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有一段光榮歷史,那就是農村的集體化。是在毛主席思想的指導下,堅持把農民組織、把土地連起來,一起大搞農業生產和農村事業的發展。那時候,整體思路就是要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力量,讓農村就地工業化、現代化、機械化,使之自成體系、高效運轉。
毛主席的這種農業思路,讓當時中國廣闊的農村大地,破天荒的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工廠、醫院、托兒所…逐步開始用上了拖拉機、插秧機、打禾機…再加上知識青年的到來,讓現代文化知識在農村得以普及,農民的文化認知熱情和水平,空前高漲。不少人民公社經過多年大發展,有些發展得都比城市要好、要健全、要有前景。然而這種思路正要大展身手時,在1976年后,即上世紀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被開始叫停,讓人覺得可惜?! ?/p>
有人說這種思路是超前了、有人說這種思路跟不上世界潮流、有人說這種思路不大現實…其實,都是事后諸葛、紙上談兵罷了。社會實踐才是檢驗的最好辦法。那些在分地單干浪潮中始終堅持集體化、堅持落實毛主席農村發展思路的農村,不忘初心,咬牙堅持下來,走全村共同富裕道路——沒想到在改開的經濟大潮中,它們以集體化優勢,關關難過關關過,竟然發展得風生水起,成為迅速解決三農問題的時代標兵。這些村民的硬氣、骨氣與傲氣,讓年輕人看了大吃一驚:這可都是農業實踐的大英雄哦。于是,把他們的事跡與成果,編成視頻,匯集于一起,以資新時代農村發展經驗之借鑒,讓人看了,覺得振奮不已↓
↑是的,這些只不過是眾多集體化農村中的代表。但是,它們的成功嚴重打臉了那些非議毛主席集體化農業思路的反毛公知和文人們。顯然,集體化是一個常識性話題——農村一旦集體化起來,就會擺脫一盤散沙,就會像一個組織起來的公有化集體化的企業,它的所有人是全村農民,農村干部只是代為管理,財富是全村人的,也就是說,這樣的一種自成體系的組織機構,其抗風險能力超越任何一個零散的單干的村落,也更有前景和希望。
然而,有些人就是想不通??偸且詾榧w沒出路,人人都富,不如個別先富。現在好了,村里人人都沒富,力量分散了,談何發展?如今,國家不是倡導鄉村振興么,堅持毛主席集體經道路的這十大典范農村,無疑是最好的經驗借鑒,它們驗證了毛主席農業發展思路是對的,依然沒有過時,若活學活用起來,村民們的共同富裕顯然是能夠指日可待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