活無法自理的高齡老年人對養老需求是完全不同的。村社養老具有很多獨特優勢,從積極老齡化觀點看,身體健康的低齡老年人是寶貴的社會資源而非負擔。應對農村老齡化的主要辦法是通過國家資源下鄉將老年人組織起來,在村莊開展不同層次的互助養老。村社養老不僅是應對目前“未富先老”的重要選擇,而且因為在村莊中容易建立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和諧的關系,可以成為未來時期養老的重要選擇。
一、引論
隨著老齡社會的提前到來,中國進入未富先老的階段。如何應對老齡化,成為考驗中國智慧的重大挑戰。
未富先老的問題有兩個層面:一是老年人照料問題。在當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家庭小型化,子女往往不再與父母同住,尤其是農村出現了數量極為龐大的留守老年人群體。因為子女已經進城,留守農村老年人很難再獲得子女的日常照料,年齡大了生活不能自理,養老就成為問題,甚至出現有老年人去世多日仍未被發現的案例。傳統中國主要依靠家庭養老,目前階段家庭養老功能顯著下降,如何應對家庭養老功能下降所帶來的問題,是當前中國尤其是中國農村必須要盡快解決的問題。二是人口老齡化造成就業人口占比下降,工作人群不僅要通過繳納養老保險來養活退休人員,而且要承擔撫育子女的沉重義務。工作人群收入減少,壓力增加,社會財富更多用于消費而更少用作創新資源,社會活力因此降低,社會變得缺少競爭力。這正是歐洲與日本存在的老齡社會弊病。
當前中國未富先老主要問題仍在第一個層面,相對來講第二個層面的問題還只是潛在可能,尤其對于中國農村來講,目前還不存在這方面問題,原因是當前中國基本養老保險雖然覆蓋面廣,卻只保基本,保障水平是很低的,反過來倒是,農村父母往往在年老之后仍然幫子女帶孩子,也往往仍然從事農業生產,至少在當前中國農村還不存在日歐等發達國家因沉重養老負擔所致社會活力的不足。
中國應對農村老齡化有兩種差異很大甚至截然對立的思路:一種思路就是在當前廣覆蓋、保基本、低水平基礎上完善。這種思路強調通過完善農業、農村本身具有的保障功能,發展互助養老,建立以家庭養老為主體、互助養老為補充、國家給予一定支持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另外一種思路是在城鄉居民養老保障并軌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城鄉居民養老保障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障并軌,通俗地說就是給農民發退休金。國有農場改革時,普遍建立了國有農場職工退休金制度,規定超過60歲的國有農場職工就要退出租賃的國有農場土地,享受退休金。國有農場職工總數不是很多,但在黑龍江省這些國有農場比較集中的省區,農場職工退休拿退休金,對地方社保基金構成很大壓力。
農民是否應當退休及是否應當拿退休金,這個問題可以討論。不過,退休金顯然不是憑空就可以拿的。農民的退休金要靠之前長時期繳納社會保障基金,社保基金來自三個部分:一是個人繳納,二是集體或單位繳納,三是國家補貼。當前農村集體沒有收入,也就只有兩個渠道,即農民個人繳納和國家補貼。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國家拿出很多錢來補貼農民有難度。目前基本養老保險是國家出錢,卻顯然無力擴大,而從農民來講,農民都有很強的獲得當期收入的傾向,很少有農民愿意為未來養老繳納養老保險。目前全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絕大多數農戶都只是繳納了個人最低部分。進城農民工可以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障,農民工繳一部分,企業和國家繳一部分。這項養老保險帶有一定強制性,有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有2.86億農民工,其中只有6202萬人參加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不到22%”,農民實際上有強烈的將所繳納養老保險留作當期工資收入傾向。靈活就業人群參加到職工養老保險的積極性也不高。目前全國靈活就業參加職工養老保險的比例應當不超過10%。
