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經濟 > 三農關注

浙江安吉:“赤腳醫生”的消失與重現

朱海洋 · 2022-07-17 · 來源:食物天地人公眾號
收藏( 評論() 字體: / /

  “赤腳醫生”曾為中國農村基層醫療立下汗馬功勞。進入新世紀,隨著村衛生室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這支隊伍被“收編”,繼續發光發熱。但是,“能中會西”的赤腳醫生終會老去,如今他們面臨青黃不接、人才斷檔的尷尬境地。

  面對村醫奇缺難題,浙江安吉在吸取多次教訓后,找到一條充滿了鄉土氣息的“喚子回鄉”之路,將中醫藥文化的“師帶徒”、鄉村全科職業助理培訓合二為一,推出“中醫師承+定向培養”的本土化村醫招錄計劃,為農村醫療衛生保健再續源頭活水。盡管前方遍布荊棘、道阻且長,但至少在上一輩村醫的堅守之后,新一代也望到了曙光。

圖片

“空巢”多年的郎村衛生服務站,

如今成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今年4月光榮退休后,70歲的姚珍妹五味雜陳。辛苦一輩子,整整40多個年頭,縱有不舍,可歲月不饒人。全村老少,幾乎都找她看過病,從家到診室的路上,大伙由內而外的熱情與敬重,是她最大的驕傲。清晨開門,落日關門,也似乎成了種肌肉記憶。職業生涯終于到站,可眼下,姚珍妹不能退,還得再堅持數月。四年前,村里招了名年輕人,叫張尚金,是個“95后”小姑娘,土生土長,學的是護理專業。那年,縣里試水“本土化村醫培育”,剛大專畢業的張尚金正好報了名,護士沒當成,卻成了“準村醫”。

  如果順利通過今年8月份鄉村全科執業助理考試,張尚金就能正式上崗。但是村里的老人們等不得,得配藥、測血壓,偶有頭痛腦熱,實在少不了村醫,只能暫且返聘姚珍妹。張尚金也提早進入角色,一得空,就來衛生室幫忙。年輕人經驗少,但電腦用得溜,兩人既是師徒,又是搭檔。

  這個小山村名叫尚書干,距離縣城近40里路。張尚金的到來,讓衛生室逃過“空巢”的命運,但其他村卻沒有如此幸運。在浙江省安吉縣,總共有134家村級衛生服務站,眼下,已有16個“空巢”,剩余絕大部分的村醫屬于“光桿司令”,其中60歲以上占了一半多,如再無新鮮血液輸入,“有站無醫”即在眼前。

  這不僅僅是安吉的煩惱,更是浙江的、全國的困局。大眾印象里,安吉算不得偏,經濟也挺發達,所在地市湖州又素來被譽為“魚米之鄉”,浙江農民的富裕程度更在全國省區中名列前茅。村醫奇缺尚且如此,更別談其他地區。

  為解此題,過去15年里,安吉從未停止探索。屢敗屢試后,最新的一次嘗試便是“本土化村醫培育”。即從各村選拔熱愛中醫藥,有志于從事村醫的青年農民,縣里出專款、給編制、配師父,待通過全國相關專業考試后,就回到本村從醫。

  他們芳華正茂,背景各異。一眨眼,四年過去,44人的“青年村醫班”即將初出茅廬,秋天將全部走上崗位。他們即將走進生養自己的鄉村懸壺濟世,而記者也嘗試走近他們的人生,走近這群“新時代的赤腳醫生”。

01

消失的“赤腳醫生”

  與村醫王東木的首次相見,是農歷新年后的一個下雪天。原以為人會少些,可早上7點半,衛生室開門后,竄進來的村民一個接一個。山里頭冷,沒空調,又敞著門,寒風直往里灌。王東木裹著厚棉衣,連白大褂都套不進去。

圖片

王東木正在為村民包藥

  量血壓的,感冒的,喉嚨發炎的,都是老熟人,不少還從鄰村趕來。正月初一到元宵,沒關過門,生病可不挑日子。王東木其實也是個病人,自從兩年前摔斷腿,一到雨雪天就隱隱犯疼。當了半個多世紀的村醫,其實,他已“超齡服役”。

