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中國農村蘊藏著挽救中國的偉大力量,中國共產黨在農村中把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組織起來,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道路,成功建立了新中國。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人類減貧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壯舉。近6年,我走遍了全國多省區的數百個村寨,越來越感到,千條經驗萬條經驗,最重要的經驗就是黨的領導,就是在黨的領導下把農民群眾組織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
回顧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有兩個支部發揮了巨大作用:一是建在連上的黨支部,二是建在村里的黨支部。
“黨支部建在村里”,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黨支部在把農民組織起來,投身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都發揮了巨大作用。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行,幾億農民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千秋夢想。然而各自耕種的生產方式還是小農經濟。中國共產黨發揮農村黨支部的作用,號召“組織起來搞生產”,勞力少、缺生產資料的農民耕種有困難,貧弱聯合的“互助組”就出現了。在此基礎上,農業合作社應運而生,直至全國建立起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社會主義是站起來的中國人民艱苦奮斗、改天換地干出來的。“十年九旱”曾經寫滿歷朝歷代的史志,一個坦露在土地上的原因是:“小農經濟”狀態下耕種的土地缺少統一的灌溉設施。改造它,這是幾千年的土地留給新中國農民的一個歷史性任務。
在黨的領導下,幾億農民投入興修水利,平整土地等農田基本建設。河南林縣紅旗渠,開工前夜是1960年的2月10日晚,林縣引漳入林總指揮部通過有線廣播向全縣人民發出《引漳入林動員令》。第二天是農歷正月十五,全縣首批37000多農民,一大早就從15個公社的各個村莊自帶工具和行李向修渠工地會集。如果沒有“組織起來”,這是不可能做到的。貴州畢節的“絕壁天渠”,是個比紅旗渠更早的懸崖水利工程,在高原默默流淌了半個多世紀。從1956年至1980年,畢節縣農民在懸崖絕壁上修通了40多條天渠,構成了一幅逶迤奔流的高原天河圖。如果沒有黨的領導、沒有組織起來的農民,就不會有流淌至今的畢節天渠。林縣紅旗渠與畢節天渠,都是新中國水利建設的典型?! ?/p>
【畢節絕壁天渠】
宏偉的農業基礎工程保障了農業穩定豐收,顯著增產,為發展規模化的現代農業創造了必要條件,并為支持國家發展工業提供了重要的經濟基礎。新中國農民的貢獻是巨大的!
改革開放年代,深圳“猶如一夜之間從海底升起的城市”,在這驚人的成就里不能忘記“百萬勞工下深圳”。不僅是深圳,中國所有新興城市的興起和繁榮,所有城市的高樓大廈、立交橋,通往全國各地的高速公路、高鐵,其主要勞動力是農民工。當世界看到中國諸多繁華的城市拔地而起,不能忘記,億萬農民工也在中國輝煌的形象里。
與此同時,國家不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農民生活。以貴州為例,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如今貴州省高速公路通達每一個縣,也就是到每個縣都如履平地。每個縣都有硬面的通村路通組路,貴州宣稱“進入平原時代”。正是全國城鄉人民的合力發展,我國成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二)
再看新時代的脫貧攻堅。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的主旨演講中,曾引用東漢史學家荀悅的“足寒傷心,民寒傷國”之說。多年來我在鄉村調研采訪一再體會到,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正是在農村貧困人口最貧寒的地方,以舉國之力去溫暖共和國的肌體末梢。
千百年來誰見過農民有檔案?黨的十八大后開展精準扶貧,2014年識別出貧困人口8962萬人,全部建檔立卡。后兩年,經過精準扶貧“回頭看”,貧困識別準確率提升,建檔貧困人口達到9899萬人,比初次建檔還多出937萬人,這正是各地實事求是做到“一個也不能落下”才有的狀況。
當我在海南島,在內蒙古,在新疆,在甘肅,在那些窮鄉僻壤看到一本本為貧困戶建立的檔案,里面記著家庭人口,牲畜數量,年收入和平均收入,孩子入學輟學情況,家庭成員患病與治療情況,以及幫扶方案、實現方法和目標……有文字記載,還有照片,貧困狀況和脫貧措施一目了然。僅翻閱這些檔案,想到自己居住在都市的日子里,各級干部在鄉村做了那么多深入細致的工作,我感到了震撼!
貴州是我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畢節是貴州貧困人口最多的地級市,也是我國唯一的“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習近平總書記對畢節試驗區工作深切關懷,早在2014年5月15日對畢節試驗區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稱“畢節曾是西部貧困地區的典型”,指出“建設好畢節試驗區,不僅是畢節發展、貴州發展的需要,對全國其他貧困地區發展也有重要示范作用”。
畢節實踐最突出的是,在新時代堅定地推行“大黨建統領大扶貧”,全市3704個行政村全部創建了“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村干部和黨員率先入社,貧困戶100%加入了集體合作社,以強弱聯合凝聚鄉村社會。在這基礎上推行鄉鎮黨委統領合作社,解決“一個村單打獨斗”的問題,做到鄉與村互動發展。走出這一步,標志著畢節在合作化道路上邁上了一個更大的平臺。再走一步,畢節出現了縣委統領的縣鄉村三級聯辦的合作經濟組織,拓展出鄉村集體經濟、合作經濟與國有公司融合發展的新型縣域經濟。這種新格局有助于縣委書記更好地發揮鄉村振興“一線總指揮”的重要作用。
所有這些,最重要的就是“黨的領導”和“組織起來”,不僅僅是把廣大農民組織起來,還把生產要素組織起來,把多種經濟形式的經營者組織在新時代的統一戰線里,村集體與農民合作社、與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并存,共同致力于鄉村振興。
畢節地處貴州高原之巔,我在那里真正體會到了什么叫“偏僻”,什么叫“鄉村的末梢”。越是偏僻、貧困的地方,就有越多的扶貧干部。畢節的喀斯特地貌缺水,那些“峽谷里的山寨”“云朵上人家”的飲水難題,在扶貧干部的攻堅克難下得到了徹底解決。2020年貴州省“七一”表彰大會表彰的6位優秀共產黨員,全部是在脫貧攻堅中獻出生命的共產黨員,6位中有3位是畢節的。
今年5月14日,畢節市赫章縣鐵匠鄉共同村一批駐村多年的扶貧干部要輪崗了,村民們舍不得他們走。車子要開了,扶貧干部的手放在車窗上,一位婦女跑到車窗前,不知道怎么握手,就把手放在扶貧干部的手上,眼淚簌簌地掉,那情景真的很感人?! ?/p>
【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鐵匠鄉共同村已脫貧婦女李飛燕同扶貧干部告別】
共同村第一書記李健說,“我從最初盼著走,到現在不想走。”這并非一個人的體會。那遙遠的鄉村發生了什么,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我看到,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不只是有億萬人脫貧,還在于錘煉了數百萬能夠聯系群眾,能夠艱苦奮斗的黨員干部,他們是推進鄉村振興最寶貴的力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