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為啥富有的農村不是——小崗村?
作者:錢偉品 原創:2014-12-11 05:55 首發:人民網、新浪網
(《人民網》同時發出)
安微小崗村——改革開放的“先鋒”村。為啥不僅不富有,而且成為貧困村?
一、解散集體經濟,分田到戶搞單干,失去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基礎。
就憑什么“紅手印”一夜回到解放前。將好端端的人民公社集體經濟砸得稀巴爛。結果是“小農經濟獨木橋,小風小雨搖了搖”。盡管各級黨政機關“空降”村領導,最后仍然未摘貧困帽。
相反,山西大寨村、江蘇華西村、河南南街村、等人民公社或集體經濟的農村,他們堅持農村集體經濟不動搖,一二三產業齊發展,至今富有得全國聞名,而且成為“天下第一村”。農民的衣食住行、特別是家家戶戶的存款多得連城里人也“汗顏”。
鐵的事實彰顯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無比威力。
二、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依靠外力”,徹底拋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小崗村的“一把手”不知道“空降”了多少個。其結果都一樣——始終改變不了“討飯”落后的貧困面貌。
而大寨村、華西村、南街村的領導始終是“土生土長”。知根知底帶領全村農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凝心聚力、艱苦奮斗,硬碰硬率先實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代城鎮化。
可惜的是舉國上下的所謂“城鎮化”,一個也不提“大寨村、華西村、南街村”是榜樣。
三、小農經濟無法解決工農產品剪刀差和三大差別,逼迫農民四處去打工。
一家一戶怎么能發展“三業”經濟?連幼兒園小朋友都懂的。就是全國黨政領導都不知道。結果事實是:小崗村農民“改革開放”成為了居無定所外出的“打工仔”。村里仍然舊面貌。
大寨村華西村南街村小崗村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理論、思想、發展觀,科學正確與否最重要。
四、私有制無法實現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公有制才是金光大道。
我國前30年為啥“山清水秀、風清氣正”?而后30多年又為啥“全面污染天上人間,全社會腐敗驚天動地”?甚至流血惡性暴恐事件不斷?
歸根結底,正如習總書記指出:“道路最重要”。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農業大國”。沒有廣大農村的“現代化”,什么現代化全都是空話。因此,農村城鎮化現代化,究竟怎么化?——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頭等大事!
(二)
農民要“產業化”,不要“城鎮化”
作者:錢偉品 原創:2014-05-05 06:08:32 首發:人民網、新浪網
(《人民網》同時發出)
5.1 小長假,與農民兄弟談家常。其實農民要“產業化”;而不要“城鎮化”。
一, 頂層設計和群眾設計的反差。
自改革開放以來,各項改革一直迷信“頂層設計”。三十多年實踐事實結果,如“分田到戶改革、公有制企業改公為私改革、收入分配改革、教育醫藥住房養老等等的絕大多數改革”,其實廣大人民群眾都是不滿意的。導致所謂‘改革進入深水區’、‘改革成了啃骨頭’。實質是“頂層設計”的改革,已經脫離了群眾、脫離了中國國情,不僅得不到廣大群眾的認同和支持,而且受到人民群眾的反感。
二, 農村需要“產業化”。
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要實現“現代化”,首先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在一個農民占80%的農業大國,沒有農業的現代化,一切都是“空話”。農業現代化:主要是一、二、三產業的現代化。要三大產業的現代化,首先是“農民”素質的現代化。其次是農村基礎設施、生產生活環境、等等的現代化。要實現農村三業的現代化,關鍵是“規?;?、機械化、科學化”。分田單干,什么都化不了。圍著各家各戶“一畝二分地”一百年不變,能化個屁。應該理直氣壯地批判“分田單干”,回歸“集體化”、“合作化”,迅速“規模經營”。以農業(一產)為依托,大力發展工業(二產)和物流服務(三產),擴大和拉長產業鏈,甚至局部農業也實現工廠化生產。機械化、電氣化、電子化、科技化,做大做強農村的三大產業,才能富裕農民、奔小康、奔現代化。
三, 目前農業倒退得已經不像樣。
