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當前學界和政策部門都存在的一個不足,就是仍然習慣于將“三農”分開討論,不明白“三農”是一個整體。
討論農業,就想到農業現代化,而農業現代化顯然與小農戶經濟尤其是與老人農業相差萬里,因此就主張消滅老人農業。
討論農村,就想到美麗鄉村,生態宜居,就要建設美麗鄉村示范點,讓農民住在比城市基礎設施更好、風景更優美、風花雪月的地方。搞規劃和鄉村建設的團隊以美麗鄉村作為賣點,讓地方政府買單建設根本不可能推廣的示范村。個別成功的美麗村莊案例,全國都去學習,成功案例的主要收入來自于絡繹不絕學習參觀的客流消費。
討論農民,就想到應當讓農民增收,增收最好的辦法是將他們“金飯碗”的價值顯化,即通過農村產權改革,讓農民土地價值變現,農民帶著土地變現的收入進城,從此成為城市市民,完成城市化。
二、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當前發展階段,城市很難為所有進城農民提供在城市安居的就業與收入條件。農民家庭往往是年輕子女進城,年老父母留村;年輕時進城,年老時回村;經濟形勢景氣進城,經濟不景氣回村。正是一個并不現代的農村和一個并不現代的農業,為農民家庭中缺少城市就業機會的中老年人提供了農業收入和農業就業,為進城失敗農民提供了農村退路,為緩解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必然存在的經濟周期提供了有效應對。
一個并不現代的農業和一個并不美麗的農村,卻因為對農民友好,可以容納農民尤其是為相對弱勢農民提供基本保障和最后退路,而特別重要。相反,無論農業多么現代和鄉村多么美麗,如果不能容納相對弱勢的農民,如果對弱勢農民不友好,這樣的現代農業和美麗鄉村又有何用?
三、
當前乃至未來很長一個時期,三農問題的根本只可能是農民問題。農民是中國現代化和城市化中最為積極活躍的力量,同時也是最為脆弱的力量,他們身上的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都比較少,進城不容易。當前中國還有2億多農戶,還有包括農民工在內的8億農民,目前來看,國家不可能為全國所有農民提供高水平的社會保障,農民在市場上尋找各種可能獲利機會,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會因此成功在城市體面安居,同時也肯定會有相當一部人不那么成功,這個時候,對于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和農民中的弱勢群體,農村基本保障與最后退路就極其重要了。這些農民并不是因為現代農業和美麗鄉村以及農村比城市更宜居而回到農村(或不愿進城),而是他們缺少在城市體面安居的條件,他們又不愿在城市流浪漂泊,他們才留在村莊(或回到村莊)。農業與農村是農民的基本保障,是底線。任何將底線浪漫化為美麗鄉村和現代農業的想法與做法,都是極其有害的。
四、
“四化同步”之所以是錯的,是因為農民進城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進程,農民進城過程往往曲折反復,不可能一蹴而就。指望農民城市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是不可能的。反過來,正是一個并不現代的農業和一個并不美麗的鄉村,為農民提供了基本保障和最后退路,農民才敢于進城去打拼,即使打拼失敗,他們也可以豪氣沖天地說“大不了回去種田”。這樣的底氣也是農民的心理安全機制。
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喜歡顯擺農業現代化,是因為這些地區已經形成沿海發達地區的城市經濟帶,城市經濟帶的農村有大量家門口的二三產業就業機會,絕大多數農民不再種田,他們的土地就可以流轉出來搞規模經營。問題是,發達地區城市帶的農村根本就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農村,你搞你的農業現代化,有啥可以顯擺的?怎么就有優越感了呢?你們得知道,廣大的中西部農村地區,土地上不僅生產了大量農產品,而且為數以億計農戶提供了農業收入和農業就業,支撐了農民的城市化,緩解了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必然會有的各種緊張。也就是說,中西部地區不那么現代的農業,不僅提供了農業產出,保證了糧食安全,而且為農民提供了基本保障,緩解了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各種壓力,這樣的不那么現代化的農業,難道不比極少數沿海地區所謂現代化的農業更加重要及更應當有優越感嗎?
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還喜歡顯擺美麗鄉村,似乎想要證明,農村比城市更適合居住,似乎中國已進入后現代化時期。實際上,中國正處在史無前例的城市化進程中,廣大地區的中西部的農民正在進城,他們希望能在城市安居,過上城里人的日子。他們沒有鄉愁只城愁。問題是,農民能否在城市體面安居還有不確定性,他們因此要保留農村退路。既然只是退路,當然也就是保底,就不需要也不可能建設得多么美麗宜居。反過來,美麗宜居是要錢的,農民進城,資源有限,如果要讓農民既建設美麗宜居的農村,又想方設法在城市體面安居,這顯然不可能。
因此,現階段中國鄉村振興的重點不是現代農業,也非美麗鄉村,而是真正對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和農民中的弱勢群體友好卻并不一定現代和美麗的農業和農村。
當前幾乎全國地方政府都進行的鄉村振興實踐,重點目標人群是城市資本、農民中的強勢群體和早已進城的鄉愁群體,真正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和農民中的弱勢群眾卻被忽視了。
地方鄉村振興實踐的方向錯了,應當改正。
2022年1月27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