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端午返鄉,在農村老家聽聞了很多事情,我覺得很有典型價值,大體反映了當前形勢下農村和基層的真實現狀,因此記錄下來。
老家坐標安徽中部某縣,經濟發展水平和現狀基本上能代表中西部大部分縣域。因此,這篇見聞,講述的不僅是我老家,也可以說是大部分農村和基層的現狀。
返鄉見聞,從幾個親戚和熟人的故事說起,為尊重隱私,部分人名為化名。
一、應屆畢業生張一帆的焦慮
張一帆,是村里今年的應屆畢業生,省內二本大學畢業(斐君注:由于農村中學和縣中的凋敝,農家子弟絕大多數上的都是二本三本,一本非常少),端午之前拿到畢業證正式離校。但由于工作還沒落實,于是先回來家,再謀下一步出路。對于兒子沒找到工作,他的父母很是焦慮,鄰居和同村的人也哀嘆讀書無用。
跟張一帆聊過之后才知道,他們班六十多人,只有不到10人落實了工作,這些人大多是家里有點門路和資源的,其他人都是畢業再找工作,今年的大環境下,他們對找到合適的工作不抱太大希望。
據了解,鄰村也有好幾個沒有落實工作的應屆畢業生。沒有找到工作返鄉的這幾個大學生,除了給一些無聊之人增添了談資,也給本就凋敝的農村平添了一絲憂愁。
村里有幾個年輕人在合肥當快遞員、送外賣、開網約車,雖然比較辛苦,但收入尚可。閑談中,張一帆也說實在不行,也去送外賣,先干著再說,不能在家啃老。我深知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的重要,但也不好勸他什么,今年就業確實太難了。
二、疫情對務工的沖擊
同村的張偉,在寧波一家電子廠工作了十多年,端午節前不久,廠里發了裁員通知。張偉是老員工,不在裁員名單之列。但留下的員工上班時間幾乎翻倍,并且還需上夜班,工資卻沒有任何變化。這在張偉看來,就是對老員工的變相裁員。
張偉和幾個人不甘心,多次去廠里申訴,希望能給老員工一些照顧,但始終無果。其實他也知道,這兩年疫情,廠里也很困難,扛過了2020和2021年,沒想到2022年更難。雖然他很想辭工不干,但也怕下家也是一樣的情況。
同樣情況的還有在家門口務工的村民。鎮上有一家食品加工廠,產品主要銷往飯店酒店,疫情之下,餐飲生意慘淡,之前還三班倒加班,現在則是干幾天歇幾天。歇,意味著沒有收入。
疫情對城市居民的沖擊,也波及到了在城里的務工者。李嬸在合肥做保姆,月工資6000元,這個收入對于一個識字不多的農村婦女來說非常可觀了。按理說,她的幸福感應該可以。但端午回家,言談中也挺愁。
聽她說,男雇主前段時間因為疫情失業在家,一直在找工作,找了一個多月都沒找到,心情不好,雇主家氣氛非常壓抑。端午放假前,雇主跟她商量,由于特殊情況,想把工資降一降,李嬸很為難,說端午回去再說。
上面說的張偉幾人,家里要么是孩子馬上要買房成家,要么是買房后要還債還房貸,都急需用錢,恨不得一塊錢掰成兩塊錢花,今年的情況,對他們的沖擊確實比較大。
三、疫情下農村發生的幾件事
疫情對農村的影響,舉幾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關于疫苗接種一刀切。第三針、加強針不是必須要打的,是自愿的。但是在農村,不想打也不行,村干部總有各種辦法讓你去打。我估計是因為層層考核,村干部也是不得已,畢竟誰也不愿意干這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疫苗如此,奇葩的春耕證也是如此。
第二個例子。關于核酸檢測。農村現在也是常態化核酸,但是第三方檢測機構都不大愿意來農村,于是鄉鎮衛生院抽調大批人力參與核酸檢測,結果導致衛生院人力匱乏,老百姓正常看病就醫受到較大影響。同樣情況的還是鄉鎮政府,每到核酸檢測,幾乎全員下鄉駐村駐點,其他日常工作難以兼顧。
第三個例子。有個親戚前不久去世,幾個兒子都在上海打工,當時上海雖然部分解封了,有個兒子能趕回來,但是回來也要隔離觀察,來不及送終。就這樣,幾個親戚幫著送了終,先火化,等兒子們回來隔離結束后再正式安葬。據說,老人臨走之前撐了很久,希望能見孩子們最后一眼。
四、家門口廠子的變化