  按縣里政策,王東木三年前本該退休,可他一走,衛生室就得關門,老百姓集體抗議,他只能繼續留守。走一步算一步,又不知何時是頭。

  章村是安吉最西南的山區鎮,距離縣城近百里路,已與安徽交界。山里老人多,外出不便,小毛小病都指著村衛生室。全鎮總共8家村級衛生服務站,如今有一半“空巢”。像茅山村這樣返聘退休村醫的,還有另外一個,由于后繼無人,也隨時可能關門大吉。“那會兒生病,根本沒法上縣城,都沒公路。后來通了路,班車也就一兩趟……”64歲的王吉成剛測完血壓,一邊理袖口,一邊就跟記者拉起家常。

  這個年歲上下的村民,幾乎跟他差不多,都是王東木照看著長大。2300多人的茅山村,如今光高血壓患者就有將近400人。王東木算得上縣里最早的一批“赤腳醫生”。1969年,經過簡單培訓后,成了“半農半醫”的衛生員。過去,農村缺醫少藥,老百姓生病也治不起,小病硬扛,大病等死。盡管偶有醫療隊下鄉,可根本頂不了多大用。

圖片

王東木的筆記本上記錄著每位村民的健康狀況

  當時,正趕上“六二六指示”,“赤腳醫生”在大江南北如雨后春筍般冒出。放下藥箱下地,背起藥箱出診,一根銀針、一包草藥,農民生了病,無論早晚還是晴雨,村醫隨叫隨到,成了村里最有威望的人。直到今天,王吉成最敬仰的還屬王東木。

  盡管后來,“赤腳醫生”不復存在,與其共存共生的合作醫療也隨之解體,但這支隊伍曾立下的汗馬功勞,誰都無法磨滅。進入新世紀,隨著村衛生室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這支隊伍被“收編”,繼續發光發熱。目前,安吉135名村醫,絕大多數由“赤腳醫生”延續而來。

  天荒坪鎮大溪村是安吉最靠南的山村,24.3平方公里散落著13個自然村,繞一圈得有80多公里。去年4月,村醫徐海潮猝然離世,大溪從此淪為“空巢站”。對于這位同樣服務了村民50年的老醫者,村書記陳軍說著說著,兩眼泛起了淚光。

  “但凡有頭疼腦熱,都老先生給看的。包括女兒有次半夜口吐白沫,也是打電話給他,騎個摩托車就趕來。”陳軍仍記得,徐海潮出殯時,全村人都自發送葬,花圈排成了長龍,很多人淚如雨下,“本來他都可以退休了,一天清福都沒享。”

  病還是得有人看,陳軍一次次向上打報告。可縣里、鎮里也沒辦法,最后商定每月逢六,由鎮衛生院派人巡診,每次一上午。“這三個半天,實際上很不容易。本身,院里也是泥菩薩過河,只能借助巡診稍微緩解一下。”天荒坪鎮衛生院院長蔡國廷坦言。扎根鄉鎮24年,他又何嘗不知村里所需所急。

  相比章村,毗鄰縣城的天荒坪鎮“空巢率”稍好些,但也不容樂觀。8個村級衛生服務站,目前有兩個空著,可再過幾個月,西鶴村也將加入其中。而剩下的5名村醫,僅有一人未過花甲。這意味著,“空巢”就是眼跟前的事兒。

  “從60歲到65歲,后面又一延再延,最終政策定到70歲離崗,已是不能再晚。我們必須考慮到村醫年事已高,精力有限,超齡并非長久之計。”談起現狀,安吉縣衛健局副局長沈巍無比擔憂,“若不采取措施,五年內將近一半會‘空巢’。”

02

兩度“失敗”再出發

  一邊是“能中會西”的“赤腳醫生”加速退出舞臺,另一邊則是青黃不接、人才斷檔的尷尬境地。面對村醫奇缺難題,安吉不是看不見,早在2007年,就開始破解之旅。最早時,當地委培大學生村醫。起初面向全省招,后來考慮到方言不通,縮小到面向縣內招,持續了五年,培養了71名村醫。

  老家是大溪村的翁圣斌,就是委培班的大學生之一。2012年,她從湖州師范學院臨床醫學大專畢業,回到本村當醫生。因為沒有編制,加上待遇低,其實畢業那年,她就嘗試考編。首次失利,翌年再戰,如愿后便去了鄉鎮衛生院。好不容易盼來的年輕人,又跑了。

