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對畢節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部署,畢節聚焦“組織強”“產業強”“集體強”“治理強”,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創新推出“四個留下”工作機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截至目前,全市村干部隊伍達1.68萬人;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7229個,覆蓋群眾625萬人;村集體資產總額73.2億元,村均資產202.5萬元。
留下一支工作隊,強化組織引領
根據貴州省委、省政府關于分類分級推進鄉村振興的工作部署要求,在向重點鄉村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的同時,推動全市積極培養村級本土人才,為接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突出思想政治素質好、道德品行好、帶富能力強、協調能力強等因素,創新引回一批外出務工經商成功人士、優秀退役軍人和優秀大中專畢業生,回聘一批機關單位退休干部、下派一批縣鄉機關人員,充實人才庫。選優配強村“兩委”干部,積極推進村黨組織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一肩挑”。目前,全市共有大專及以上學歷村干部3687名,“兵支書”482名;村(社區)支書、主任“一肩挑”占比達41.73%,村“兩委”班子年齡、學歷實現“一降一升”。
暢通“優秀人才、后備干部、村干部、黨組織書記”培養渠道,完善村“兩委”后備干部管理機制,通過跟崗鍛煉、跟班學習、干部結對幫扶、到村集體合作社實踐鍛煉等方式,加強后備力量實踐鍛煉。探索在中職學校開辦定向培養班,為每個村至少儲備兩名村級后備力量,鼓勵村干部積極參加學歷提升教育培訓,縣級財政給予學費補助。目前,全市建立了2.59萬名村級人才庫,儲備后備干部1.57萬名,到鄉鎮跟班鍛煉211人、在村“兩委”跟崗鍛煉7903人。
探索建立“基本工資+績效工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獎勵”的村干部報酬體系,創新建立“村黨組織書記基本報酬不低于所在縣(市、區)上年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倍,且年收入不低于4萬元,實行‘一肩挑’的干部不低于5萬元”的“345”待遇保障機制,對獲得一次市級以上或連續兩次縣級榮譽表彰的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任期內享受副科級經濟待遇,目前全市共122名村干部享受此種待遇。完善村黨組織書記縣級黨委備案管理制度、村“兩委”成員資格聯審制度、經濟責任審計制度、述職評議考核制度,每年對村“兩委”班子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履職情況進行考核,2018年以來全市累計調整撤換村“兩委”干部358人。
留下一批合作社,強化實體支撐
按照“東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趕超”的分類要求,畢節旗幟鮮明地推進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將群眾組織起來,推動農村產業興旺。
突出村黨支部主體作用,明確村黨支部書記的領辦職責,由村黨支部書記參與發起成立村集體合作社,并通過法定程序擔任合作社理事長,按照“村集體持股占比不低于20%,村民持股占比不低于40%,能人大戶、農業企業、管理人員單個持股占比不超過10%”的要求,廣泛動員群眾入社,將“單打獨斗”轉變為“抱團發展”。通過采取獨立自主經營、合作經營、訂單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對外承包經營、統購包銷、產品精深加工、注冊品牌商標等一種或多種疊加模式,推進實體化運營、特色化發展,帶動農戶74.4萬戶300.6萬人,2020年共實現產業發展總收入18.6億元。
強化鄉鎮領導班子對村集體合作社的指導管理、謀劃把關和服務扶持作用,探索在鄉鎮成立合作聯社,整合各類資源和資金項目,統籌好產業選擇、產業發展、產銷對接、風險防范等工作,解決村集體合作社“小弱散”和“各自為戰”等問題,形成鄉鎮合作聯社統領、村級合作社高效運行的良好格局。比如,七星關區鴨池鎮采取由鎮合作聯社統籌產業、資金、技術、管理“包前端”,市場銷售“包后端”,由村集體合作社帶領群眾真抓實干的“兩包一干”模式,推動全鎮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高效運營和發展。
市縣相關部門加強政策設計,從政策、布局、項目、品牌等方面強化引導扶持,解決政策支撐、品牌創建、縣域聯動等問題。明確村集體合作社對各級財政補助、部門幫扶、社會捐贈等資金享有優先承接權,支持村集體合作社優先承建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等涉農項目,對無明確規定且項目資金在400萬元以下的項目,報鄉鎮和項目審批部門備案并在本村公示后,由村集體合作社實施。市級財政每年設立1000萬元專項獎勵資金,對年經營性收入達30萬元以上且增幅在10%以上的村集體合作社進行獎勵。
留下一份集體資產,強化物質基礎
畢節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提升基層黨組織凝聚群眾、服務群眾能力的重要途徑,多渠道增加集體資產,為鄉村高素質發展夯實物質基礎。
將村集體所有可用于經營的閑置房屋、建筑物、機器設備、農業基礎設施等資產,通過承包、入股、出租、出售等市場運作方式,發展農業產業、精深加工、休閑康養、農家樂、工商業等,多路徑、多方式盤活農村集體資源資產,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截至2020年底,全市村集體整合各種資產折價入股資金23.9億元,村集體經營性收益達2.84億元。
以村集體合作社為載體,對村域內集體土地、林地、“四荒地”、山塘水庫、自然風景、人文景觀等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大力發展規模化、集群化、集約化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等產業,促進資源變資產。采取全資股份、控股經營、參股經營等模式與其他經營主體開展股份合作,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增加集體收入。截至2020年底,全市開發利用188.1萬畝村集體土地、林地等集體資源,折價22.5億元入股經營主體。
按照“鄉鎮統籌、各村入股、合作經營、收益入村”的原則,探索“強村帶弱村、聯村發展”模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持續發展壯大。支持村集體成立勞務輸出隊,對外承接社區服務、道路養護、綠化管護、建筑安裝等工程項目,發展特色經濟、旅游經濟、異地置業,提供物資供應、有償服務等,多形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資源性資產3180.8萬畝、經營性資產8.6億元、非經營性資產64.6億元,村級集體經濟累計14.49億元。
留下一套治理體系,強化治理成效
畢節以基層黨組織為引領,統籌推進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構建“共議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畢節嚴格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工作機制,持續夯實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推行“黨組織領辦”模式,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服務功能、發展功能,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領導核心地位,構建村務管理、決策、治理、監督等新體系。創新“支部聯干部、干部聯黨員、黨員聯群眾”聯系服務機制,探索把黨支部、黨小組建在村民組上、自然村寨上、產業鏈條上,為聯系和服務群眾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為鄉村治理和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基礎。
針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暢通矛盾糾紛化解渠道、提升群眾法治意識等鄉村治理過程中存在的痛點和難點問題,畢節創新完善“兩帶三治”“三個一元”“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等工作體系,建立“警務兩會”“一村一法律顧問”等工作機制,推動鄉村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全面提升,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2020年,全市鄉鎮(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共263個、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共3574個,召開“警務兩會”9600余場次,進村入戶排查調解矛盾糾紛2.1萬余條,為群眾答疑解惑6765人次,向鄉鎮黨委政府推送“問題包”3661個。
尊重和強化農民群眾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按照“村‘兩委’搭臺、群眾唱戲”的思路,完善道德評議會、民情懇談會、事務協調會、紅白理事會等村級議事協商會議制度,創新推出“鄉村治理督導員”,開展文明鄉村、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等評選活動,引導群眾積極參與鄉村治理。目前,全市評選出“鄉村治理督導員”1.9萬名,文明鄉鎮(村)898個(其中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1個、示范村3個),農村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等6.26萬戶。
畢節鄉村衛生室。畢節在村級建了3700多個衛生室,配備正規醫學校畢業的醫護人員8000多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