如果農民參加職工養老保險,60歲退休,他們就得退出承包地,當前中國絕大多數耕地都是由60歲及以上農民耕種的。農民要個人繳費及代集體繳費,這是很大一筆資金,農民有沒有這筆錢及他們愿不愿意繳,是很大的問題。當然,最關鍵的是,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有沒有可能通過國家出錢來為所有人建立一個較高水平的社會保障體系。畢竟沒有無緣無故的財富。
因此,應對農村老齡化的農村養老制度(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就有兩種十分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思路:一種是農民不脫離農業與土地,以家庭為主,國家補助,發展互助養老,這是相對保守的思路;另外一種則是將農民社會保障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并軌,建立讓農民脫離土地的新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前一種思路,國家只對農民承擔有限的保障責任,后一種思路則要由國家承擔主要保障責任。
既然富裕的日本和歐洲都受困于老齡化,主要是受困于全民參與的高水平養老保障,在未富先老的現階段,中國要建立由國家承擔主要保障責任的高水平農村保障體系,顯然是沒有可能的。
這并不是說國家就不應當對農民社會養老保障負責任。建立廣覆蓋、保基本、低水平的新農保就是國家所負責任之一。國家肯定還要不斷增加對農村基本保障的投入水平。現在的問題是國家到底能投入多少及如何投入才最有效。
二、村社養老的兩個階段
既然中國短期內不可能將居民養老保險與職工養老保險并軌,建立農民退休制度,給農民發退休金,未來一個時期中國應對農村老齡化挑戰的主要對策就要建立在村社養老基礎上,依托土地與村社,借國家財政補助和強有力政策支持和制度設計,建立具有中國特色和優勢的農村社會保障與養老制度。
當前中國仍然有5億多農村居民,有2億多進城農民工。大多數進城農民工并沒有參加城市職工養老保險,也就是說,他們退休之后無法獲得穩定的退休金收入。這也是當前進城農民工和他們家庭普遍保留承包地與宅基地的原因。年輕時進城務工經商,年齡大了回村養老,仍然是當前進城農民工的普遍預期。
在可預期的時間內,農民養老依然要靠家庭,靠土地,靠村社,而很難靠退休金。以村社為基礎的農村養老還將長期存在。
村社養老就是以村社為基地,與土地結合起來,依托村莊熟人社會資源,內靠村社集體組織,外靠國家政策支持應對農村老齡化。如果國家支持得力,制度措施得當,各方面積極性都能調動起來,就有可能建立起一個雖然資源投入不多、效果卻相當良好的村社養老實踐范例。在當前階段,國家財政能力有限,農村養老資金投入水平有限,村社養老只能用有限資源來實現養老效用最大化。憑借村社養老優勢,將村莊建設為中國應對老齡化的主陣地,可以助推中國高速現代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保障。
因為國家財政資源有限,無法為農民提供高水平的社會保障,未來一個時期的養老只能建立在不脫離土地和熟人關系的村社基礎上,這樣一種村社養老只是初級階段的應對老齡化的辦法,某種意義上是無奈之舉,被迫為之。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成長,到2035年現代化基本實現,國家有了建立統一社會保障的財政能力,應對農村老齡化有了更多選擇,這個時候,村社養老仍然有其獨特優勢,因為村社提供了穩定的地緣聯系,農村與自然親近,家鄉是鄉愁也是宗教,落葉歸根與入土為安都使得村社養老具有相對于其他方式養老的顯著優勢。這個時候,村社養老就進入高級階段,就不是無奈之舉,而變成各種可供選擇方案中的重要選項。
本文重點討論初級階段的村社養老,即如何在國家財政投入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建立一個可以積極應對農村老齡化的村社養老機制。