圖片

翁圣斌在老家大溪村為老百姓提供巡回診療服務

  如今,32歲的翁圣斌已是院里的業務骨干。記者采訪當天,她正好被派到大溪巡診。雖然自己就是本村人,也明白陳書記的燃眉之急,可翁圣斌始終無法下決心回村,能做的就是盡量多回娘家住,萬一夜里頭有人尋醫,也能有個照應。

  本地人吃住方便,尚且想著拔腿就跑,外地人作為異鄉客,尤其是女孩子,自然更是心神不定。當時,有個年輕女孩分到天荒坪鎮,頭天進村,就因為淋浴房毗鄰村道,玻璃雖糊了塑料紙,可畢竟只有一窗之隔,深夜還有人路過,恐懼感油然而生。第二天,她就交了辭職信,倉皇出逃。

  總之,由于種種原因,71人,已無一人留在村里。吸取“教訓”之后,2012年,安吉調整政策,實行招錄并軌的定向培養,只要畢業去村里就給編制。結果同樣不如人意:因為不是本村人,吃飯、住宿等生活問題難以解決,扎不了根,自然很快全跑光。

  李貴洪去年履新安吉縣科技局副局長前,一直在縣衛健局,從頭到尾經歷了這兩次探索。對于大學生們的“出逃”,縣里其實也無可奈何,無法加以阻撓,可從內心講,同樣臨床醫學出身,又遠離故土的李貴洪,其實很理解。

  “當年的‘赤腳醫生’為什么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這絕不是簡單的編制問題、吃住問題,里頭還有人文融入問題。因此,本土化培養很關鍵,既要熱愛醫療事業,又要熱愛這片土地,并且對村醫要有清晰的職業認知,同時還得有一定的收入保障。”李貴洪說。

  本土化,關鍵詞應運而生。按規定,從事醫療衛生必須得有相應的執業資格,而前提是醫學科班出身。即使有青年農民真有意愿當村醫,如何走上職業舞臺?時代不同了,肯定不能像幾十年前一樣,短短數月就“趕鴨子上架”。

  巧合的是,兩項改革的推出,讓這道難題仿佛有了解法。當時,為傳承中醫藥文化,可以采取“師帶徒”,快捷又實用,為沒有醫學背景之人,取得執業資格提供了通道。但拿到《傳統醫學師承出師證書》的這類人,只能從事中醫服務。

  于是,另一項改革成了“黃金搭檔”。有了“出師證”,實習一年后,就能報考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這意味著,就能提供中西醫診療服務。對于百姓而言,村醫或許無需多高學歷、多高技能,但必須是“萬金油”。

  “失敗”兩次后的安吉,重新出發,開座談、搞調研、定政策。2018年5月,“中醫師承+定向培養”的本土化村醫招錄計劃正式推出。依照政策,完成兩輪考試后,學員定向回到村級衛生服務站后,再予以學費補助,并且給事業編制,收入估算也能有十多萬。

  當然,有言在先:八年內,學員未能取得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資格,不予補助學費、也不簽訂聘用合同;而學成后,若不回村或中途離職,則視作違約,不再保留編制,追繳補助經費,關鍵還將錄入信用平臺和失信記錄。

03

重回“象牙塔”

  2018年,秋日入學季,坐在大巴車導游座上的薛峰,內心澎湃不已。他的任務是,送學員們到浙江中醫藥大學,開始為期一年的封閉式中醫理論學習。“85后”薛峰,也曾在村級衛生服務站待過,如今已是安吉縣衛健局中醫管理與科技教育科的科長。在他看來,這次送行猶如火炬傳遞,自己雖只是一介“擺渡人”,但對于安吉村醫事業而言,值得被永遠銘記。

  比薛峰更加興奮的是后座的青年們。公告發出后,一石激起千層浪,全縣51個村的報名人數達到270多人。為了答疑解惑,也為了避免日后矛盾叢生,縣衛健局專門辦了場政策宣導會。偌大的會場被圍得水泄不通,遠遠超出預期。經過多輪考察,最終44人入選,組成首屆中醫師承定向培養班。

