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半年,在南方某省的一所鄉鎮中學調研時,該校副校長稱,“現在的學生與十年前的學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十年前的學生,成績好的身體不好,成績不好的身體倒是很好。但是現在學生普遍成績不好,身體也不好了,他們現在懶,因為手機,體力智力都不行了”。
因此,他不無擔憂地總結道,現在的學生出現了“精神塌陷”。
鄉鎮副校長的觀察并非地區個例,筆者在全國各地鄉村調研,發現鄉村青少年的精神面貌不佳是普遍現象。
他們不愛學習、不鍛煉身體,沒有人生理想,對未來發展抱著無所謂的態度,過一天算一天,整天松松垮垮,缺乏青少年應有的陽光與陽剛。這種精神塌陷,與網絡上熱傳的“佛系”、“躺平”現象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01
鄉村青少年的“精神塌陷”表現為學習興趣暗淡和身體狀態不佳兩個方面。
當前我國鄉村青少年的學習狀態出現普遍的危機,即學生對課堂學習不感興趣,對學業任務消極應對,以至于出現大量的隱性輟學學生。
在課堂上,無精打采,打瞌睡、講小話、發呆的學生不在少數。
放學后,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寫家庭作業,有的學生則通過手機掃碼、拍題上網直接獲取答案。
考試時,很多學生直接拒絕答題,索性趴在考場睡覺。
一位中職學校的校長沮喪地說,2020年所招錄的1200名新生中,600分的總分最高分不超過180分,全縣200分以下的學生占到20%。
中小學的校長均表示,自己所培養的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基礎都在不斷下滑,學生普遍變懶了。
身體狀態不佳并不是指學生經常生病,而是指他們的身體活躍度不高,缺乏青少年應有的活力與朝氣。
20世紀80、90年代的鄉村中小學,下課后校園里立刻充滿了歡聲笑語,學生會利用僅有的10分鐘打打球、跑跑步、跳跳皮筋、跳跳繩、玩玩單雙杠,感覺學生身上有使不完的勁。
現在下課后,學生都變得十分安靜和沉悶,要不聚在一起聊游戲,要不趴在桌上睡覺,還有的蹲在墻根發呆,稍微調皮一點的就跑去抽抽煙、打打架。
即使國家要求所有中小學要留有大課間時間,但是做課間操時,學生也提不起精神,做操松松垮垮,早晨晨跑時也有氣無力,毫無生氣。
沿海發達地區兩位鄉鎮中學老師同時反映,雖然發達地區中小學生打架現象得到了有效治理,學生變得似乎規矩了很多,但是學生們的身體變得弱不禁風,反而沒有以前的學生有血性和陽剛之氣了。
02
鄉村青少年萎靡的精神狀態,在完成義務教育之后表現得更加明顯。
學生在初中畢業后分為三個群體:
一部分是進入到普高就讀的學生,這部分青少年由于有高考目標和嚴格管理,精神狀態會相對積極昂揚;
一部分是進入到職校的學生,這部分青少年缺乏明確的目標,加之學校管理寬松,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下會更加萎靡,手機不離手,來無影去無蹤;
還有一部分群體是初中畢業之后就進入社會的青少年,但是他們“既不進學校也不進工廠,而是躺在家里玩手機”。
鄉村青少年出現“精神塌陷”,與網絡世界吸引、家庭管教失能和學校管理失效高度相關。
學生“精神塌陷”的最大元兇是沉迷于網絡世界。
隨著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和網絡娛樂項目的開發,手機成為鄉村青少年最親密的玩伴,他們最喜歡打手游、刷抖音,似乎只有在虛擬的游戲和消遣的視頻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
相比于枯燥乏味的學業課程,游戲和視頻不需要復雜的邏輯思考,充滿趣味性和消遣性。
一些中小學生放假回家后,可以抱著手機不離手,有的學生在寒暑假玩手機可以連著兩三天不睡覺。
在集鎮和村莊,只要是有青少年出現的地方,幾乎都是抱著手機癡迷地玩著游戲的景象。
盡管國家進行了游戲治理,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游戲公司預留了諸多策略空間給予青少年持續地玩游戲。
03
對于父母而言,他們面對子女沉迷游戲、不學無術、無視鍛煉的行為毫無辦法。
由于農村家長的文化水平有限,無論他們是否外出務工,都難以有效地教育和引導子女。