自從“小崗村”的紅手印分田單干后:年富力強(打工)進工廠,老頭老太種油糧,留守兒童找不到爹娘,農副產品缺乏市場、更出不了洋,農村的天地被不法中外私人資本污染得不像樣。留守村、甚至空心村不斷攀升,離所謂“現代化”的距離越來越渺茫。今日‘小崗村’甚至還有“討飯”的。這就是目前我國農村的現狀。并沒有說的“9連增啊,成就輝煌”那模樣。
四, 農民不要“城鎮化”。
前幾年的“城鎮化”,將農村的耕地已經弄得不像樣。現在又來一個什么“新型城鎮化”。既不知道化什么?又不講怎么化?農民只遇到“強征強拆”奪土地。把農民變成“失地、失業、又失房”。老農民靠每月50-60元錢化個屁!就是到中外私人資本企業打工,也是干了今朝不知道明天。什么新型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農民反感城鎮化,只知道這樣化下去,也許連‘老命’也被化沒了。
五, 農民要“富?;?rdquo;。
我國歷代是農業大國。歷代農民都是最貧窮。新中國以來前三十年有所改觀,但是后三十年仍然相對貧窮。主要根源:1、農副產品價格剪刀差,農民其實一直被剝削。2、農民一直受歧視,被壓在社會最底層。3、各行各業其實仍然輕視農業,種子、肥料、生產、銷售、市場、科技、進步、等等究竟有多少真正在重視和管理。4、農村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國家真正投資了多少財力,天知道。最近農民自己造橋還“批沒批”壓死人。5、國家為農村農業又真正培養了多少現代農業接班人,天都知道呀。6、國家有多少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設在農村,就連所謂的“公仆”也很少見到啊。7、每年發一個《一號文件》就了事,這樣的農村豈能“自生自滅”現代化?!
六, 農民要國家與城市一樣的重視和投資。
1、農副產品不限價,讓農民也享受社會主義市場化。2、國家與城市一樣投資農村的基礎設施。3、與中外私人資本投資一樣的各項優惠政策,放手讓農民大力發展一、二、三產業,不要連一個房地產也是什么“小產權”,將歷年國家多收的錢(農副產品限價的錢)退還給農民,農民的資本就豐富了。4、國家在城市投資學校、醫院、養老等等,在農村也一樣投資,真正讓農民也與城里人享受一樣的什么“改革紅利”,不要連個農村小學也危房。
夠了,國家真正做到了上述四項,你看農村“化”成什么樣。也許與城市沒有什么兩樣。甚至“鄉愁”要比城里的“霧霾”好得多!
(三)
農村留不住人,才是真正的鄉愁
作者:錢偉品 原創:2015-03-10 15:34:49 來源:新浪網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建設“宜居美麗鄉村”。話簡潔、事難辦、路遙遠。為什么?
主要原因是當代的農村“留不住人”。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
你看報刊媒體經常在《新聞》:年富力強的多充當了農民工,剩下是“留守”的婦女、兒童和老人。甚至還有不少空心村。在這樣客觀事實的農村,究竟如何建設“宜居美麗鄉村”?!既值得反思又發人深省。
人,是第一生產力。凡是離開了人,便是一切成“空談”。難道僅僅靠“60、38留守部隊”和“兒童團”真能建設現代化新農村?!——正是不可思議啊!
一、廣袤農村為啥留不住人?
1、農業生產的利潤太低下啦。改革開放一切皆市場、一切皆商品。唯獨糧食和農副產品“國家政府”還“控著”。而且價格只允許1毛1毛的漲。極其低下的物質經濟利益,怎能留住人。
2、日益嚴重污染的農村生態環境。又怎么不把現在的人“趕跑”呢?低端污染的產業大轉移,污染特別嚴重的產業多“上山下鄉”啦。略為好一點的也在城鄉“結合部”。原本綠水青山的農村,多變成了“烏煙瘴氣、臭氣熏天、臟水橫溢、連有毒有害也“入地幾米”。哪能不把人“熏”跑呢。
3、愈演愈烈的城鄉差別和城市的“誘惑”。將農村廣大年輕人多“吸引”走了。目前全國農民工已達2.7億。年紀大的、年齡小的、文化比較低的,就業難的沒有跑,能開路的多跑了。
4、國家政府一切社會基礎設施建設都向城市傾斜。農村怎能不蕭條。蕭條的農村怎能養住新一代的農民。
二、沒有“中堅力量”的農村城鎮化。
迅速演變成“爭田奪地”的強征強拆、大拆大建,房地產。由于“分田到戶、小農經濟”30多年,集體經濟普遍都沒有實力。“窮折騰”的城鎮化,剩下的留守農民便“窮”上疊加“窮”。收入沒增加,卻又增添了搬家、裝修、物業等費用;一個“窮”包兩頭拔。城鎮化將農民“化”得“說不出話”。
三、官員為了政績城鎮化,基層政府渾身債。
一個鄉鎮背上50-100億債??渴裁慈ミ€。除了算計農民,還能咋。讓農民越來越苦呀。
四、兩會代表委員中,究竟有幾個是真農民。
開起會來哇啦啦,他們對現實的農村實際知道個啥。坐著“說話”不腰疼。要建設“宜居美麗鄉村”。用什么去建設?靠誰來建設?什么時候建設?怎樣建設?統統沒有下文啦。只知道整天說“空話”。農民每年收入光吃也已很困難,憑什么去“萬眾創業”呀?!