  安吉縣衛健局局長凌逸剛告訴記者,學生們一腔熱情,但為了防止四年后“一地雞毛”,縣里堅持寧缺毋濫原則,充分考慮培養對象的學科背景、家庭情況、出發點等,有7個村就無一人入選。因此幾乎每個人,都是精挑細選而來。

  這個班很有意思:年齡相差十多歲,最大的工作已十年,最小的高中剛畢業;再看職業,有老師、有消防員、有退役軍人、還有銀行柜員;11位本科生,25位大專以上學歷,有中途輟學的,也有高考失利的;當然,有人沖夢想而來,有人奔編制而來,也有人為家庭回歸。

  “90后”羅夢玲從小酷愛醫學,高考時一分之差落榜醫學院,最后讀了工商管理專業。看到公告后,她幾乎不假思索就報了名。“坐在教室里,我常感到恍惚,就如同一場夢,沒想到還能從醫。”同學圈里,羅夢玲成了一個“傳說”。

  年齡最大的黃璐璐,同樣熱愛醫學,發揮失常只能退而求其次,進了一所大專院校讀藥學。畢業后,她入職安吉某知名藥企,一成不變的工作,總覺得少了激情。當時報名年齡上限是28周歲,但考慮到黃璐璐有醫藥背景,加上意愿強烈,縣里為這類人員開了“特殊通道”,終于圓了她的醫生夢。

  與羅夢玲、黃璐璐不同,丁方紀燁來報名,是被母親丁紅梅動員來的,起初還有些不愿意。計算機專業畢業的他,高不成低不就,當時在一家竹木公司暫先安頓。母親認為,醫生工作體面,也算“鐵飯碗”,還能照看家里,不管從哪方面講,都比眼下強。被勸導了一周,他才聽從建議。

  不管出于何種目的,踏上這趟大巴,都意味著各自的人生軌跡,將發生180度轉變。對于大部分人而言,重返大學校園,心境各不相同,而機會來之不易,強度也不容小覷。一年半時間,他們必須學完普通本科四年的中西醫理論課程。厚厚的“磚頭書”,內外婦兒,哪科都重要,哪章都要緊。

  “上午集中授課,下午和晚上自修。管理很松散,但大家都很拼,基本上沒有人逃課缺席,也沒有人睡覺、打游戲。第一排座位,幾乎從沒空著。”羅夢玲被推選為班長,對比之前的大學生活,深有感觸,“或許,誰都格外重視這次機會;又或許,必須完成考試,才能盡早工作。大家都知道利害輕重。”

  中間有半年時間,學員們需回到安吉,進行中醫師承的跟師學習。為了更好地傳承中醫文化,滿足農民對中醫藥的服務需求,縣里特別聘請了30位副高職稱以上或從事中醫超過15年的醫生,作為學員們的師父,還專門舉行了一場正兒八經的拜師禮。

圖片

學員們在安吉縣中醫院輪轉學習

  丁憲春是安吉縣中醫院的“名醫”,這次收了兩名徒弟。他的老家在杭垓鎮姚村,也是個偏僻的小山村,衛生服務站空了大概十多年。86歲的母親仍獨居在村,丁憲春雖每周回家,可他覺得,哪怕自己是醫生,家門口的衛生室還真缺不了。

  “我挺佩服這幫年輕人,也深感安吉這次探索的價值意義。坦率講,由于缺乏系統的培養,他們的醫學基礎或許不夠牢固,但他們真的很刻苦,過程也很認真。”丁憲春說,也因此,自己格外關照兩位徒弟,比帶全日制的本科和研究生,顯然要花更多心思和時間。

  讓“師父們”沒有失望,這幫青年很爭氣。去年4月,大家首次參加出師考,分為實踐和理論考,有31人兩門都過,順利拿到了“出師證”,另有3人通過實踐考。整體通過率達6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一倍多。

04

路漫漫其修遠兮

  當初被母親“逼”來的丁方紀燁已經愛上了自己的職業,這緣于在急診科輪轉時的一次生命教育。“當時,跟著老師去車禍現場轉移病人,眼睜睜看著生命消逝,無能為力。”面對死亡,他沒有恐懼,癱坐在搶救室的塑料凳上,一股使命感和責任感涌上心頭。

  現在,丁方紀燁最大的擔心,來自于“本領恐慌”。自己并非科班出身,過去三年多里,每天都如饑似渴地看書,壓力和強度比高考還大,畢竟到了村里就得獨立挑大梁。想到病人、想到兇險,他還是惴惴不安,深怕辜負了身上的白大褂。