三、農村老齡化的兩個層次
與不同應對
接下來討論初級階段的村社養老,分為三個部分來討論,即農村老齡化的層次、應對農村老齡化的主要資源和應對農村老齡化的主要措施。本節討論農村老齡化的兩個不同層次及差異化應對。
按退休的概念,當前中國60歲就應當退休了,婦女退休年齡甚至是55歲。老齡化也是按60歲以上人口占比來定義的。不過,從農民來講,農民一般是沒有退休概念的,他們參加農業生產的時間往往會超過60歲。具體地,根據身體健康狀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的老年人:一是身體健康且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一般年齡在60—70歲;二是喪失勞動能力但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70—80歲;三是80歲以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以上年齡只能是大概,因為不同人的身體狀況不一樣。農村80多歲仍然從事農業生產和庭院勞動的仍有人在,在70歲就已失能半失能的也不少見。
對于具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來講,與土地結合起來,不僅是要從土地上獲得收入,而且是要通過生產證明自己仍然是社會主力人群,是可以為家庭做貢獻的人。這個群體年齡上是老年人,心態卻仍然年輕,他們不服老。勞動是他們的必須,是體現他們價值和社會地位的重要方面。正因為有勞動能力,他們仍然有強大進攻心,有夢想,要想方設法為子女減輕負擔,做家庭和社會中都有用的人。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且不存在缺吃少穿的問題,他們的生活也很愜意。
當前農村,農業生產基本機械化了,農業社會化服務也很健全,很少再有農業生產環節需要重體力勞動。目前農村已經消滅絕對貧困,農民與土地結合起來,可以獲得大量自給自足的生活照料。個人積蓄、國家發的基本養老金、子女給的贍養費以及農業生產所得,使得農村老年人普遍收大于支,不缺錢花。消費水平不高,生活質量不低。60多歲了,一般父母已去世,子女已成家立業,沒有什么家庭負擔,自己吃飽喝足玩好就行,所以是農村“負擔不重的人”,也是他們人生“第二春”。這些老年人在農閑時間有大量余暇,對農村文化生活十分渴求,是農村文化社會活動積極分子。
因此,農村具有生產能力至少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并非社會負擔,而是社會的財富,他們有大量空閑時間,追求更好的文化生活。農業生產為這些年輕健康老年人提供了生產獲利機會,找到了釋放生命能量的場所,從農業生產中找到了時間節奏,通過生產真正介入到主流社會。除此之外,他們還需要有更多豐富的文化社會活動,需要更加高級的精神生活,以及需要通過活動來參與社會建構,證明個體價值。這個意義上講,有生活生產能力的老年人,他們需要的是有意義的老年生活,是高級的需求。
當前農村最引人關注、問題最大也最需要解決、應對農村老齡化最棘手的,就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高齡老年人的照料問題。在城市化背景下,農村家庭年輕子女進城了,年老父母留村,一旦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他們的生活質量就會大幅度下降。跟著子女進城,短期尚能忍受,長期就成拖累。留守農村,吃喝拉撒都成問題。子女回來照看,影響工作,年老父母認為自己是累贅,為了不拖累子女,就可能一死了之。
雖然農村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只是極少數,極少數老年人的悲慘生活卻給村莊以巨大負面影響。有老年人在家去世卻無人知道,讓老人們對未來憂心忡忡。所以農村老年人常講,活就好好活,死就痛快死。千萬不要生病癱瘓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生命最后一點尊嚴沒有了。
