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村,存在著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各國理當共同營建“和平相處,互助創業,共享財富”的美好社會,這就是馬克思所構想的共產主義社會。《中國共產黨黨章》確認這個崇高理想,那么一切改革務必為了更加有利于實現共產主義社會而決策。
我國奮斗共產主義社會,首先應該重視打好四個前提基礎:
1、人口總量要適度:適當減少全國總人口,避免對吃、穿、住、行等生活物質的過度消耗,以便節約和積累公有生產資料。
2、學校教育要革新:進行知育與智育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培養更多即有文化知識又有大腦智慧的各類優秀人才。
3、人事管理要靈活:建立高學歷人才與低學歷人才的“雙軌”用才機制,讓青少年自由選擇學業成才與愛好成才的個性化成才道路。
4、工農科技要提升:著力工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研究,不斷開發民族優質品牌,為推動國內外經濟發展起到更大作用。
只有人口適度、育才更好、用才靈活、科技提升,才能有效地創造與積累濃厚的公有生產資料,去規劃共產主義宏偉藍圖。隨著當今全球智能化科技和機器人的研制運用,社會財富創造將越來越快,只要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全民福利待遇就能越來越好,實現共產主義供給制的美好生活不是遙遠夢想了。
民以食為天。農業為人類的原始產業,百業基于農業,無論人們從事何種職業,歸根結底都在于為了吃飯生活,可見農業是個頭頂大事。尚如農業衰弱而依靠進口農產品,就會處處仰人鼻息。我國是農業人口大國,振興農業致富農民,事關天下太平,我們應當著力創建“共富村”。
縱觀我國農村改革開放以來,堅持走集體道路的一些農村都成了“共富村”,舉例河南省南街村搞集體化、現代化農業與工業生產,迄今實現了青年就業本村化,家庭住房分配化,生活物資供給化,學子讀書公費化,醫療養老保障化的美好生活。反舉在全國率先分田到戶搞個體化生產的安徽省小崗村,省委多年下派干部擔任村書記,并調撥大量扶農資金,可一直難以脫貧,最終也跑到南街村去學習“集體致富”經驗了。
深層探析“共富村”的成功原因,除了村干部一心為公,堅持毛澤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之外,還有在于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競爭中,集體競爭的能力要比個體強,團結就是力量。那么,讓全國農村都重搞集體化行嗎?也不妥。這將從集體與個體之間競爭,轉入集體與集體之間競爭,肯定有的會成功,有的要失敗,不可一刀切全搞集體化。客觀地思考,全國農村要根據本村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風俗文化、鄉土人才等不同優勢的實際情況,視情選擇集體群干與個體單干。這可以進行二種方式:一是具有優勢的村莊率先重走集體化,缺乏優勢的村莊暫時保留個體化。二是樂意參加集體化的村民就群干,不愿意參加的村民就單干。這種靈活的“自由選擇”機制,將充分呈現振興鄉村的蓬勃生機。
從奮斗共產主義社會的長遠發展來看,搞集體化積累村級經濟,就可有錢辦實事,干大事,謀劃規模化、現代化的高效農業生產。并能激勵許多集體觀念強的人,回鄉發揮引領村民創建“共富村”的熱情、智慧和干勁。創建的踐行方案,可以從“自力更生,齊心興村”的理念出發,規劃新農村住宅區、種養區、村企區的“三區”發展藍圖,把全體村民分為三支生產隊:一、住宅建筑隊:專門建造宅區住房,有序分配給村民入住,對于建筑材料如磚瓦、沙石、木材等,盡量自村解決從而節省建房成本。二、農業種養隊:專門從事種植與養殖,分配供給全體村民餐食,對于剩余農產品進行加工外銷。三、村企工作隊:專門開辦村級企業,如農產品加工廠、建材開發廠、紡織制衣廠等,創收積累集體經濟。當逐步形成“三區”村貌后,就能日趨呈現“村內計劃經濟,村外市場經濟”的發展效應,最終讓村民享有吃、穿、住、教、醫、養等優越的村級福利,過上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
毛主席說過:人民有無限的創造力。當今全球科學技術已經十分先進,只要黨和國家及時調整優化改革政策,允許農村自由選擇地搞集體化生產,為開辦村級企業在政策上亮“綠燈”,如準予自村利用現代科技開辦磚瓦廠,沙石場、養殖場等,以利村民發揮集體創造智慧去搞好住宅區、種養區和村企區,就能快速創建起更多的“共富村”。
(作者系中國優生科學協會會員、中國人才研究會會員、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微信15888859887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