五、建設農村現代化,發動中外私人資本家,農民一定更苦哇。
現在廣大農民工,已經長期以來討薪難。如果一旦資本家到農村來,農民的日子究竟怎么過呀。干的牛馬活,吃的是剩下湯,討薪還被打。
六、蘇南的華西村和北方的南街村,為啥不學學他們。
他們集體經濟的“農、工、服”三業頂呱呱。沒有一個農民外出去打工,只有外地人來做工。他們每家存款幾百萬或上千萬,戶戶都有小轎車,農村環境好氣派。家家生活樂淘淘。我們卻在“分田到戶”窮折騰。農村的春天究竟什么時候才來臨。
(四)
年年一號文件 為啥解決不了三農問題
作者:錢偉品 原創:2017-02-06 14:31:15 首發:新浪網
2017中央一號文件又發布啦!
主題和最“亮點”是——中國農業“供給側改革”!
其主要理由是:當前我國農業是“供大于求和結構性供應不足”并存。如:玉米種的太多;大豆種的太少。而盲目一個品種就“進口”80000000噸以上,卻全都沒有責任。
去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就在眼前,卻三農問題今年依然是問題。
筆者不得不發問:我國“三農”問題,究竟什么才是最根本的問題?!
解題必須解在——本源上。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啊。
我國長期存在的、最突出的“三農”問題,難道是“供給側”嗎?
筆者認為:官僚主義是永遠解決不了中國“三農”問題的。
我國“三農”的最根本問題是:
1、必須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中國農業發展靠的是人!
靠“60(歲數)、38(婦女)、61(兒童)、留守、空心”能發展農業生產和實現農村“現代化”嗎?
靠2.7億“農民工”,漫漫血淚討薪路,農民真能“致富”嗎?
靠分田到戶小農經濟種田“小崗村”經驗,能實現三農現代化嗎?
為啥對“華西村、南街村、大寨村、等等”,堅持走集體經濟道路的先進村、富有村、現代化村,均置若罔聞啊?!
靠三脫離教育應屆大學生國考成“三門官員”,能領導農業現代化嗎?
2、必須解決國家農業部的“轉基因”問題。
糧食和農副產品“供大于求、供給不足”并存,究竟是誰造成的?
糧食和農副產品的“轉基因”,究竟是誰“倡導”的?
不懂“三農”的,你有什么資格領導三農呀?
3、糧食和農副產品“價格”誰說了算?
2016年,農民種一斤玉米成本是“6毛錢”,憑什么5毛錢多賣不出去啊?
農民花近6個月生產出來的大米,憑什么1元多錢一斤稻谷呀?
生產者卻不能“當家作主”,不生產的“官員”在作主,農民何時能致富啊?
4、憑什么“出讓賤賣”掉農村鄉鎮企業?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鄉鎮企業就是——農業“產業鏈”的主要組成部分。你宰斷了“三農”產業鏈,叫農業怎么發展啊?
小農經濟獨木橋,風吹雨打搖了搖。人民公社集體經濟是誰一刀切改制“解散”的?
億萬“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空心村、鬼村”的局面,又是誰造成的?
5、農村原有的衛生院、托兒所小學、敬老院、文化站等等,社會福利和基礎設施又是誰給“摧毀”的?