對于農村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來講,如何讓他們能保持底線的生活,保留基本尊嚴,是個大問題。
也就是說,應對農村老齡化其實是有兩個完全不同的層次:一個層次是對于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農村老年人,應對老年化主要是讓他們仍然可以通過適度勞動留在社會主流人群中。讓他們與土地結合起來,適當參加農業生產,種蔬菜水果,以及種花種草等等。這個層次老年人需要更多文化生活社會活動,精神充盈,不僅老有所樂,而且老有所為。另一個層次是對于失能老年人,他們需要獲得基本照料,保持生命最后尊嚴。
四、村社養老的優勢與資源
將農村老年人分為身體健康的低齡老年人和體弱的高齡老年人,這兩類老年人就可以建立很重要的聯系。一方面,所有低齡老年人都會逐步變成高齡;一方面,低齡老年人是村莊最大的資源,村莊真正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齡老年人是很少的,身體健康的低齡老年人卻很多,只要每個低齡老年人花并不多的時間來照料高齡老年人,高齡老年人的照料就不是問題。通過照料高齡老年人,低齡老年人做了善事,精神上受到鼓勵,且可以通過“時間銀行”獲得將來高齡被照顧的憑借。也可以通過低償服務讓低齡老年人照顧高齡老年人。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設計制度和投入一定的國家資源,同時滿足村社兩個群體老年人所需。
村社養老具有很多獨特的優勢,大致說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是建立在村社地緣基礎上。每家每戶都有耕地,有宅基地,有自己的住房,親朋鄰里熟人社會,祖祖輩輩就住村莊,年齡大了,落葉歸根,將來百年也可以入土為安。從村莊走出去的都是鄉賢,也就是村莊建設所可以利用的力量。
第二點是可以與土地結合起來。無論是種糧食,種瓜種菜,還是養殖或在土地上撈魚摸蝦,都是可以獲得收入產生意義感的勞動,這與無事可做是不同的。年齡大了也可以生產,也按節氣進行農作,展開生產與生活的畫卷。
第三是與自然親近。空氣清新,星空浩瀚,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第四是熟人社會,強關系,為各種養老制度的運行提供了潤滑劑。
第五是有健全的基層組織,國家可以通過基層組織輸入公共服務資源。
如上節所說,農村老年人實際上有兩個完全不同的部分,一是身體健康的低齡老年人,一是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齡老年人。前者不是問題也不是社會的負擔,而是村莊最重要的資源,他們住在自己家中繼續從事農業生產,余暇時間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在積極老齡化過程中,對老年人個體的內在主體地位和作用“給予足夠的激活、塑造、引導與開發”非常重要。需要照料的高齡老年人可以住在自己家中,由子女來照料或通過村莊低齡老年人互助形式來照料。也正因為有兩類性質完全不同的老年人,村社養老應對農村老齡化就有兩類不同卻密切關聯的措施。
五、應對農村老齡化的
兩類措施
應對農村老齡化的主要陣地在村莊,主要措施是將農村老年人組織起來,以農村老年人組織為平臺,國家輸入資源,社會給予幫助,聚合各方面力量,完全可能低成本有效率地應對好農村老齡化問題。
如前已述,當前農村有兩類不同的老年人群體,他們有著完全不同的養老需求,也就應當有兩類不同的措施和辦法。
身體健康的低齡老年人,他們的養老需求是老有所樂和老有所為,有人生“第二春”的自我實現需求。具體地,這些低齡老年人遲遲不愿退出生產領域,希望仍然能有所勞動,有所作為。所謂“老有所為”,就是低齡老年人認為自己不老,還有很多余光余熱可以發揮,他們要通過承擔責任來體現自己的價值,證明自己有用,而不只是一個消耗資源的閑人。
能與土地結合起來,參與農業生產,至少要在房前屋后搞點庭院經濟,不僅保證自己的蔬菜供給,而且能為進城子女提供新鮮、綠色食品。這是農村身體健康老年人的基本訴求。