前幾年,老家所在的鄉鎮有不少廠,有電子廠、服裝廠、漁網廠、家具廠,吸納了很多村民就近務工。但是,幾年下來,這些廠都不見了,只剩下幾個做混凝土的攪拌站,因為新農村建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都有很多基建項目,基建必用混凝土。當農村只剩下一座座突兀的攪拌站,這就要引起重視了。至于之前那些廠是怎么消失的,我沒有細究,估計大概率是經濟大環境的原因。
五、關于基層治理
家里有個親戚是鄉鎮干部,很能說,端午回家,跟他聊了很多。由于他馬上快退休,所以沒有什么顧忌,跟我說了很多基層的真實情況。根據他的講述,概括梳理如下。
其一,鄉鎮成為形式主義的重災區。
鄉鎮形式主義的主要表現:一是填表格、做材料,應付上面檢查。二是干部避責,主責干部為了不被問責或者出事脫責,不是實質性地將工作做好,而是步步留痕、事事有跡,將工作程序做得滴水不漏,防止問責、便于脫責。三是什么事都請示匯報,等待上面的指示,唯上思想嚴重,缺乏責任擔當,上面沒說的不做,有明確指示的才做,亦步亦趨,自身的靈活性、主動性沒有發揮,以往基層治理的活力和內生力不再。
其二,基層工作不再講究變通。
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即“變通”,是基層工作的應有之義。但是由于各種原因,現在的基層普遍存在“不變通”的現象。親戚說,要是放在過去,上面的政策不符合基層實際,他們就會向上面溝通反映,然后共同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政策。現如今,基層干部不僅不變通,甚至不再反映情況,上面怎么說,下面就怎么做,根本不管工作做了以后的效果如何。他們只對落實了上級工作感興趣,不再關注工作效果。
其三,上對下從“結果管理”到“過程管理”。
結果管理實質上是“包干責任制”,下級有較大自主權。過程管理又稱“政策執行監控”,上級不僅決定下級做什么,還規定下級怎么做和評定做得怎么樣。過程管理之下,下級的自主權、自由裁量空間受到限制,成為按部就班、不偏不倚、沒有自主思考的執行者。
層層加碼和各種一刀切,與過程管理也大有關系。
過程管理之下,上對下除了目標上的層層加碼,還在規章制度上層層加碼。每一級都生怕下級給自己捅婁子,為了保護自己,就得給下級更多的“枷鎖”,越是級別低,枷鎖也就越多。而下級為了避責、脫責、免于問責,一切都按上面說的辦,“寧過勿不及”。由于自主性和積極性的降低,下級很少、也可以說沒有動力去因地制宜、根據本地實際執行上面的政策。
至于是怎么從“結果管理”變為“過程管理”的,是普遍情況還是個別情況,就非常復雜了,不在此文討論之列。
關于基層治理的這些現象,在之前文章“無論是應對外部環境,還是防控疫情,中國都急需補齊一個短板”里我也提到:
隨著“準戰時經濟”成為常態,統籌安全與發展、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為新時期的硬要求,加上推動共同富裕、應對外部挑戰、打通內外循環、建設統一大市場等等全新的工作,都需要很強的治理能力和現代治理思維,即我們非常熟悉的那句話——“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各種一刀切的懶政式治理,已經遠遠不適應時代要求了。
各種不合理、不符合治理規律的“過程管理”何嘗不是一種懶政。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大國治理,是個世紀課題,是一道難題,也是一道必答題。
結語: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只有下沉到一線和最基層,才能發現真問題、聽到真聲音。這是此次端午返鄉最深切的感受。
當前大國博弈正酣,各種突發和不確定情況不斷發生,都說廣袤的農村是我們的戰略回旋空間和戰略備份所在,但是,要想讓農村真正成為一個戰略支撐和備份,還需要花大力氣做很多事情、補很多短板。
真誠希望有智者和有志者們,多關注農村和基層,多下沉一線,多做些扎實深入的調查,為國家獻計獻策,真正使鄉村振興起來,讓民族復興更有底氣,讓中國崛起的基礎更加扎實牢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