  嚴格來說,丁方紀燁即將被派往的上墅鄉羅村,衛生服務站已屬“空巢”。前一任村醫退休后,老百姓三天兩頭跑鄉里反映。無奈之下,鄰村的村醫李阿榮被派來臨時支援,可他也年屆67歲,就盼著小伙子趕緊下村。

  相對而言,黃璐璐就幸運得多,她要去的是上墅鄉劉家塘村。這個村招醫生,并非為了補缺,而是業務繁忙,人手不夠。眼下,衛生服務站已有5人,3名醫生,護師和藥師各1名,全年有2萬多人次的診療量,周邊幾個村的老百姓都上這兒看病。

圖片

一村民正在劉家塘村的衛生服務站付款取藥

  52歲的盧永琴是劉家塘衛生服務站的帶頭人,記者采訪的當天下午,她還得趕去縣里參加“兩會”。可病人實在太多,一上午號子就有100多個。從小,黃璐璐家就與盧永琴的診室門對門,或許正是耳濡目染,種下了醫學種子。現在,鄰里成了師徒,盧永琴答應,待她正式入職,收了做“關門弟子”。

圖片

劉家塘村的村醫盧永琴在接診病人

  但畢竟,劉家塘只有一個,更多的村衛生服務站或已經、或瀕臨“空巢”。如同丁方紀燁一樣,絕大部分人上崗后,沒有前輩給予指導,也沒有時間讓他成長。對此,同行的薛峰告訴記者,縣衛健局已考慮到這一情況,待他們正式進村服務之前,還將組織進一步的培養計劃,提高其業務能力。

  無論如何,四年時間,這批果實成熟在即,這是一個莫大的好消息。在章村鎮郎村,關門數年的村衛生服務站,一度成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得知有個年輕人叫潘浩韻,馬上就能學成歸來,郎村上下欣喜不已,正籌劃著重新恢復服務站。

  在凌逸剛看來,有了這幫年輕人,接下來的“健康驛站”共富班車才能有“司機”運轉。根據計劃,安吉將投入1.8億元,三年內利用數字化技術,持續改造提升一批村社衛生服務站。郎村同樣赫然在列。

  “如果沒有村醫,沒有懂技術的年輕人,設備再好,站點再智慧,依然派不上大用場。當然,有了數字賦能,也可以讓更多醫療資源下沉,成為年輕村醫們的‘左膀右臂’。”凌逸剛堅信,新一代“赤腳醫生”今后將大有可為。

  當然,留給安吉的題目還有很多,年輕村醫們的道路才剛剛起步:留不留得住?用不用得上?入職后,進修通道如何?怎樣提升技能?收入是否滿意?還有,對于村醫的要求,同樣也日趨多元化:除了看病給藥,還有公共衛生、養老服務等。他們跟不跟得牢?想象與現實的差距,最終又會讓多少人選擇退出?

  安吉并不避諱這些現實問題,從頭到尾也沒把這場實踐捧得過高,亦沒有火急火燎全面推開。迄今為止,這仍是唯一一屆本土化村醫班。就目前而言,效果超出預期,安吉才準備擇期推出第二批。不過,該做法已得到社會關注,不僅被一些地方參照學習,還被寫入了浙江省中醫藥的“十四五”規劃。

  長路漫漫。至少,在上一輩村醫的堅守之后,新一代也望到了曙光。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曉林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3. 從歷史工人運動到當下工人運動的謀略——(一)歷史工人運動
  4. 如何看待某車企“中國工人”在巴西“被指處于類似奴役式環境”
  5.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6.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7. 到底誰“封建”?
  8.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9.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10. 烏克蘭逃兵
  1.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2.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3.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4.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5.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6. 群眾眼睛亮了,心里明白了,誰不高興了?
  7.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8.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9. 我國的社會已經有了很大的問題:內卷,失業,學歷貶值…
  10. 不能將小崗村和井岡山相提并論!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機關事業單位老人、中人、新人養老金并軌差距究竟有多大?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一级国产加日韩加欧美 | 久久精品久久toko | 中文字幕九九久久 | 一级午夜理论片日本中文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点击进入 | 日本一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