村莊有很多家庭經濟條件不錯的低齡老年人,也就是前面講到過的“負擔不重的人”,他們有錢有閑,身體又好,以往有過當干部的經歷和在外見過世面,子女在城市工作好收入高,他們就尤其愿意在村莊有所作為。
還有一些低齡老年人家庭條件不是特別好,他們往往還要到當地勞動力市場上打點零工以補貼家用,村莊一些報酬很低的工作他們也愿意干。做一天小工,即使三五十元,也有很多低齡老年人爭著來做。
老有所樂,就是要讓老年人的閑暇時間變得有價值,有意義,生活充實,心情愉悅。
老有所樂,較為通常的狀態是不讓閑暇變得無聊,也不是將閑暇用在感官刺激上面,靠黃賭毒、刷抖音等獲得快感,而是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共同參加活動,形成彼此欣賞。老有所樂的高級狀態則是增加對生命本身的體驗,比如通過寫詩來深刻體驗詩意人生,通過積極的文化活動提升精神生活的品質,讓精神變得豐盈。
身體健康的低齡老年人不是農村養老的負擔而是農村養老乃至發展中最重要的資源。將這些低齡老年人動員組織起來,將極大程度改變村莊治理的面貌。
將低齡老年人組織起來的辦法之一是成立老年人協會,建老年人活動中心,國家和集體(當然也可以是鄉賢)每年提供一定資金支持老年人開展各種文化活動,以此為基礎將老年人組織起來。
從全國建老年人協會的情況看,文化活動進入方便,成本低,持續性強,對農村老年人具有極高動員性。筆者在湖北洪湖和沙洋建4個老年人協會已順利運行20年時間,每年每村僅投入1萬元左右,卻惠及了4個村的所有老年人。老有所樂,時間過得快了,生活就變得充實。
老年人協會不僅開展文化活動,而且因為是老年人自己的組織,他們相互關心,彼此照顧。如果將部分國家資源通過老年人協會分配給老年人,老年人協會就可以獲得更強主體性,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從筆者主持4個老年人協會20年經驗來看,村莊有大量老年人資源,發揮其積極分子,不要一分錢就全身心投入到老年人協會的工作中,甚至關心村莊每一個老年人生老病死。這里的生是指生日的意思。
將農村老年人組織起來,讓他們的閑暇變得有意義,生活更有質量,這一點不難。問題是,地方政府一般不關心老年人文化生活,認為創造不了GDP。實際上,經濟發展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人,讓老年人時間變得有意義,花錢很少,福利極高,因此應當是未來時期農村工作的重點。
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高齡老年人的養老,重點則是家庭養老功能衰退情況下讓高齡老年人生活得到照料,生命基本尊嚴得到保障。
喪失生活自理能力老年人養老有四種情形:一是依靠子女養老,這將在未來很長時間仍然是中國農村養老的主流模式;二是家庭養老,即仍然居家,通過社區提供一定的護理、送餐服務;三是在村莊內的機構養老;四是到村莊以外的機構養老。
真正到村莊以外機構養老,一是成本比較高,二是脫離村莊這個熟人社會,喪失生活自理能力老年人的處境就不可能好,某種意義上就相當于“等死”。離開村莊這個熟人社會,到外面機構孤苦伶仃“等死”,還要花很多錢,當然不是好辦法。
子女養老以外的另外兩種都可以與村莊養老結合起來。如果以村莊為基礎,組織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同時建設集中養老服務中心,為缺少居家養老條件老年人提供集中養老服務,主要是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照料與護理,當可以較好地應對農村高齡老年人的養老問題。
可以設想,由國家建村社養老服務中心,由老年人協會管理,民辦公助。這個民辦就是由村老年人協會這個民間自治組織來辦。
村社養老服務中心可以為高齡老年人做兩件事情:一是為居家養老老年人提供基本養老服務,比如送餐服務;二是為缺乏居家養老能力的高齡老年人提供集中供養,類似村社敬老院。
真正集中供養的老年人肯定不多,卻有很多重要工作要做,比如誰來護理、護理質量、護理費用,以及安全責任如何分擔。