比較完善的農村“水利、公共設施,就近的衛生、教育、養老、文化等等”設施,都被特色改革開放掉啦。
中國特色官員特別是領導官員的家屬、子女,多基本沒有人在“農村”啦。
中國特色的“城鄉”差別又被進一步“固化和擴大”了。
農村集體經濟被“中國特色改革開放”前所未有的全面“顛覆”了。
——“三農”成為當代中國“最短板”,成為了必然!
上述5大問題,避而不見、視而不見、不聞不問。卻年年一號文件“空談”什么——“供給側”改革。正是——天大的“笑話”。
如此“脫離實際、官僚主義”的說大話、說空話。祖國“三農”——永遠是“問題”!
連農民工“討薪”的問題都解決不了的政府——還能解決什么“三農”問題呀?!
(五)
集體化,是農業的根本出路!
作者:錢偉品 原創:2015-02-04 18:22:19 來源:經濟生活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于02-01 發出。舉國上下多在解讀。央視說是“8個關鍵詞”、有的說是為啥中央12年都聚焦農業、等等,不一列舉。
筆者要問:為啥12年連續聚焦“農業”,卻“三農”仍然是中國的“老大難”問題?農業仍然是中國發展建設的“最短板”?!——關鍵恰是并沒有抓住“問題”的要害。
分田到戶、小農經濟、獨木橋,要實現農業現代化?——豈非是天大的“笑話”。
所以,盡管中央12年聚焦農業,盡管文件中“新名詞”迭起,卻我國農業還是“重復30多年的故事”。“留守”農業、“空心”農業,不僅沒有減少而且越來越多了。
問題出在:一是從事農業的“人”;二是農業的根本制度;三是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四是國家對農村的投入;五是黨政領導的良心和工作重心;這五個主要問題上。也正是被12年文件中“一派華麗的詞澡”所掩蓋了。
作為農民兒子的筆者,對三農有一點懂。已經多次談過“三農”問題。今天只說關鍵的幾點。
一、必須以“更優惠”的政策吸引農民安心從事農業。
人是第一生產力。沒有一支“德才兼備、有文化有科學、身強力壯、現代化”的農民隊伍,一切農業全都是“空話”。難道依靠“5060、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留守兒童”能真的實現“農業現代化”?!三農,沒有“人”,一切都免談。
二、靠“分田到戶、小農經濟”行嗎?
必須重回“互助組、合作社、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集體經營的康莊大道。為啥“小崗村”和“華西村、南街村、大寨村”完全不一樣?就是“分田到戶”和“集體經營”的本質不一樣。單靠農業一產業,就是死路一條。必須“農工服”三業協調發展,才是致富之道。
三、正真把農民擺到最高位子上。
工人階級領導、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主要的本質特征。沒有這一點,搞什么社會主義。目前,我國農民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究竟在什么“位子”上?難道還用說嗎!我國各級黨政領導,豈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沒有一點實際行動呢。
四、國家必須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的投入。
溫先生投入40000億,農村分得了多少?財政部最清楚。30多年來,國家投入農村有多少?農村最終又正真得到了多少?——不要冠冕堂皇說“漂亮話”。
應該如習總書記所說:農村、農民、農業,應該享受城市一樣的公共待遇。這就對了。關鍵在于是否正真落地了。
五、全國黨政官員家屬和子女,有幾個現在務農?
政治路線確定以后,官員就是決定因素。
毛澤東為啥要發“5.7指示、6.26指示”?上山下鄉、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廣闊天地去大有作為。就是首先解決農業“人”的問題。又為啥“毛岸英上抗美援朝戰場”?!抗美援朝得勝利?!
30多年改革開放,可以說全國黨政官員基本上沒有家屬和子女在正真務農。你們帶的是什么“頭”。看看現在的黨政官員,“半裸”和“裸官”究竟有多少?特別是子女究竟在哪國家?不是在美國的“哈佛和哥倫比亞”,就是在英國的“劍橋和牛津”。火車頭走了“邪路”,農業能有正道嗎?!
六、黨政領導少說空話,多干實事。
筆者期待:中央不要13-23個一號文件。“三農”仍然是中國“最大”的問題。
中國沒有“農業現代化”。一切全都是“空化”。
信不信,歷史和人民會作出回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