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從2021年春耕至今,化肥價格持續在波動中上漲,以尿素為例——尿素價格往往是化肥行業的“晴雨表”,到2021年6月,尿素價格創下十年來的新高,直沖2900元/噸,與2020年6月的約1500元/噸相比,上漲近9成!業界人士稱如此暴漲,前所未有。這樣的暴漲將沖擊農業發展。
是什么原因導致短短幾個月,農資價格暴漲呢?漲價有幾個國內外因素:美國濫發美元的貨幣寬松政策,讓全世界買單;進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傳導到國內;疫情以來生產成本提升;國家對環保的監管持續加強,一些中小化肥企業關停,國內化肥市場整體呈現供需緊平衡等。雖然這些因素會導致漲價,但是導致“暴漲”的主要因素是企業的利潤導向。《中國經濟周刊》的報道顯示,一些上市農資企業今年1-6月的利潤是同比的300%、600%、甚至1000%。政府的約談抓住了此次漲價的關鍵:“7月30日,國家發改委約談提醒部分重點化肥企業,要求重點化肥企業提高站位,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充分發揮示范和表率作用;依法合規有序經營,不得囤積居奇、哄抬價格或捏造、散布漲價信息。”【注1】然而,約談似乎力有不逮,漲價風潮依然強勁。結果是,農資企業賺得盆滿缽滿,農業生產者卻深受其苦。
今天推送的文章從國內和國外雙循環的視角分析了農資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同時,作者胡靖老師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倡導中國農業必須走出對化學農資的依賴。小農戶土地的細碎化導致化肥利用率低,但同為化學農業的規模經營也一樣大量依賴化肥投入。因此,如果不能擺脫對化肥等農資的依賴,不能解決分散經營的困局,我們很難想象中國發展可持續農業的未來出路。
作者|胡靖
責編|侯解
后臺編輯|童話
最近尿素、復合肥、草甘膦等農資價格的急劇上漲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首先是全球政治、經濟、貿易、金融的巨變必然帶來農資市場與價格的紊亂。其次,新冠疫情及氣候變化必然導致農資生產與運輸成本上升。由此,國家對糧食安全供應鏈的每一環節、每一步,都必須小心翼翼。
糧食安全始終是一個剛性需求。而且這一需求的底線還會隨著經濟的增長而緩慢提升。這是社會穩定的心理底線,也是全球穩定的心理底線。由此,糧食安全的需求會延伸為農資供應鏈的剛性需求。即,由于糧食安全不能出任何問題,農資供應鏈也不能出任何問題。
這是因為,全球目前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是被徹底“改造”后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而不是過去傳統的有機農業的生產方式。現代農業一定需要化肥、需要除草劑、需要農藥、需要柴油和電力。
這種生產方式的“路徑依賴”幾乎不可能改變。但是,全球的貿易格局卻發生了巨變。
1、世界貨幣的新危機
美元作為一種世界貨幣,作用其實相當重要。但是,美國綁架了這種重要性,常常在財政危機爆發時濫發美元,讓全世界為美國買單。這種飲鴆止渴的帝國主義貨幣政策,導致美元的信譽連同美元的價格不斷下跌,終于快走到盡頭。
如今,美國的28萬億債務已經到期,但看不到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一沉疴之疾。若繼續印美元,則是慢性死亡,美元最終會崩潰。但不印美元,財政會崩潰,這又是在等待死亡。
世界各國對此噤若寒蟬、無能為力,只能尋求自保。由此,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危機肯定還會繼續,全球通脹也會繼續。所以世界農資價格的紊亂、上升將是一個長期的趨勢。
2、全球貿易規則的危機
自從2016年11月特朗普上臺以后,WTO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戰略,其實就是美國的帝國主義的全球貿易規則。美國可以以“美國優先”無視、破壞一切貿易規則。以前還是半遮半掩,現在則是圖窮匕見。尤其是對中國華為無所不及的制裁、封殺,讓全世界目瞪口呆。
由此WTO的權威性消失,其多邊貿易規則正在變得可有可無。美國的這種全球霸凌,使得全球貿易陷入杯弓蛇影。在糧食及農資供應鏈上,如果繼續依賴他國,一國的糧食安全勢必面臨越來越大的風險。這就倒逼所有的國家,尤其是人口壓力沉重的國家,必須想方設法保障資源的可持續性,同時提高農資自給率,預防被人家“卡脖子”。
3、新冠疫情惡化了貿易格局
