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正在召開,據說此次兩會代表最為關注“生娃”的問題,各種“神提案”令人眼花繚亂,大抵也不過是為蹭熱度、吸眼球罷了。
然而有網友觀察到全國人大代表丁列明提了一個建議,這個建議真正令人眼前一亮,是一個有良心、有溫度的建議。其內容是“建議減免農村60歲以上老醫保繳費”。
或許很多人還不知道,農村60歲以上老人,不管多大年齡,要想享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待遇,必須每年自己繳納保險費;而對城鎮老人來講,只要年滿60歲就可以自然享受醫保社保。兩者相較,差距太大。
又或許有人認為,農村老人不應該與城鎮老人相比,因為城鎮老人60歲以前繳足了保險費,而農村老人之前并沒有繳費,因而要補繳。這樣講看似有理,其實是把享受保險待遇單純作為經濟問題看待,而不把它作為社會問題、國民基本權利問題來看待。況且農村老人之前未繳納保險費有著社會發展的歷史客觀原因,不能單純地算表面的經濟帳,而要綜合全面地算農村老人為中國社會發展作出的犧牲和貢獻。
現在60歲以上的農村老人都經歷過大集體和分田單干時期。在集體時代,由于國家底子薄,發展工業主要依靠農業積累,國家通過二元體制形成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的發展戰略。如果沒有廣大農民作出的貢獻和犧牲,就不可能實現中國的工業化,也就不可能為改革開放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而到了分田單干時期,直至取消農業稅之前,農民背負著沉重的負擔,不僅要繳公糧,而且國家繼續實行的統購統銷政策實際也仍然在抽取農村。我記得很清楚,八九十年代,除國家對農民收取的農業稅外,各級政府對農民的各種稅費攤派多如牛毛,就連八九十歲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也要所謂的人頭稅,因此發生了李昌平向總理上書這樣震動一時的事件,李昌平泣血直書“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的殘酷事實。
再說自從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后,廣大農民為自身生存,背井離鄉到沿海城市和發達地區打工。由于歷史原因,那時政府也未嚴格要求企業必須為農民工辦理保險,因而這些農民工才作為廉價勞動力,成為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所謂比較優勢,為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保持3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作出巨大貢獻,這個經濟帳又該怎么算呢?誰來算呢?
現在這批60歲以上的農村老人,很多青壯年時期基本上在城市打工,犧牲了家庭的天倫之樂,把自己畢生血汗和最美好的年華都奉獻給了城市,然而卻因為不能享受包括社會保險在內的城市待遇,只能在年老體衰、被城市拋棄后無奈回到農村,現在說他們沒有繳納保險費就不能享受保險待遇,這公平么?
我們每個有良心的中國人都應該想想,現在我們看到中國大地上那么多光鮮漂亮的城市,哪座不是農民工一磚一瓦揮灑血汗建設出來的,又有哪座城市能夠離開干著最臟最累最苦活計的農民工,而他們最終又獲得了什么?
現在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應該有能力也有義務反哺農村、回報農民了,使全體人民都公平地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這些年來國家也確實實行了一些相關政策,如免交農業稅、開展新農村建設、對農村老人發放每月100元基本養老費等,雖說一定程度上照顧了農民利益,但沒有根本改變底層農民尤其是農村老人貧困無助狀況。就說這一年繳納的300多元的醫保費吧,也許對一些人來講只是一頓飯、幾包煙的錢,而對缺乏收入、一分錢恨不得當兩半花的農村老人來說,可是要命的事!
現今中國已經成為市場經濟主導的社會,傳統養兒防老的養老方式已經失去了土壤,反倒是啃老賴老頗為流行。而對農村老人來講,更有半工半耕家計模式形成的代際分工,實際上造成的對農村老人的代際剝削,將農民家庭的社會競爭壓力最終導向老年農民,使他們成為家庭參與社會競爭的犧牲品,因而在這固化的社會結構中,農村老人的境遇最為悲慘。
據社會學家調研,在某些地區農村老人自殺成風,正常的壽終正寢的反屬異類,不都是由于他們貧困無助造成的?因此退一萬步說,即便農村老人應該繳這個錢,但他們實在繳不起啊。前面說了現在國家給農村老人每月100元左右,如果他們還能勞動,或許還可能有其它收入,如果失去勞動能力,就只能指望這個錢過活了,統共一年才一千多元,交醫保費就要300多元,怎么承擔得起!況且這個繳費標準這幾年還在逐年遞增。因而逼得很多老人放棄了繳費,只好病了不去醫院,小病熬過,大病等死,這不是繼續助長老人自殺風氣嗎?
為老年農民提供醫療保險是好事,是好事就要做好,讓農民真正享受到應該享受的待遇。難道我們就缺老年農民繳費的那點錢嗎?收他們本已不多的養命錢于心何忍!那么多錦上添花的事我們做了,這一點比雪中送炭還雪中送炭的事為什么不能做?
如何對待最底層最貧困無助的老年農民,拷問著社會良心,也體現什么才是真正的公平正義。
為丁列明代表的良心建議點贊!希望更多的人引起關注,推動這項建議的盡快落實!
2022-3-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