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從上面下撥的財政資金越多,鄉村的問題反而越多?
前幾天下鄉,和一幫鄉村干部聊天,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受:上面下撥的錢越多,鄉村的問題反而越多!為什么?十多年前我在某篇文章中解釋過這種現象,具體是哪一篇文章我記不清了,今天再回應一下。上面下撥的錢越多,鄉村的問題反而越多,這種現象是由中國的財政體制和行政體制決定的。
例如鄉村振興,中央財政一年有幾萬億的錢要花在鄉村建設上,這幾萬億的財政資金從財政部出發,到各個部委,再到省、市、縣的各個部門,進入招標程序,再由中標單位配置到具體項目上,最后中標單位還要轉手給施工單位錢才算落地使用了。
錢從財政部出發,經過層層申請,再經過招標和轉包,100元錢實際用于項目的就只剩60元了。
怎么辦呢?
一般而言,各個部委都要求鄉鎮政府配套40%左右的資金。中央財政下撥的錢越多,部委要求地方政府配套的資金就越多。地方政府的財政本來只是吃飯財政,要配套資金做項目就只能靠借債了。
中國財政下撥的項目資金越多,地方政府的負債就越多,吃飯財政就保不了吃飯了。怎么辦呢?一般只能打農民的歪主意呀!最常用的歪主意就是強令農民集體低價賣建設用地指標給政府平臺公司,政府平臺公司再高價賣給市場,一畝建設用地指標能賺差價20—40萬元不等。最近幾年,一般人口在50萬左右的縣市,低價收儲集體建設用地(指標)都在萬畝以上。
中央財政下撥的資金越來越多,地方政府負債日積月累,配套和化債的辦法就無所不用其極,制造出的問題當然會越來越多。
此外,部委有幾十個,地方政府只有一個,幾十個部委都對一個地方政府搞檢查評比考核驗收等,這不僅僅要花時間,更要花錢搞形式主義才能過關啦!干一件事,搞出一堆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