2019年10月以后爆發的新冠疫情,對全球農資供應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于全球疫情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而蔓延以后的災難無法承受,因此,幾乎所有國家的所有貨運都需要進行嚴格的疫情評估和風險防范。
一些疫情嚴重的地區,海運、空運甚至會直接熔斷。這就使得農資這種大宗商品的貿易、物流面臨新的問題、新的障礙,成本急劇上升。至少在短期內,全球疫情的緩解還看不到希望。
4、資源耗盡的倒計時其實一直沒有改變
化肥等重要農資生產嚴重依賴的煤炭、磷礦、石油、天然氣等都是有限資源。這些資源是不能再生的,用一點就會少一點。從18世紀工業革命爆發以后,世界農業就高度依賴這些有限的資源。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羅馬俱樂部”對此就提出了嚴重警告。但是,在資本主義的戰車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予以無視,而且還在加大、加快資源的耗竭。所以,隨著倒計時,在農產品剛性需求的壓力下,資源采掘能力、供給能力的下降趨勢必然呈現,由此農資價格必然會呈上升趨勢。
所以,從世界大局的“外循環”上看,今天農資供應鏈的震動有些“意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
值得欣慰的是中國政府對耕地資源和糧食安全一直高度重視,對化肥等重要農資的生產同樣也予以了政策支持、財政支持,沒有貪圖一些短暫的貿易利益,由此確保了我國糧食生產6億噸以上的基本產能,人民能夠安居樂業。
但是,我國的糧食生產同樣是現代農業,糧食產能的高企,意味著對農資的嚴重依賴,包括對世界農資市場的依賴(我國鉀肥50~60%要依賴進口)。這就是說,外循環一旦有風吹草動,包括匯率的波動,這種依賴的鋼絲就會迅速震蕩,引發國內農資生產、農資市場的恐慌,甚至重新洗牌。
而且,國內糧食生產和農資供給,也不是風平浪靜。最近的“內循環”就遭遇了兩大突發性危機的沖擊。
1、持續了近兩年的新冠疫情
我國雖然利用制度優勢迅速控制住了國內的疫情,但農資的生產與物流都受到了一定的沖擊,生產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急劇上升,使得相關廠家的經營遭遇了一定的困難。
而且,由于國外新冠疫情失去控制,我國對貿易、物流的防控會成為一種“持久戰”。這就意味著農資生產、物流的成本都會長期居高不下。
2、類似鄭州暴雨的極端氣候很可能成為常態
全球氣候變暖正在改變我國氣候、水文的分布狀態。一些原來干旱缺水的地區,可能面臨洪水;而一些原來水源充沛的地區,又可能面臨干旱。所以,干旱與洪水長期看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威脅。
全球氣候談判,及中國的“碳達峰”、“碳中和”的承諾也會進一步改變目前農資生產、利用的格局。一方面一些工廠的環保要求會越來越嚴格,導致化肥等農資的生產成本會越來越高,另一方面為了保護農業生態,需求側的利用也會受到越來越嚴格的限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農業的“小農戶”的生產方式,有一定的歷史合理性,迎合農民的非合作心理。但從農資利用角度,其細碎經營的弊端卻是相當嚴重。直接導致我國農資需求一直是一種虛火上升狀態,化肥、農藥、除草劑的綜合利用率一直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也就是說,國內化肥、除草劑、農藥利用量的至少2/3是一種毫無積極價值的制度性浪費、制度性代價,這還不包括農機、農用電的制度性浪費。
這就需要在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繼續深化改革,以合作社等規模化、結構化的新集體經濟模式替代“小農戶”模式,這才能從根本上扭轉我國在農資問題上的被動。
綜合來看,國際“外循環”的不確定是長期的態勢,“內循環”將承擔更重要的責任。糧食安全要抓在自己的手里,化肥等農資的供給就必須抓在自己手里。
同時,我國的現代農業還需要一場新的革命,或者說正在蘊含一場新的革命,即現代農業必須逐步降低對化肥等農資的過度依賴,必須推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以應對全球農業及農資更加不確定的山雨欲來。
2021/9/7 廣州
注1: 郭志強,化肥價格“炒”出10年新高:上市公司賺了 農資協會急了,《中國經濟周刊》8月20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