村社養老不是商業性質的,而是互助性質的,是基于熟人與信任,而非基于市場與契約,因此,村莊養老制度成本可以很低,可以將安全風險與安全成本降到最低限度,真正做到風險自擔(恰如在自家出現安全問題責任由自己承擔一樣)。
無論是居家養老的送餐服務,還是集中養老的護理投入,都存在由誰來負擔成本的問題。既然強調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均等化,國家就有責任為村社提供基本的養老設施,甚至可以投入部分資源與經費。國家卻不可能大包大攬,也沒有大包大攬的實力。因此,子女得承擔部分家庭養老責任。子女無法在家照料父母,就必須要負擔一部分費用。老年人自己可以承擔一部分,還有雖然不多卻也有的基本養老保險等等。當然,如果需要村社養老的高齡老年人在之前幾年承擔過照料高齡老年人的義務,這些義務就可以計入“時間銀行”,現在支取出來以獲得其他人照料。
如果國家能建設基本養老設施,村社養老支出無非就是日常水電費生活費的支出和人工成本。水電費生活費不會很高,養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對人工要求比較多。在村社范圍低齡老年人是很多的,可以通過制度設計,讓低齡老年人愿意投入到村社養老事業中來,具體調動低齡老年人的辦法可以有三種,分別是:
志愿服務。即村莊有大量有錢有閑的老年人,他們愿意無償為其他人服務,從而實現或證明自己的價值。尤其是組織低齡老年人進行文化活動,這些“負擔不重的人”有很高的參與積極性。豐富而深刻的村莊文化活動本身就可以調動村莊積極分子,形成志愿活動。
低償服務。村莊有大量有閑低齡老年人,只需要支付很低報酬,他們就可以加入到村社養老服務中來。如果是通過市場化的渠道來雇養老服務員,一個月5000元可能沒有人愿去應聘。村社養老可能只用一二千元就可以聘請到大量負責任的服務人員。
時間銀行。村莊低齡老年人投入到村社養老事業中,可以記為工分,將來生活不能自理時免費接受相應照料。因為村莊是熟人社會,時間銀行運行的制度成本可以很低。
借助村莊內相對豐富的低齡老年人資源,發揮其積極性,依托村社熟人社會關系,國家再給予支持,鄉賢給予鼓勵,村社范圍就可以建立一個成本遠低于商業(市場)養老的以互助為主的村社養老,從而為村莊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有品質的養老服務。
以低齡老年人為主的文化活動的開展,與以高齡老年人為主的生活照料,都依托于村莊內部老年人積極性的調動、組織程度的提高,以及他們對自己未來的負責任。以低齡老年人為主的文化活動為村莊積累下大量社會資本與自己人認同,從而為高齡老年人照料提供了強有力的社會基礎。高齡老人的狀況也調動起村莊所有人的道德激情。一個超過60歲就拿退休金從而成為社會資源消耗者的社會保障制度,與一個60歲后仍然積極投入社會生產,并對自己未來負責的社會保障制度,顯然是完全不同的。中國目前階段只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無力建設一個高水平的依靠國家投資和個人高積蓄(購買社會養老保險)的社會保障制度,卻可能在村社土地上,憑借對村社內部力量的動員,將勞動當作社會獎勵,建立起一個廉價卻水平不低的人性而溫暖的互助養老制度。若如此,中國就可以將村社作為應對未富先老的老齡化挑戰的主陣地。
六、高級階段的村社養老
初級階段村社養老的必要性在于,在未富先老的現階段,無論是國家還是農民都缺少建立基于高水平養老保障基礎上的現代養老的能力,即國家沒有那么多財政投入,農民也有強烈現金收入傾向而不愿為未來養老進行積蓄。通過發展村社互助養老,中國就可能建立以農業為基礎,以村社為基地,以對村社老年人資源的充分動員為手段的廉價卻有效的養老制度,以應對中國未富先老的困境。
這樣一種初級階段的村社養老是與中國特定發展階段有關的,水平不一定很高,卻又是實用的、有效的。
隨著中國經濟不斷成長,現代化基本實現,鄉村振興進入高級階段,中國農村養老制度就有了更大選擇空間。其中村社養老也就有進入高級階段的合理性。
高級階段村社養老的關鍵是,村社養老不僅成本低,而且與大自然親近,可以與土地結合起來,容易建立面對面穩定的熟人關系,可以落葉歸根,百年后入土為安,從而真正將村莊變成鄉愁,變成信念與寄托。