最近調研發現,隨著留守兒童問題化的報道增多,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回到家中陪伴孩子成長,但是父母回鄉仍然無法解決孩子沉迷游戲、精神狀態不佳的問題,因農村父母不善于與未成年人溝通,親子之間經常發生管教沖突。
此外,一些父母自身都沉迷游戲,更加缺乏權威管教孩子。
家庭勞動教育具有重要的強身健體和責任培養功能,但是隨著農民家庭財富增加和經濟條件好轉,青少年的父祖兩代人都弱化了對子代的勞動教育,不讓他們做一點點家務,也不讓他們承擔家庭責任,而是盡可能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給予他們全方位的呵護。
有的爺爺奶奶,看癡迷打游戲的孫子打游戲不吃飯,還專門將飯送到床邊。
一些外出打工的家長,出于對孩子的虧欠,對孩子的訴求有求必應,當他們需要手機時,立馬就答應購買。
從學校的角度來講,鄉村青少年的“精神塌陷”問題,與學校的考核能力和教育能力受限所導致的管理失效有關。
一方面,學校喪失了針對學生知識學習進行考核的能力,導致學生不在乎學得好不好。
由于中小學不斷弱化甚至取消競爭,同時不允許學生留級,不論學生是否掌握了基礎知識,學生都可以一路升學。因此,學生對于學習消極敷衍,被動應付。
另一方面,外界諸多主體對學校的介入太多,對學生的保護過甚,導致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受到束縛。
比如,學校原本都擁有有規可循的校紀校規,學生不完成學校規定的任務是要受到相應處罰的,但是學校針對學生的合理處罰,一旦被曝光就變成了教師之錯,紛紛指責學校和老師,卻忽視了學生之過。
同樣,學生在參加學校必須的體育活動或體育課程中,一旦出現不可避免的傷亡事件,家長也將責任全部推脫給學校,導致學校不斷喪失鍛煉和培養學生身體素質的能力。
04
少年強,則中國強。
要改變我國鄉村青少年的精神面貌,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改進:
一是要進一步加大網絡空間的治理力度。針對游戲管控,國家需要不斷提高青少年接觸游戲的門檻,嚴格限制學生進入端口的機會,壓縮青少年參與游戲的時間,淡化網絡空間對于青少年的吸引力,將學生從虛擬世界中解救出來。
針對手機治理,國家要繼續嚴格執行禁止學生帶手機進校園的政策,支持學校采取各種手段和措施通過物理隔斷的方式治理學生的手機癮。
二是要強化學校的綜合教育供給能力。綜合教育供給既包括知識教育供給,也包括素質教育供給,即品德教育、體育教育、美育教育和勞動教育。
一方面要允許學校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考核,確保學生達到義務教育的基本要求,在這個知識教育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勤奮好學、積極上升的良好品質。
另一方面要確保學校的教育權威,給予學校進行知識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統籌空間,建構一套有助于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既讓學生能夠接受知識教育,也能夠讓學生獲得德體美勞等方面的發展,為學生塑造一個健康、充實和有意義的校園環境。
在重建校園生活的過程中,要極力避免校外主體對學校進行的不當干涉,確保學校擁有足夠的空間進行改革、規劃和實施。
三是要引導家長配合學校教育。
當前教育界流行一個“5+2=0”的教育公式,意思是5天良好的學校教育被2天放縱的家庭教育毀了,本來學生在學校教得好好的,但是回家后因缺乏家長的配合,學生自我放縱兩天后各種規矩都忘了。
盡管這個公式不一定完全正確,但是反映出家庭教育對于學校教育的影響。
因此,在調整學校教育的同時,家長需要配合學校進行學生管理,充分尊重學校的權威,支持學校合理合法的教育管理行為;還要合理調整家庭教育,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觀念、勞動觀念和規則意識。
此外,家長還需約束自身的不良行為,避免家長的不良嗜好向學生滲透并消解家長自身權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