高級階段的鄉村振興,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每個從村莊出去的農民,年輕時可以在城市打拼,年老了還可以回到村莊中來,在村莊養老,過恬靜安逸的老年生活,參與美麗家鄉建設。房前屋后土地的打磨,熟人社會關系的建構,村莊事務的積極參與,讓生活充滿了意義和永恒。
雷吉斯特等人確定了四個與老年人連結性有關的方面,即有某事要做;有關系,如血緣、情愛關系等;與將來有利害關系;有連續性的感覺。并認為連結性提供了一種讓老人生活更有意義、更積極和更有目的的機制。按任杰慧的說法,“這個‘連結性’其實就是一種‘緣’,與家庭、與社會、與未來希望的緣”,“在我們的訪談中,那些老人協會的負責人和骨干分子,表面看起來更年輕更有活力。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老年人充滿著成就感和幸福感”。
建立在未來鄉村振興基礎上的村莊養老,因為村民都可以在村莊建立起穩定的人與人之間和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而在個人有限生命與無限未來之間建立起了緊密聯系。年輕時可以進城去,讓青春激情與城市各種偶然性擦出火花。年齡大了,對城市喧囂已經厭倦,回到寧靜鄉村中,在自己可以把控的范圍進行有意義的探索,讓生活更加充實精神更加充盈,這就是高級階段的村社養老。
在城市,每個人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粒塵埃;在村莊,每個人都是村莊生活的內在組成部分。城市是奮斗的地方,農村則是歸宿,是養心的地方。在村莊重建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世界的和諧,就讓所有中國人找到了鄉村樂土、終極意義。
七、小結
當前階段,中國未富先老帶來了如何應對老齡化的重大挑戰,農村老齡化挑戰首當其沖。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出現了普遍的家庭分離,之前依靠子女養老變得不現實了,農村出現了高齡失能老年人無人照料的悲劇。
當前應對農村老齡化的辦法有限。有人建議給農民發退休金,以讓農民可以在年老時衣食無憂,當然,這個衣食無憂并非子女回來照料失能老年父母,而是失能老年人有了退休金就可以進機構養老。
問題是當前無論是農民還是國家,都無力為未來養老進行積蓄和投入,指望農民將來可以靠退休金讓老年生活有保障,不現實。
因此,幾乎唯一的辦法就是依托村莊,以農業為基礎發展村社互助養老。互助養老的核心之一是將老年人當作社會的生產者,當作資源,而非僅僅當作需要社會供養的消費者。村莊熟人社會和地緣上的穩定關系為互助養老制度的運作提供了最好的潤滑劑。
村社基礎上的互助養老是應對當前中國未富先老困境的辦法,同時又有向更高級階段發展的可能,即借助地緣關系重建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讓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世界和諧,從而讓每個人都可以在村莊自我實現,實現自我的拯救。
本文區分了兩條不同的農村養老路線,認為發展基于村社的農村互助養老是當前中國應對未富先老的不得已選擇,又區分了農村兩種不同性質的養老,即對于健康低齡老年人的養老與高齡失能老年人養老的本質差異,認為可以通過制度設計,變低齡健康老年人為農村養老事業最為重要的資源。村社熟人社會與穩定的地緣關系為互助養老制度提供了潤滑劑,從而可以讓互助養老制度運轉起來。村社養老不僅可以成為應對未富先老的老齡化危機的辦法,而且可以為老年人提供身心歸宿。與此相應的就是村社互助養老有兩個階級,目前村社互助養老只是初級階段,隨著中國現代化的不斷成功,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開展,村社養老將迎來高級階段。那個時候,基于村莊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世界和諧相處的村社養老,將為所有中國人民提供福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